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叙事_参考示例三篇.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0268388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教学叙事_参考示例三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物理教学叙事_参考示例三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物理教学叙事_参考示例三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物理教学叙事_参考示例三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教学叙事_参考示例三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教学叙事_参考示例三篇.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我的新课程教学故事 一个很好的错误不要嘲笑学生的错误,它是学生思维的足迹。在错误的旁边,往往是前进的起点! 在教学“力的合成”一节时,我们引入了要探究的问题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与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自然地猜想到两种情况的不同结果。然后学生分组讨论验证实验的设计方法。 将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化此实验要制造或控制何种条件; 列出需要的设备、器材用什么来控制条件; 制订操作方法、步骤怎样来使用实验器材; 我原先的设想是:学生根据合力定义想到,要使橡皮筋(弹簧)产生相同的形变(力的作用效果),并用弹簧测力计或钩码数来比较前后两次作用力大小。最后,实际上如课本所述做实验。一个如图1所示的设计改变了我

2、的计划。 面对此方案,少数学生虽表示反对但不能讲清楚原因,更有许多学生不置可否。这说明,尽管有过类似的练习,学生仍然没有真正地领会其中内涵!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错误,达到对问题的深刻理解,是我当时头脑中闪过的念头。因此,我没有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首先肯定了设计中的合理成分,鼓励该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实际做一做,看看有什么发现。于是,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按照自己的设计开始实验。大致种类有:同教材所示一样;仅将教材图中的钩码与滑轮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另一种设计法,如图2)。 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重点巡视了按图-1和图-2实验的小组,并有意将这样的实验小组安排到教室中靠近的位置,以便于他们相互交流

3、。 实验后小组都公布了实验结果:F合正好等于F1、F2的和(差);F合与F1、F2的和(差)非常接近F合几乎与F1、F2相等(或为其差)。 对此,我让学生先对照自己的实验操作和结果进行反思,然后在班级中开展讨论。 很快,学生的思想达成了一致。第一,课本上的实验是非常粗糙的,因为不能保证F大小连续改变;第二,任何实验都会存在误差,此实验在误差的范围内,应该能证明关于合力的猜想。另外,可能F1和F2之间不是严格同向,而是成一个很小的角度;第三,图-1的实验设计的错误,在于T2施加T1多大的力,则T1就对橡皮筋施加多大的力。实际上作用在橡皮筋上的力,只有F1,而F1=F2。 我试探性地提出了一个新的

4、问题:如果研究两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力大小,你能设计出一个实验吗? 没想到学生们迅速地从图2设计中获得答案,这使我兴奋不已!我几乎是立刻对学生们的发现表示欣赏,并给予高度赞扬。学生们感受到了巨大的成功,高兴极了!二、我的新课程教学故事 一场有趣的辩论会只要相信学生,他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至今,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在课堂上的这样一次讨论活动,虽然,似乎很平淡,但我看到了学生跃动的思维。我深刻懂得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们要开始学习声音的传播了,由于课程开始时间不长,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课本上的内容呈现方式略微作了些变动。首先,学生们通过一些游戏活动,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空气

5、中的传播。接着,我向正兴高采烈的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在“没有物质”的空间真空中声音能不能传播呢?学生们茫然了,有说大概能,有说大概不能,还有干脆说不知道。大家纷纷把眼光投向了我。“今天,我们来过把瘾,当一回科学家,一起来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声音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教室里更加热闹了!学生们奇思妙想不断涌现: “可以在太空中,发出声音” “你能到太空中去吗?” “做一个铁屋子,用机器把空气抽掉,然后在屋子中发出声音” “铁屋子不好做,再说,没有空气,你怎么能在里面呢?” “人在屋子外面,可以在铁屋子上装玻璃窗,里面用机器发出声音” “怎么知道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里面放一个录音机” “录音

6、机不一定要在里面!”,“是呀!” “人站在外面听就行了!” “那也不一定得用铁房子呀,用一个大玻璃瓶子不就行了吗!”,“真聪明” “发声的东西放在瓶子上,可瓶子也能传声呀” “让它浮起来!”,“记住,瓶子里没有空气!” “用磁悬浮”,“用超导体”, “把小收音机吊起来” 大家似乎没有什么意见了。 当时,恰好我们有一个用易拉罐和棉线做成的“土电话”。我将门关起来,让一个学生站在教室门外,用它传话,另一同学收听。当线拉紧时就听清说话声,松开线时就听不到了! “吊起较重的收音机会把线拉紧,得用轻的声源!” “用音乐卡片上的芯片!” 我对此设计,表示肯定。再让学生对比课本上的设计图,学生们脸上都露出愉

7、快的表情,感受到了成功的无比快乐。 “可是,我们没有抽气机,怎么办呢?”我说。 “可以用注射器嘛!”,“注射器是不能一次将瓶子中气体抽完的” 一个同学大声说:“我将音乐芯片直截放在大注射器中!” “真是好注意!” “在瓶子里装些水”一同学激动地说, “上次,我们家热水瓶中装过开水后,塞紧了瓶塞,过了几天瓶塞再也打不开了。后来才知道是水蒸气将空气排开了,水冷了后,水蒸气又变成水,瓶子里形成了真空。” “绝妙的注意!” 同学们听完了之后,无不露出钦佩的表情。这节课结束后,我就布置学生在家长帮助下按照这种设计实际地做一做,并将结果告诉我。 三、我的新课程教学故事 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 这是我在别的学

8、校借班上的一节公开课。内容是沪科版8年级物理实验教材(新课程标准)的第九章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这一节旨在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进而总结物理规律。 在验证气体分子的运动时,教材是采用观察有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之间的扩散。这个实验我觉得有三处不妥:第一,二氧化氮是有毒气体,操作中不可避免的有部分泄漏,非常不适合在一间挤满了学生的教室里做;第二,这些气体必须在课前临时配制,这对同时带了几个班级的教师而言,非常不方便;第三,由于集气瓶自身体积的关系,实验的可视性也不强。 我在教学中,改变思路,彻底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造,变视觉刺激为嗅觉刺激。取一瓶清新剂,瓶身事先用红色的即时贴包裹起来。我利用身

9、边的人试验过,几乎所有人看到这种警戒色包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杀虫剂。为了强化效果,我甚至还在瓶身上画了骷髅标记,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这是危险品!”的概念。 当教学进行到这个环节时,我从仪器篮中取出这瓶特制“杀虫剂”,将骷髅标记面对着学生,冲他们摇了一摇,学生看清楚后吓了一跳,可以明显的听到他们在下面“嗡嗡”的小声说:是不是杀虫剂啊。我当然立刻顺水推舟,承认是一种杀虫剂,而且告诉他们,为了实验效果明显,我还特别选择了一种杀虫厉害,气味比较明显的杀虫剂。面对明显开始显示出不安的学生,要求他们将所有窗户关掉,自己又将电风扇关起来(上这节内容时已经临近暑假)。学生躁动更加明显,因为不知道我要干吗,所

10、以纷纷猜测我的动机。当我告诉大家我会在教室中喷洒“杀虫剂”时,引起学生一片哗然,甚至立刻将鼻子捂了起来以示抗议。 我安慰大家:“老师是要保护未成年人的,不会直接对着同学们的方向喷洒。” 学生立刻大声说:“老师,我们还是会能闻到味道啊!” 我很惊奇地问:“为什么呀?我对着教室黑板方向喷,你们会闻到什么味道?”摆出一幅你若不能有相当的理由说服我的话,我当然还要进行下去的架势。 有学生指出:“味道是会到处传的。” 我追问:“味道怎么传过来?” 另一个学生立刻说:“是被风吹过来的。” 但是,马上就有学生反驳:“老师把电风扇都关掉了,窗子也关上了,哪来的风?” 又有学生说:“气会跑,气跑到我们这儿,我们

11、就闻到了味道。” 我又问:“气为什么会跑?” 这时,已经有学生想到从前面才学到的物质由分子构成。于是说:“气体是分子构成的,是分子会跑。分子在到处跑,所以才能闻到味道!” 这句话一说,立刻引起大家的共鸣和认同。此时,已经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了。但是还要板上钉钉,加深印象。于是,我强调,这个理由虽然看起来很合理,但是不是真的我对着黑板喷药,同学们就能闻得到,这个结果还没有得到证实。我再次强调实验在物理中的重要性,循循善诱他们: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直到现在为止,还有学生以为我只是逗逗他们玩,老师不会真的在教室里喷洒这“有毒的杀虫剂”的,没想到我真的是要求他们放下手来配合我的这个实验,几乎都傻了眼。

12、 愁眉苦脸的学生们只好眼睁睁的看着我,对着教室的前方进行了喷洒。5秒钟,10秒钟,15秒钟渐渐的,从前排到后排,一排排的同学开始笑了起来,后面的同学不知道怎么回事,急得大声问前面同学:“怎么啦,怎么啦?”教室气氛达到了高潮。幽默和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气体分子是在不停运动的这个知识点非常轻松地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同。学生情绪也已经完全放开,非常有利于后面内容的学习。这时,我再将话题稍微延伸,询问他们如果仍采用课本的方式教学,有什么利弊,能不能改进?如果让他们自己课后再设计一个实验来替代,那又该有什么好的方法?将课堂教学很轻松地延伸到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去。这节课,我不仅希望学生能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

13、还希望他们能知道,创新其实离他们很近。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生的创新程度与老师也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保守的,只能照搬课本的老师,很难想像他(她)的学生会有多大的创新。所以,我希望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作为示范,教会学生拥有更多的创新意识。这样,我们的民族会更有前途。 反思心得:把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在教学活动中克服对教材、专家的依赖,勇于思考,勇于创新,不做一个“搬运工式的教书匠”。在实际教学中依据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自己的教学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教辅、教具。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让学生享受创造的快乐,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以出乎意料的幽默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让幽默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