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0270869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除斥期间亦称预定时间,是指法律预定某种权利于存续时间届满当然消灭的期间,其与诉讼时效是又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除斥期间是一种对形成权的行使进行时间限制的期间。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都是限制权利行使的期间,权利人在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在期间届满后均引起权利变动的后果。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为: 首先,适用对象不同:诉讼时效适用于请求权,除斥期间适用于形成权。 其次,法律效力不同:诉讼时效的法律效力表现为胜诉权之丧失,权利本身并不消灭,除斥期间的法律效力表现为形成权的消灭。 再次,价值取向不同:设置诉讼时效的价值在于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加速财产的流转,消灭原有法律关系;设置除斥期间

2、的价值在于消除当事人关系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维护交易安全,维护原有法律关系。 第四,期间和计算不同:诉讼时效一般长于除斥期间,而且诉讼时效可能中止、中断甚至延长,而除斥期间固定不变。第五,适用的主动性不同:法官不能迳行适用诉讼时效,只在义务人主张时效利益时,法官才能适用,但是,法官可以依职权主动适用除斥期间。除斥期间和诉讼时效期间都是民法上关于期间的规定,虽然两者都是法律规定的一种法律事实,若权利人在两者期间范围内没有行使权利,均可能导致债务人不承担其相应法律责任的后果,但两者的依据和效果不同。除斥期间和诉讼时效期间的主要区别是:、除斥期间是某项权利存续的期间,除斥期间届满,权利本身消灭。

3、诉讼时效期间规定的是权利行使或存续的期间,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只发生消灭胜诉权的效果,权利本身并不消灭。、除斥期间届满,因权利本身消灭,若对方当事人以除斥期间届满为由提出抗辩,法院应裁定驳回诉讼请求;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因权利本身并不消灭,若对方当事人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提出抗辩,法院应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因除斥期间是规定权利存续的固定期间,所以依其性质不发生中止或中断的问题。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条规定:“保证期间不因任何事由发生中断、中止、延长的法律后果。”因此除斥期间又称不变期间;诉讼时效则有中断、中止、延长的规定,因此诉讼时效又称可变期间。、除斥期

4、间是从权利成立或发生之时开始计算,是一种客观的计算方法;诉讼时效通常是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可以行使之时开始计算,是一种主观的计算方法。因此对民事立法中关于撤销权、解除权、货物质量异议期等方面的规定,应适用除斥期间的规定;通常对请求权则应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诉讼时效期间是法律规定的,当事人不得以约定的方式改变诉讼时效期间。除斥期间虽然也是法律、法规规定的,但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以约定的方式确定除斥期间。如担保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一款分别规定:“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

5、,债权人有权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法律设立诉讼时效的目的,是促使债权人及时行使权利;法律设立保证期间的目的,是保护保证人的权利。、诉讼时效与保证期间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保证期间先发生作用,诉讼时效后发生作用。一项制度是在与其他相关制度的比较中彰显其本质特性的,占有保护请求 权也不例外。拟以物权请求权这一极容易跟占有保护请求权相混淆的制度为参照,对这两种制度做一比较,以期探究占有保护请求权的本质,领悟其内涵,从而更加科学合理的予以相应的制度构建。 1、占有保护请求权是法律为保护占有的事实而赋予的,占有是事实而非权利,自然也就不可能由权利体现于外部而产

6、生一种救济性的权利。占有保护请求权作为一种救济性权利实乃法律的特别赋予,以使物的现实占有人能继续保持其占有状态,维护社会平和稳定的秩序。它的功能仅仅在于恢复占有人对物的占有,而不涉及占有物的权利归属问题。而物权请求权是与物权的支配性、排他性联系在一起的,是基于物权的支配性和排他性而衍生出来的一种防卫性请求权,权利人享有物权时,自然就享有了物权请求权,实际上物权请求权并不需要法律的特别赋予,而是物权的效力或权能的自然体现。它的功能表现为物权圆满状态的恢复,使物之权利归属得以确定,因而一般具有终局性和确定性。 2、占有保护请求权以占有被侵害为要件,占有被侵害时始产生占有保护请求权。而物权请求权作为

7、物权内在机能的外部体现,自始存在,即从取得物权的同时就取得物权请求权,而在物权遭受侵害时,从“潜在”的权利变为“现实”的权利,成为可行使的权利。 3、物权请求权以物权的存在为前提,无物权即无物权请求权。而作为占有保护请求权行使主体的占有人,可为有权占有,也可为无权占有,即使是无权占有也受法律保护,他人不能以强力侵夺,因占有是对事实和秩序的保护。有权占有中,占有人的本权可为物权,也可为不可对抗第三人的债权性质的权利。 4、占有保护请求权的行使贵在神速、迅捷,同时如在较长时间内不行使,他人对占有物的侵害己成既成事实,形成新的秩序,对此新的秩序的破坏有时并非妥当,因此法律往往对占有保护请求权的行使设

8、定较短的期限,如中国台湾“民法”规定为1年,此期限性质上为除斥期间,不适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而且,在诉讼中往往适用简易程序。而物权请求权除所有物返还请求权受取得时效的限制外,其他权利并不适用诉讼时效,得随时行使。物权请求权的行使如依诉讼方式为之,原则上适用普通程序。普通诉讼时效是指由民法通则规定的,适用于一般民事法律关系的诉讼时效期间。依民法通则的规定,可分为以下三类: 1一般诉讼时效期间。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即民法通则或其他民事法律规范没有特别规定的,均适用2年的一般诉讼时效期间。 2短期诉讼时效期间。民法通则第1

9、36条规定,“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以及“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四种情形,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但是,这四种适用短期诉讼时效的情形,有的已被后公布的单行法修正,按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应该适用新法律的规定。环境保护法第42条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3年即身体伤害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应适用特别法规的特殊时效;产品质量法第45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即因产品责任的赔偿请求权,应适用特别法规定的2年特殊时效。 3最长诉讼时效期间。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

10、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最长诉讼时效期间与一般和短期诉讼时效期间不同,该期间是从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即适用于“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的“特殊主体”。那些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权利被侵害的权利人,只能适用一般时效。一、诉讼时效的相关涵义诉讼时效,是一种消灭时效,意思是: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应享有的权利,其后果就是,丧失请求法院依照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即丧失胜诉权。这里的“法定期间”就是诉讼时效期间,即权利人向法院要求依诉讼程序保护其权利的有效期间。设立诉讼时效制度,能够促进当事人及时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有利于社会经济秩序

11、的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人民法院及时查清案件事实、正确审理民事经济纠纷。需要明确的是,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应享有的权利即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丧失的只是实体权(实体意义上的权利)的胜诉权,但实体权利本身并未消灭,只是该实体权利不会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护,而成为一种自然权利,即除非义务人自动履行,权利人才可能接受。依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如果义务人以自己不知道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返还的,法院不予支持。另外,诉讼时效届满虽丧失胜诉权,但并不丧失起诉权(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因此,当事人向法院起诉,只要符合民事

12、诉讼法关于起诉的规定,法院就应当立案受理,这样才能查明诉讼时效期间是否届满,是否存在能够引起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法定事由,是否有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的正当理由。二、诉讼时效期间的分类诉讼时效期间按其适用范围和时效期间的长短不同,可分为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和特殊诉讼时效期间。1.普通诉讼时效期间,称一般诉讼时效期间,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普遍适用的、除法律特殊规定以外的诉讼时效。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按照一般诉讼时效期间的规定,享有民事权利人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的2年内,应当向法院起诉,否则,其民事权利不受法律强

13、制保护。所为“应当知道”,是指只要客观上存在知道的条件和可能,不管当事人实际上是否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即使当事人因主观过错应当知道而没有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的,那么法律上就推定当事人知道,也应当开始计算诉讼时效。这样的法律规定,可以防止权利人懒于或怠于行使权利,以不知道权利被侵害为借口而规避诉讼时效。2.特殊诉讼时效期间,是指法律规定的仅适用于某些特殊民事法律关系的诉讼时效期间。对此,有以下三种:(1)短期诉讼时效期间,是指时效期间不足2年的诉讼时效。比如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六的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即下列情形: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出售

14、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2)长期诉讼时效期间,是指时效期间在2至20年之间(不包括本数)的诉讼时效。比如合同法规定,涉外货物买卖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仲裁的期限为4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3)最长诉讼时效期间,是指期间为20年的诉讼时效。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法院不予保护。最长诉讼时效与其它诉讼时效有所区别,主要是:第一,最长诉讼时效期间起算从权利被侵害之日开始,而其它诉讼时效期间是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开始计算;第二,最长诉讼时效期间不适用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规定

15、,而其它诉讼时效适用时效的中止、中断的规定。 三、继承诉讼时效的相关规定及理解顾名思义,继承诉讼时效就是关于继承权纠纷的诉讼时效,即如果继承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相应的权利就丧失请求法院依法保护的权利。继承法第八条规定:“ 继承权纠纷提起诉讼的期限为二年,自继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但是,自继承开始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诉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77规定:“ 继承的诉讼时效按继承法的规定执行。但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未明确表示放弃继承的,视为接受继承,遗产未分割的,视为共同共有。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延长,均适用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由此表明,继承权纠纷诉讼时效有2年的、20年的、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适用民法通则有关中止、中断、延长之规定。其中,继承权纠纷2年的一般诉讼时效,不是以继承开始(被继承人死亡时)为起算,而是以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四、本案继承权纠纷诉讼时效的正确判定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不行使达到一定期间而失去诉讼保护的制度,由此可见,诉讼时效以权利人不行使法定权利的事实状态的存在为前提,那么诉讼时效期间当然是有始期与终期的。因此,正确判定继承权纠纷诉讼时效的始期是认定本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