文化育人提升生命质量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0291011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育人提升生命质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化育人提升生命质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化育人提升生命质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化育人提升生命质量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化育人提升生命质量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育人提升生命质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育人提升生命质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育人提升生命质量孟凡杰、王继华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起草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充分体现了中国执政党以科学发展观执政的日臻成熟。我们认为,规划纲要具有教育宪法之要义、教育战略之维度、教育理念之诠释、教育价值之表述。我们感到,针对教育改革发展制订的规划纲要需要的是高屋建瓴的前瞻性建议,而不是就本职工作的利益争口袋,更不是功利性地发牢骚。正因此,我们以哲学的思维和文化的视角观察到,以往以国家文件的形式确立的素质教育的定义、素质教育政策走向,因受时代局限而表现出一定的偏颇,应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予以全新解读。建议如下:一、文化育人提升了人的生命质量,代表了先进的文化发展

2、方向,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义,是科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建议在教育的政策取向中、教育方针的设定中,纳入文化育人这一社会文化创新成果;二、青少年缺乏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素质教育应确立以“尚德”为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建设;三、家庭文化育人奠定了“人之初”的素质教育,应在规划纲要中有明确表述,以此体现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一体化。一、以文化育人的新视角界定素质教育内涵文化育人不是一种有形知识的灌输,而是向人们的思想理念注入人性中尚德、进取、责任、包容、感恩、良知、谦虚、勇敢、悲悯、体恤等美德,以此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识,并潜移默化地浸润于灵魂和精神。文化育人对于学校,在于动态把握社会变化;文化育人对

3、于家庭,在于树立父母精神教练式的榜样力量;文化育人对于孩子,在于关注人性美德修为的铸就,以此彰显社会的进步。一种理念涵养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塑造一种人才,社会的净化只有通过文化表达的精神“过滤”,才能体现出创新力和凝聚力,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推广只有通过文化的理念诠释,才能表达出适应发展的新境界。1.文化育人提出素质教育的新视角之所以说文化育人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新视角,是因为20多年前我们确立的基本教育决策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表面上热闹,实际上却是走过场、暗藏玄机的怪现象,诸如内容上“有活动没文化”、动机上用活动应付检查、效果上身在活动中心在分数上等问题。“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当始于20世纪8

4、0年代,由于当时的背景和原因:一是为了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二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国民素质”(顾明远语)。这种背景与原因下制定的政策取向,导致此后教育发展中,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一直陷入一种悖论状态:一方面提出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提高国民素质,另一方面又把这一宗旨的实现单方面归结于学校教育来完成。如原国家教委1997年提出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97意见)认为,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

5、本特征的教育”,我们且不说国家的教育方针已多次作过修改并鲜明地提出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的新理念,仅是素质教育将“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宗旨直接对接于“全体学生”,已不能适应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人的素质的提高仅靠学校,特别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又依靠基础教育是难以完成“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转变和“提高国民素质”重任的。温家宝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文章中指出,“要围绕加强素质教育、多出人才,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我们认为,无论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还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宗旨的实现,以及围绕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观念,单依赖于由学校教育来实施的素质教育是难以完成的,这已被实践

6、证明。人的素质的提升是终生的取向,是从人之初的生命教育开始的,是从家庭开始延伸到学校又走向社会的教育。素质教育只有放大为由家庭、学校、社会一体来完成,才能体现素质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战略支撑。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任务,应改变教育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2.文化育人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必要途径文化育人是以文化人的方式“聚集起有价值的东西,有助于正德、有助于物质的丰富、有助于精神提升的业绩”(梁启超语)所创新的一种教育理念和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文化。文化育人的终极目标在于铸就人性的美德,在于人们在核心价值观选择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养成知荣知耻的价值取向。文化育人重在生命的

7、教化。文化育人注重国民素质的提升,是从创新素质教育的文化战略构建上着手的:体现在教育理念上的校长文化,改变着以往分数取向下“爱国、敬业、笃学、奉献”等雷同的、口号式的教育理念,注重通过以表述特色和提升素质为理念形成的校训来表达校长“意志的客观体”(叔本华语),体现了文化育人在提高国民素质中的深刻性和前瞻性。体现在教育质量上的教师文化,重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创新思维为出发点,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温家宝语),这其中,学会知识提升的是认知文化,学会动手提升的是实践文化,学会动脑提升的是探究文化,学会做事提升的是道德文化,学会生存提升的是社

8、会文化,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提升的是和合文化。教师关注六种文化表达的是质量意识,体现了文化育人在提高国民素质中的思辨性和教育性。体现在教育评价上的考试文化,不但要树立起新的评价观,给予学生适应社会动态发展的创意空间,还要改变单一的分数导向,转向综合性的、以素质教育为灵魂的评价标准,尤其是以尚德为核心的价值观的导入,巩固了素质教育的成果,体现了文化育人在提高国民素质中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体现在教育环境上的动态与静态的校园文化,意在学生素质提升中以动态校园文化跟进社会,用文化的方式把握时代脉动;以静态的校园文化的潜在渗透性、感染性去影响人,以此净化心灵,提升想象力,从而激发出崇高的情感,实现文而化人的

9、目的,体现了文化育人在提高国民素质中的时代性和审美性。体现在“人之初”生命质量上的家庭文化,重在对孩子做人做事方向的引领。做人的内核是尚德和包容,做事的内核是诚信和认真,这其中德行、礼仪、智慧、学问,家庭文化育人四要素形成家庭在文化上的引领,由此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体现了文化育人在提高国民素质中的奠基性和不可取代性。用文化的方式塑造有灵魂的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从而表达教育的精神和理念,是“神”和“形”的统一。国民素质的提高离开了文化的引领,其精神就无所依附,素质教育的表现形式离开了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其内涵就没有了灵魂。如果一个社会以低俗取乐、恶搞文化为主流,不仅是国民素质的低下,更是教育方向性引

10、领的悲哀。当下素质教育所表现出的虚假繁荣,正是对没有核心价值观、没有灵魂指向教育的一次清算与文化上的控诉。二、文化育人创新了素质教育“尚德”的核心价值观1.“德”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如果能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提出来,形成方向性的旗帜,不但影响人的态度和能力的建设,更在于为素质教育各种盲目的活动找到了积极向上与存在的理由,并引领社会气象的更新,履行“教育性”的社会使命,擦亮教育的品牌,形成文化上的软实力。素质教育新的尚德核心竞争力的确立,不是活动的增减而是教育目的创新,不是教育方向的改变而是教育理念的升华,这种创新和升华,意在对生命质量的关注,同时也是对社会诚信与真诚做人信念的尊重。从一

11、般意义上讲,一个行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往往要观照政治取向、社会价值和教育性的保障。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在于广泛地发挥影响、提升生命信仰的内在支持。尚德,是从心灵与人的本性层面对人的素养提升所表达的教育性,因此,尚德成为心灵的环保,成为支撑生命质量的重要内涵。强调尚德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德润天下的精神与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活动,用“德”的标准形成基本的价值判断和教育导向,并外化为行为准则。如果说每个学校都用自己的教育理念所产生的“校训”来表达自己的特色,如果说每个家庭都用自己的“家训”形成育人的取向,那么尚德表达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国训”。“德”是抵制精神浮躁

12、所表达的自律,也是一个主体意识的觉醒,德的境界是善良与包容,德的修为是良知与伦理,德的修炼是责任与忍耐,德的襟怀是舒展无褶皱,德的气质雕琢出人生的高贵。尚德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所形成的牵引力和生命文化的原动力,也是对“国父”孙中山先生当年提出的“天下为公”和开国元勋毛泽东当年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理念的继承与光大。“天下为公”体现了人性美德的社会公德,“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人性美德的社会道德,而无论公德与道德,都是个人德行的自省。尚德的理念不但引领教育,还在净化社会,因此我们感到尚德有“国训”之尊严,有天下为公之“公德”,有人性自律、自省之道德,是人生价值观的理想归宿。2.态度和能力的培养是

13、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根本如果说尚德形成了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在于为素质教育明确了核心竞争力、提升了新理念、增加了新内涵、表达了新境界,那么97意见指出的素质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则表达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目标。素质教育注重人的素质与生命质量的提升,首先是从注重人的“态度”和“能力”开始的,而后,又以“生动、活泼、主动”的“情景设计”来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注入活力。人的生命质量用文化的视角观察:一方面是认知技能、动手技能和创新技能,另一方面是精神信仰和尚德的价值观的确立。生命质量,首先是人的精神信仰的质量,因此,人性美德的诸要素

14、,自然走进了生命质量的舞台。文化育人把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视为根本宗旨,即人性美德的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要表达尊严、情感、精神、信仰、能力、责任等诸多要素,而文化育人所表达的素质教育就是从注重“态度”与“能力”建设来体现的:一个人对待人和事的“态度”,其本质表达的是一种情感,其动力展示的是一种情趣,其内涵隐喻着丰富多彩的想法,其灵魂散发出创造的活力;而“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对社会对家庭通过活动来表达一份责任,而且还需具备支撑人性进取美德的心理素养和精神状态,“能力”的修炼是经验的结晶,表达了文化育人动态的吸取力,“能力”是思想的展示,表达了创造性学习和生活中的灵性和悟性,正是这种“态度”和“能力”的

15、修炼构成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形成了文化育人提升生命质量的保障。文化育人创设的情景中还关注到97意见素质教育提出的“生动、活泼、主动”概念的解读和实践,“生动”不仅是一种个性化兴趣与爱好的挖掘,而且其精神状态充满活力,其行为是感人的,其手段是真切的,其过程是创造性的,其效果是与众不同的;“活泼”不仅是富有生机的一种文化状态,而且体现出人性向善、富有生命力的气象,它表现为对待人和事自然、不勉强、不呆板,展示出人性包容、进取的美感;“主动”不仅是积极想办法创设一种有利的局面,不等外力的推动,重要的是表达出对兴趣的挖掘,表达了人性美德勇于担当的精神,以及事先规划、过程掌控、事后总结与学习的能力。文化

16、育人对“态度”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底色,对“能力”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亮色,对“生动”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色,对“活泼”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色,对“主动”的要求则是对素质教育的增色。这其中,底色形成了素质教育的灵魂,亮色形成了素质教育的气质,特色形成了素质教育的本源,本色形成了素质教育的律动,增色形成了素质教育的走向。三、家庭文化育人是“人之初”的素质教育“企业家的血管要流着道德的血”,是温家宝总理针对三鹿毒奶粉事件,对企业自律、对人性自省、对人格向善所提出的警示与忠告,然而,“道德血”所表达出的“家教魂”,是需要从“人之初”的生命教育开始的。素质教育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素质教育的推进,至今还依附于改革开放之初把“提升国民素质”中的“国民”视为“全体学生”,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