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问题是创新设计的前提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0267674 上传时间:2023-12-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现问题是创新设计的前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发现问题是创新设计的前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发现问题是创新设计的前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发现问题是创新设计的前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发现问题是创新设计的前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发现问题是创新设计的前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现问题是创新设计的前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现问题是创新设计的前提 摘要:在工业设计中,“发现问题”很难,它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工业设计专业学生难发现 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传播模仿行为方式,缺乏“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缺乏设计指导思 想、和产品的使用经验。关键词:发现问题 打气筒 以人为本 以机器为本 工业设计专业的目的是创新,提出新概念产品,设计新产品。设计的目的不是模仿。要创新 设计,首先要发现问题,这似乎是很简单的事。笔者通过实验和调查发现“发现问题”很难。 下面描述了这些实例,并分析其起原因。1 “发现问题”很难 要想创新设计,首先要能够发现问题。“发现问题”需要感知和认知能力,还需要确定的设 计思想和目的。在工业设计中创新,就

2、应当了解它的设计思想和目的。工业设计是文化与工 业之间的桥梁,“工业”在这儿的含义是工业社会、工业生产、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工业 设计最初的主要目的是克服西方工业化时代出现的劳动“异化”问题,通过机器工具和劳动 关系的设计,从体制内改善劳动关系,创新产品提高工业产品出口竞争力。工业设计代表了 下层人民的愿望。由此可以明白,在工业设计中应当怎么“发现问题”,主要指发现当前的 各种产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从人的行为需要发现新的概念产品。 要创新设计,首先要能够发现设计问题,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呢?笔者对工业设计一年级 30 个新生进行过几个实验。第一个实验:让他们对自行车的打气筒提问

3、题。马上一个学生 就问:“提什么问题?”笔者回答:“你愿意提什么问题就提什么问题。”这一回答的目的是 不给提示诱导,以观察他们的观察和思维的方向、和发现问题的意向。从学生笔述结果看, 他们对打气筒提的问题可以被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与商业有关的问题,7 个学生提出此类问 题,如“它的价位?”“哪一厂家生产?”此类问题与工业设计基本无关。第二类是与物理 有关的问题,如“它的原理是什么?”“结构是什么?”“气压有多大?”“为什么采用圆柱 形?”“怎么形成高压?”“谁发明的?”14 个学生提出此类问题。这些问题与工业设计有 关,但按照这种思路很难创新设计出新的打气筒产品,这不是工业设计的创新主导思想。第

4、 三类是与用户有关的问题,如“为什么打气那么费力?”“能否设计袖珍式打气筒?”“是否 有随身带的打气筒?”“是否有掌中打气筒?”“能不能用其它颜色?”7 个学生提出此类问 题,其中女生5 人。换句话,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对打气筒能够发现问题。要准确理解这个实 验结果,还需要补充四点。第一,发现问题首先是一种意识、或思维习惯。如果笔者不指定 “对打气筒提问题”,是否仍然有这么多人能够意识到打气筒存在设计问题?笔者曾经向第 三类学生提出此问题,大部分回答:“平时根本没有注意到打气筒存在设计问题”。第二,女 生力气小,使用打气筒时较容易发现使用问题,指定该题目可能对女生有利。第三,后来的 设计实践课中表

5、明,每指定题目,总会对有些学生有利,对有些学生不利,有些人对该产品 缺乏使用经验,或日常没注意观察。他们对此产品没有发现问题,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发 现其它产品的设计问题。第四,如果让学生自己发现和选择设计对象,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笔者也进行了实验。事实表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熟悉的产品,从中都能够发现产品的设计 问题。要激发学生创新设计能力,最好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产品和课题。第二个实验:笔者向他们解释了自行车轮胎气门芯的结构,该结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漏 气,但是也造成打气费力,然后问:“这种气门芯的设计是否合理,能否改进?”29 人认为 “设计合理”,只有 1人提出:“应当使它进气也较省力”

6、,并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法,即提出 了新的概念产品。两周后又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另一种改进方案。 在第三个实验中笔者问:“我们使用的筷子是否应当改进?”26 人认为不应当或不能改进, 4 人认为可以改进,但是没有提出新的设计概念。第四个实验:笔者出示了几个印章油的泥盒,有的金属盒可以被合得很紧,然而却很难用手 打开。有的很容易打开,却很难合紧。笔者问:“这种设计是否能够改进?能否设计一种金 属盒既能和紧、又容易打开?”只有 1 人回答:“可以改进。”他的新设计需要增加新的附件。 笔者又说:“用简单方法解决复杂问题是成功设计的一个重要标准,能否不增加附件来改进 设计?”无一人回答。这些实验中提出的设计问

7、题都与高深的专业知识无关。上述结果表明,在规定产品课题的情 况下,发现设计问题或发现设计项目的确很难。“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哪个更重要?笔者在一个高科技公司调查时,1 人认为解决问 题重要,其他40 多人都认为发现问题重要。要发展、要创新设计,首先要发现问题。这种 观点与西方工业社会中较普遍存在的观点一致。这是一种价值观,若不能发现问题,就无法 解决问题。但是,笔者在其它几个单位调查中也发现,大多数人并不认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 题重要,许多人认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效益同等重要。有些公司企业甚至认为,企 业的价值主要是由推销员创造的。 “发现问题”是设计师的一种职业意识。时时留心、处 处

8、注意产品存在的问题,观察和思维的意向必须是:“这个产品存在什么问题?当前社会上 存在的哪些问题与设计有关?”2为什么“发现问题”很难 为什么很难发现问题?笔者过去在文章“创新实验与防碍创新能力的因素研究”中曾提出了 五个来源:行为主义教育方法,模仿式学习方法,知识绝对价值观,脱离实践的价值观,片 面理解习惯传统的价值观。经过进一步实验调查和思考,又发现了下列原因。第一,“不可 能设计出从没见过的东西”,这一错误信念压抑了创新能力。笔者问学生:“为什么你们想不 出新的气门芯设计方案?”许多学生说:“因为我没有见过其它形式的气门芯。”在其它学校、 工厂、公司调查有关问题中,几乎都认为:“没见过的东

9、西就无法设计”。怎么形成了这种思 维方式?从小在家里,几乎处处要听大人的话。在长期生活学习中,每天反复的行为方式多 是听课、读书,按老师说的去干,按书上讲的干,形成了“照着干”的行为习惯,遇到问题 时首先想到的往往只是翻书、或问老师,形成了“照猫画虎”的模仿思维和行为方式,久而 久之就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毕业后把这种思维方式带到企业和公司,也造成产品设计、工 艺方法和管理方法是靠模仿。那么是谁在一代一带传播这种行为方式呢?不论有意识还是无 意识,许多家庭、同事朋友、媒体都在传播这种行为方式,但是,传播模仿行为方式最主要 的场所是学校。第二:在现代,如果缺乏“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就难以发现设计问

10、题。为什么有些学生没 有发现打气筒费力的设计问题?有些学生观点认为:“这是我的问题,我的力气小,而不是 气门芯的问题,气门芯是死东西,人是活的,我应当锻炼体力。”不知道他到老了是否还持 这种看法,这种观点的实质是认为“人应当适应机器工具”,这是“以机器为本”的价值观。 其来源有两个。首先,在大学的各种工程设计课程中,反复强调的是机器、电子的设计原理, 这些知识基本都是经典。把这种设计原理一代一代向下传,其中可能潜在地传授了“存在的 技术就是合理的,不必质疑”价值观,这造成“技术为本”或“机器为本”的价值观。其次, 应当“学习”什么?以人为本的观点认为:机器设计应当适应人,应当改进机器的人机界面

11、, 从而减少操作学习。“以机器为本”的观点认为:机器无法改变,人必须学习机器的操作。 在讨论计算机人机界面如何改进时,笔者曾问过一些计算机教师:“学习键盘操作难不难?” 他们都认为:“不难。”有人说:“键盘是计算机的必须输入设备,今后这种键盘将变成现代 社会的日常必须用品,只要是头脑和双手健全的人都能学会。”这种预言是没有根据的。笔 者又问:“怎么改进计算机人机界面的设计?应当人去适应计算机,还是计算机应当适应 人?”有人说:“应当人去适应计算机。”有人说:“应当相互适应。”按照这两种价值观,都 很难创新计算机的人机界面。这种问题在其它专业中都存在。我们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的基本价值观之一就是“以

12、人为本”,可是为什么这种价值观很少体 现在我们理工科中?“以机器为本”的价值观来源于何处?主要来源于西方技术知识的设计 思想和自然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它对我们有影响,此问题打算在另一篇文章中分析。此处只 谈一下近几十年来美英 Ergonomics (劳动学)和 Human Engineering (人工程学)或Engineering Psychology (工程心理学)这几门学科对我国的负面影响。大约从1980年代起, 我们引入了美国英国的这些课程,其中主要资料来源于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军用武器和飞机 的设计思想,当时该学科在美国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发挥人与系统的效率,使飞机武器的速度 不要超过人的生

13、理极限,而不是使机器适应人的行为特性,它的主要设计方法来源于依据系 统控制论,把操作员行为模拟成机械或电子参数,例如质量-弹簧-阻尼、或电阻-电容-电感, 把人变成了机器或仪表,并代之以机器系统控制论中的阶跃函数、积分函数、微分函数,然 后用系统稳定性的判据求解得出对操作员的行为要求。这种设计思想就是“以机器为本”, 人不可能长时间维持这种行为,人的许多行为不可能用机器参数表示,因此必须对操作员进 行长时间的严格培训,“培训”的目的在这里就是“人必须适应机器”。这种设计方法的重点 是设计培训军方操作员的方法。这种设计方法一直受到欧洲、尤其是德国的普遍批判,例如 1964 年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马

14、多纳多和柏斯普写了“科学与设计”一文,严厉批判美国人 工程学中那些靠不住的传递函数的设计方法,批判从人工程学中简单化地借用设计公式、把 人的复杂特性简化成机器参量,并批判把人看成伺服机构。同样,前苏联也是这种设计思想。1989年苏联高等教育研究所凡达(Valery F. Venda 1989,PP.35)代表苏联在美国在辛辛 那提的国际工业劳动学和安全会议上的论文说,苏联的劳动学是“1 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 机)相互适应的一般规律和理论。 2 根据新的变换学习理论,人适应机器的一种方法,发展 训练学生和专家的方法。”这种设计思想于八十年代才在美国的计算机人机界面设计中 有所改变, 1986年

15、美国诺曼和德拉泊出版“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设计”,这本书在美国首次 提出“以用户为中心”的计算机人机界面的设计。 1980 年代中期以后,欧美的人机系统方 法论基本不再采用“把操作员数学化”的系统论方法,而转向心理学。英国于1993年出版 “人中心劳动学:布润腾派的人因素观”。布润腾在英国从1960年到1986年写的一系列文 章,严厉批判了美英“以机器为本”的劳动学和人工程学设计思想,在英国重新建立了“以 人为本”的劳动学(Oborne, 1993)。很多人认为劳动学最早于1950年出现在英国,其实最早出现在波兰, 1857年波兰人亚司特 色波夫斯基(Jastrzebowski)第一个建立劳动学

16、(ergonomics)。亚司特色波夫斯基用劳动学 表示“以最小的劳累达到丰富的结果”(Laurig,1990)。他在劳动学概论中提出人的生命 力应当以科学的方式从事劳动,为此应当发展专门的学科,使人们以最小的劳累为自己和大 家共同的福利获得最大的成果和最高的满意。他提出劳动不应当象当时这样被片面理解为只 是体力劳动。他把这门科学命名为劳动学ergonomics (Martin, 1994, PP.26-27)。这种传统形 成了德语文化圈、斯堪底那维亚的工业设计主流。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后就能够建立新的设计思想,发现现有产品中的大量设计问题、 提出大量设计课题,因此1974年到1984年西德研究和技术部实施“劳动生活的人道化”计 划,实施应用对人公正的技术,完成了1600个设计项目。此后,德国又开始实施“劳动与 技术”计划。 1987、88 年完成的项目有过敏反应和过敏病,解决纺织工业中的噪音问题, 印刷业中新技术的对人公正应用,产业中投入的新技术的保护和健康,建筑业中的劳动人道 化,空调室内工岗的健康保护,劳动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