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克民《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0268348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程克民《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程克民《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程克民《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程克民《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程克民《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程克民《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程克民《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反思.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研究小语四年级下册三单元第11课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反思蝙蝠和雷达是一篇介绍科学仿生、发明创造的文章。从教材的内容看,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弄清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得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重点是理解科学家做实验的初衷及经过。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使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一个生动具体、新颖活泼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形可见,有话可说,从而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如下:一、表演导入,激趣探究1、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比赛走路,其中一位学生蒙上眼睛。比赛后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2、全班同学谈谈眼睛的用处。3、谈话导

2、入:人夜间行走,如同被蒙上眼睛一样不方便。有一种动物,它不仅善于夜间飞行,而且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动物吗?(板书:蝙蝠)蝙蝠在夜里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是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灵巧地避开。(多媒体演示)过渡: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对蝙蝠进行了试验。(板书:试验)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助科学家们完成一个试验报告。请打开课本第42页,自由朗读课文第4、5、6、7自然段,用笔划出有关的内容。(多媒体出示实验报告单)试验次数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证明第一次蒙眼睛铃铛一个也没响,不靠眼睛靠耳朵和眼睛配合

3、探路第二次塞耳朵铃铛响个不停靠耳朵第三次封嘴巴铃铛响个不停靠嘴巴(未加粗的字由学生填)【通过“蒙眼走路”实验表演,明白人的眼睛的作用。激发探究的兴趣。引入过渡到学生自由读4、5、6、7自然段】二、切入重点,学习课文第4、5、6、7自然段1、快速阅读4、5、6自然段,划出有关内容。2、同学们,我们把自己当成小小科学家,分四人一组开始合作探究,讨论三次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3、指名回答完成的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多媒体出示答案。)4、理解“配合起来”。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指名回答。小结:对!这就是我们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4、。5、屏示、齐读。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质疑过渡: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 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产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疑问。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轻声自由读课文第7自然段。6、师范读课文第7自然段,生思考刚才的问题。7、指名回答。8、教师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蝙蝠探路原理。9、学生根据演示复述蝙蝠探路原理,师在黑板,生在本子上共同画出示意图。10、师述: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就是这样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科学家为了揭开这个秘密,又经过怎样的研究呢?你是从文中哪句话读懂的,把它读一遍。(板书:研究

5、)11、师述:“反复”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反复终于”说一句话?12、小结:通过刚才的试验和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探路的办法。【通过出示实验报告单多媒体幻灯片;用多媒体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理解复述三次试验,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训练学生动口、动手能力,理解蝙蝠探路的原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学习第8自然段1(多媒体播放飞机夜航)师问: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飞机没有眼睛,它怎么能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飞行呢?(靠雷达)那么雷达是怎么发明创造出来的呢?(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文中的哪个自然段讲了这个内容?2学生自学第8自然段,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雷达的。

6、并画出雷达引导飞机飞行的示意图。3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雷达引导飞机飞行示意图:雷达天线无线电波障碍 荧光屏无线电波物4小结:学了这一自然段的内容,我们明白了飞机能在夜里安全飞行靠的是雷达。【多媒体播放飞机夜航,明确蝙蝠与雷达探路的联系。】四、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前面的多媒体出示,画出蝙蝠和雷达探路的两幅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与学生一道平等参与,画出两幅示意图。指名复述并比较两幅示意图的异同点。2、完成课后练习思考第2题。(学生把答案直接填在书上。) 多媒体出示答案,学生订正。【巩固并掌握本课重难点知识】五、总结拓展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7、?(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出示。如:飞机鸟,潜水艇鱼,降落伞松鼠尾巴)科学是多么神奇,很多的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能让我们开启创造发明的大门。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联系实际畅谈。(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将来像科学家一样有自己的发明创造。【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目标的达成。】六、课后作业菜单(以下作业,学生任选一题完成。)1、课后收集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2、请你查找有关资料,看看人们还有哪些发明和动物有关,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的?3、反复朗读课文后仿写:松鼠和降落伞【继续深化

8、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读写能力的语言训练】教学反思: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一、从质疑中引发探究心理学习贵在生疑,有疑才能有问,有问才能激发更深地探究。当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填写实验报告单后,学生明白了科学家三次试验得出结论。原来蝙蝠是靠耳朵和眼睛配合探路夜行的。我启发学生质疑过渡: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 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产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疑问。并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轻声自由读课文第7自然段。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蝙蝠探路原理,突破本文难点。二、开展动手实践,训练学生复述蝙蝠和雷达探路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

9、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笔画出蝙蝠和雷达探路的过程图,复述并比较其异同点。通过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了动手实践,又让学生回归文本,用自己的话复述蝙蝠和雷达探路的过程,是对文章内容的巩固训练,更是锻炼学生口述能力的机会。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体会课文内容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

10、我首先创设了让两位学生上台比赛走路,其中一位学生蒙上眼睛。比赛完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然后,全班同学谈谈眼睛的用处。接着切入重点。这样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其次,创设了让学生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合作探究三次试验,来揭示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这是整堂课的第二个环节。再次,在深入理解课文本内容之后,学生对仿生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鼓励学生当一回作家,仿照课文、自然段的写法,以松鼠和降落伞为题指导学生练笔,按照“提出问题揭示秘密发明创造”的顺序,以课文为范例,进行读写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四、多

11、层次、大面积的语言训练,积累和运用课文语言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大面积的练说,如三次试验的过程,我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完成表格里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对照屏幕进行复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说充分。同时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菜单”对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课文语言进行拓展深化,既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了练的层次性,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课文语言。五、运用电教媒体和板书,突破重难点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多媒体演示简单示意图,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

12、,再借助这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化难为易,突破难点。六、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环节没有处理好,因为这一部分内容简单,而花时太多,挤占了后面仿写的时间。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情朗读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尽管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说的训练,但思考和问题过于浅显,对学生的思维素质没有很大的促进和影响,生成性的东西较少,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曾有人说,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一堂课下来,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