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精品备课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0269182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精品备课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三年级下册精品备课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三年级下册精品备课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三年级下册精品备课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三年级下册精品备课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精品备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精品备课(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时 看新房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143页的内容。教材分析: 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家人看新房的情况。画面上提供的是新房的平面图,以爸爸提出的问题“餐厅和厨房哪个大”,引入对面积意义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作为本单元的第一个教学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知道什么是面积,正确理解“面积”这一概念,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是有大小的,为面积计算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3

2、、能自选面积单位来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练习。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会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或平面图形的面积。教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一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1个。学生准备直尺一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各1个,1元、1角的硬币各一个。教学设计:一、生活引入:(5分钟)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一个老朋友,你们看是谁?(豆豆)豆豆家刚刚买了新房子,他今天邀请我们大家一起去他的新家看看,谁愿

3、意去?2、将主体图中的平面图放大。观察画面,看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餐厅有多大?他们家房子的面积有多大?哪个房间最大?厨房和餐厅哪个大?筛选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之初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时鼓励学生从图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观察操作:(8分钟)1、谈话:我们先来看“客厅和书房哪个大” ?(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是客厅大)继续追问,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直接看出来的)对,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就用观察法来判断。2、那“大卧室和客厅哪个大呀”?学生一时观察不出来

4、,这时,让学生用提前发下的学具(客厅和大卧室的纸片)来比较。学生就很自然地就想到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自然地引出两种直接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这一安排,为下一步引入面积单位作了铺垫。三、总结概括:(10分钟)1、同学们你们好棒啊,发明了两种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现在还有一个更难的问题等我们来解决:“餐厅和厨房哪个大?”2、这两个图形,一个是正方形,一个是长方形,我们很难一下子就判断出来哪个大,哪个小,那该怎么办呢?请你在小组里,借助你手中的学具,和同伴一起商量一下解决的方法吧。3、学生在小组中尝试用剪一剪、比一比、摆一摆的方法自己来解

5、决和验证。4、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发现:师生活动这一环节,提供给学生学具,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通过重叠剪拼、摆摆图形、摆实物等方法尝试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四、巩固应用:(4分钟)1.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2.谁来说说厨房到底有多大啊? (因为学生选用的面积单位不同,所以答案会产生分歧。)都是测量厨房的面积可为什么摆的个数都不相同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体验,使学生体会到同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五、拓展延伸:(8分钟)都是测量厨房的面积可为什么摆的个数都不相同 ?师小结:刚才我们在比较厨房和餐厅的面积的时候,有的同学是用圆片摆的,有的同学是用正方形去摆的,所以得到了不同的

6、结果。看来大家用来计量的单位不一样,所以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为了方便,人们统一了面积的单位,现在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下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1、认识平方厘米。师: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2、学生操作、感受。(1)画出1平方厘米大的正方形。(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有1平方厘米。(3)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身边较小物体的面的面积。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平方厘米,通过看一看、找一找、画一画、量一量等方式让学生清晰地建立起1平方厘米的表象。渗透面积单位的学习方法,为后面学习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做铺垫。3、认识平方分米师:请你量量桌子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操作,会感到太麻烦,质疑,有没有大一点的

7、面积单位呢?师介绍面积单位1平方分米,并感受它们的大小。4、认识平方米。(1)介绍平方米有多大。(2)画出1平方米的大小。(3)让学生站一站,看大约站多少名同学。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用平方厘米为单位量课桌面的面积,学生们发现用平方厘米为单位解决不了新问题了,很自然地引出了平方分米,而要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则需要用平方米为单位。使学生体会到各个面积单位存在的必要性。课堂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回顾学习内容)六、课堂检测:(5分钟)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1.认识1平方厘米。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2.认识1平方分米。边长1分米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3.认识1

8、平方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教学反思:1、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将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2、本课教学中我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面积的意义,我补充了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不断扩充和完善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灵活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介绍常用的面积单位时,也处处设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矛盾

9、,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3、在教学常用的面积单位时,认识平方厘米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去认识1平方厘米,清晰地建立起1平方厘米的表象。在教学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学生就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和推导来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第1课时 中场换人求平均数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5-80页的内容。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本课信息窗呈现的是篮球比赛中蓝队教练准备换人的情境。用统计表的形式提供了7号、8号两名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引导学生解答“

10、该换谁上场”的问题,展开对平均数知识的学习。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初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4、充分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和合作的快乐,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现实价值。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表格。教学设计:一、联系生活 提出问题(5分钟)师

11、:同学们,喜欢看篮球赛吗?在篮球场上,除了有一支实力雄厚、团结合作的队伍,还要有一位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人物教练。今天,咱们也来当一回小教练怎么样?出示课件:一场篮球赛正在紧张进行着,就在红队与蓝队打的不分胜负的关键时刻,蓝队一名队员突然脚部扭伤,这时作为小教练的你该怎么办呢?(学生纷纷说换人)师:场下有7号、8号两名替补队员,你想换一个什么样的队员上场呢?(学生纷纷说体力好、跑的快、投球准等)抓住学生喜欢篮球运动的特点,邀请学生当“小教练”,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二、收集整理数据(5分钟)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但赛场上关键比的是队员的得分。为了在关键的时刻找准对员,教练就拿出了两

12、人在小组预赛的成绩记录,对他们的以往战绩进行分析,请看:(师出示二人成绩记录)这是7号、8号队员前几场的得分情况(提示:带横线的表示没有参加本场比赛) 队员场次123457号9没上场1113没上场8号713没上场128三、分析数据(14分钟) 从成绩记录中,你能知道什么呢?你会怎样来作出决定?(学生自己计算、分析、交流。可能有的会说求两人的总分,也有的学生会认为不公平,因为二人上场的次数不一样)师:经同学们这么一说,我也觉得不公平。但如果不比总分,怎样才能比较出两人的成绩呢?(学生思考、交流、最后得出算每场的平均分)“7号和8号两名篮球运动员到底该换谁上场呢?”把这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向学生,学

13、生们以一名“小教练”的身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活动中,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换人策略”,当这些策略经全班讨论被一一否定之后,教师再一次抛出了“不比总分数,怎样比才公平呢?”的挑战性问题,把学生带入了一种积极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学生们自己请出了平均数的一个雏形“平均每场得分”,感受着“平均数”此时出现的价值,产生了学习的迫切需求。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境,用自己的语言谈了对“平均每场得分”的认识感受,为平均数的认识做了铺垫。1、师:同学们用平均每场得分来选队员比较合理,那么,这两个队员的平均得分分别是多少呢?先来解决7号队员的平均分2、以小组为单位在格子纸上可

14、以涂一涂、移一移,或在练习本上画一画、算一算。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把解决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3、组织小组汇报交流。可能出现的方法针对性板书:方法一:涂一涂、移一移让学生先说一说制作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以及移动的方法:移多补少(师并用课件演示移补的过程)方法二:计算7号平均分:(9+11+13)3=114、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策略研究求平均数的方法。5、讨论:11分是7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学生对“平均每场得分”的具体认识进一步升华,抽象出“平均数”的意义,自然、有效,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四、得出结论(5分钟)11分不是7号运动员哪一场

15、的得分,而是反映三场比赛的整体得分情况。让学生说一说10分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根据比较平均得分的情况,让学生决定派谁上场,体验平均数的作用。五、实践运用(4分钟)1、出示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分析。2、“自主练习”第三题,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思考,然后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3、第六题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师 引导学生明白题意,进行估算、预测,然后独立完成。六、课堂总结:(2分钟)今天学习了什么?谈一谈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七、课堂检测:(5分钟板书设计: 中场换人 求平均数 7号平均分:(9+11+13)3=11教学反思:本节课着眼于让学生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关注了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