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下嫁之谜.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026206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后下嫁之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太后下嫁之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太后下嫁之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太后下嫁之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太后下嫁之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后下嫁之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后下嫁之谜.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太 后 下 嫁 之 谜李 国 文一九三四年六月二十六日,胡适给孟森一信:“太后下嫁考实大稿送还,承赐先读为快,感谢感谢。今早别后,车中读此文,至佩先生不轻置信之精神。惟读后终不免一个感想,即是终未能完全解释皇父之称之理由。” 随后,孟森回胡适一信:“惟因摄政王未婚于太后,设有暧昧,必不称皇父以暴其恶。故知公然称皇父,既未下嫁,即亦并无暧昧也。复请再鉴,并示当否?”以上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北京城里两位学者的通信,现在读来,其彬彬有礼,其翩翩风度,让我们感受到上一代知识分子的“学”和“养”两方面的高度。不过,胡适之的质疑,孟心史的反诘,对于清初三大疑案之一,清世祖之太后孝庄下嫁摄政王的说法,究竟是有是

2、无,读者还是不得要领。先是孟森在送胡适一阅的这篇文章中说到,连清初东南抗清义士张煌言,还为之作诗“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予以讽刺。虽然这件事,沸沸扬扬,世人尽知,大江南北,耳熟能详,但孟森,由于不见于正史,心存疑问,故尔向胡适讨教。 其实,这件疑案,只能有两个答案,非此即彼,非彼即此。持正方观点者,认为多尔衮极其好色(非一般的好色),孝庄为巩固其子福临大位,而以孤孀身份下嫁这位强人,通过婚姻手段,实现政治结盟;持反方观点者,认为异族统治的高压政策,造成满汉民族之间的抗争,那些持不合作态度的文人,那些持抵触情绪的民众,便努力抹黑新兴政权。恶意丑化多尔衮与孝庄过从甚密的关系,无中生有,制

3、造谣诼。孟森是否定论者,否定的理由就是“求其明文则无有也”。然而,事实上,在清代顺康两朝,这个太后下嫁多尔衮的“传闻”,也就是如今所谓的“小道消息”,基本上是“无南北,无老幼,无男妇,凡爱述老传说者,无不能言之”,这既是中国老百姓在一种高压政治下的反抗行为,也是一种无可奈何得了统治者而统治者也无可奈何得了老百姓的抹黑行为。孟森乃学者,学者重史料,轻传闻;重文字记载,轻口头文学,遂撰文析驳。对这种“不轻置信”治学态度,胡适表示“至佩”。至佩是一回事,不因至佩而认可孟森的观点,这就是学者同时还是文学家胡适的风格了。从顺治四年起,年刚十岁的幼帝福临,对多尔衮的称呼,忽然由“皇叔父摄政王”改为“皇父摄

4、政王”,这是孟森最难自圆其说的。胡适并非肯定论者,但也不是否定论者,因为“终未能完全解释皇父之称之理由。”将“叔”字去掉,迳称为“父”,并非口头文学,而是见诸诏书的。孟森认为这个“父”,乃“尚父”之父,是臻于极致的推崇。胡适觉得这个说法,“不免”牵强,因为对多尔衮所立下的不世功劳,进行无限拔高的办法多得很。也许满洲的“国语”,词汇不那么丰富,而汉语中这类拍马屁的词汇,要多少,有多少。由“叔”而“父”,只是改了一下称呼,就作为回报“大勋劳”的“殊礼”,别说大师胡适不信,即使老百姓也不会多么看重这份空头人情。一字之改,兹事体大。第一, 早不改,晚不改,半路上想起来改,莫明其妙。第二,早不嫁,晚不嫁

5、,几年过去了想起来嫁,悖于常理。第三,汉民族,当然也包括满族,对于血缘、血亲、嫡系的父子关系,看得绝对的重,非常的重。只有在下列三种情况下,才可以承认另外一个男性为继父,为养父,或为干爹。第一, 父死母嫁,第二, 同宗继祧,第三, 结拜干亲。对福临来讲:皇太极为努尔哈赤第八子,多尔衮为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称为叔父摄政王,是顺理成章之事。孝庄嫁皇太极,孝庄之妹嫁多尔衮,即使改称姨父摄政王,也是说得过去的。突然间改称为皇父摄政王,明摆着授人以柄。抗清志士张煌言有诗:“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与孟森文中所说“无南北,无老幼,无男妇,凡爱述老传说者,无不能言之

6、”的太后下嫁,决非空穴来风,平地而起,而是见诸诏书,相当于那时政府的红头文件,这才沸沸扬扬,成为历史疑案。这份公诸天下的顺治五年冬至郊天恩诏,让孟森颇费口舌。他的论点是,因为多尔衮“有大勋劳,宜增加殊礼,以崇功德”,“由报功而来,非由渎伦而来。”这个“父”,孟森认为“实符古人尚父、仲父之意”。这种牵强之至的解释,当然说不服胡适。倘因多尔衮“有大勋劳,宜增加殊礼”,对偌大王朝而言,诸如封侯拜爵,世袭罔替;诸如裂土分茅,莫与之京。只要想做,只要能做,无论精神上的最高褒奖,无论物质上的最重酬谢,无不说到做到,立刻兑现,足以报答摄政王的不世之功。只是尊之为“尚父”,恭之曰“仲父”,除非多尔衮一时性脑残

7、,才不会接受这一份空头人情呢!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顺治的母亲与多尔衮的“叔嫂”关系,改变为“夫妻”关系,由“叔”而成继“父”,“皇父摄政王”才站得住脚。据章开沅氏清通鉴,顺治四年七月乙巳(初六日):“摄政王多尔衮谕示,前令辅政德豫亲王(其同母弟多铎)、和硕郑亲王(其堂兄济尔哈朗)共听政务,今和硕郑亲王已经停罢,止令辅政豫德亲王与闻。”顺治十二月丙申(三十日):“辅政德豫亲王多铎及和硕亲王济尔哈朗率大臣请摄政王多尔衮在皇帝(即时年十一岁的顺治)前率众臣行礼毕,不必跪拜。谕曰: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行停止。”顺治五年二月戊辰(初三日):“定远大将军肃亲王豪格自四川班师回朝,。三月初六日,诸王、贝勒、

8、贝子、大臣会议,以其出征无功,且将希尔艮冒功事隐瞒,显系旧念未除;又将为其而死之罪人杨善之弟吉赛升为护军统领,实乃乱念不忘。虽三次戒饬,犹不引咎,应拟死。得旨:免肃亲王死,幽系之,夺其所属人员。豪格后瘐死狱中。”发生在这两年间的政治事件,其实是多尔衮全面“谋篡”的系统工程:第一,本是双摄政王之一的济尔哈朗被免;第二,其弟多铎登上权位高峰;第三,不再行跪拜礼,凌驾于顺治之上;第四,处置肃亲王豪格,“幽系”,然后“瘐死狱中”;豪格为皇太极的长子,从理论上讲,为王位的第一继承人,也是他唯一的障碍。那么,顺治之母孝庄皇太后,还看不出来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吗?很显然,下一步,明朝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叔父永乐

9、帝朱棣“革命”的结果,就可能落到福临头上。时年三十六岁的孝庄,下嫁时年三十七岁的多尔衮,以此化解她儿子可能面临的危机,也不是没有可能。对一个女人来说,身体,是她最后一笔可以用来交换的有形资产。清崇德八年(一六四三)八月初九,皇太极暴死,储位未定,后事安排,便是立刻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在任何帝国宫廷的继承斗争中,从来就是黑幕重重,诡异多多,清廷也不例外。在封建王朝中,那些野心家,那些阴谋家,都认为自己理所当然的在这其中,第一拨竞争者为皇太极的儿子们,第二拨竞争者为努尔哈赤的儿子们,第三拨竞争者为近系子弟以及有功之臣。除了多尔衮以外,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四子叶布舒、五子硕塞、六子高塞;接下来,努尔哈赤

10、的二子代善、七子阿巴泰、九子巴布泰、十二子阿济格、十三子赖慕布、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直至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朗以及其它近亲从理论上说,都是有可能的继承人。时年六岁的福临,怕是连这场赛事的入场券都拿不到。但是他的生母,也就是后来的孝庄皇太后,却硬是将他扶上了王位。大凡帝国宫廷发生最高领导人更迭的时期,在这个黑暗渊薮里,无不带有刀光剑影的血腥气息,无不带有罪恶交易的肮脏味道。至于福临的母亲,在这场讨价还价的折冲斗争中,所起到的作用,所使用的手段,所想到的办法,所玩过的伎俩,现在已经无法知悉。这个既美丽又能干的女人,是怎样扭转乾坤,让众人一致拥立福临。她许诺些什么,让步些什么,付出些什么,媚惑

11、些什么,都成了永远的谜团,只有那些似可信又似不可信的桃色谣诼,成为野史的话题。应该承认,孝庄是一个既美丽又聪明,既有政治头脑,又有政治手腕的女人,面对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乱局,能够应对有方,措施得力,不但化解了争权夺位的危机,不但延续了扩张战争的政策,而且在众多觊觎帝位的人中,使自己其实并无竞争力的儿子,时年六岁的福临,得以承接大位,这是孝庄皇太后幕后交易的结果。尽管有许多竞争者,而且每个人都是冲锋陷阵,立功建勋的强者,但在这位女人眼中,其实只有六十岁的代善,五十四岁的济尔哈朗,三十四岁的豪格,三十一岁的多尔衮,这四位才是强中之强。孝庄既然摘下最大的桃子,让儿子为皇太极继承人,其他人得不到甜头,

12、分不到一杯羹的话,必然会出现不得安宁的内乱。但孝庄掌握住这四位张着大嘴,等天上掉馅儿饼的男人,其实有其软肋所在。第一,他们都不肯接受其他三者中的任何一人为王;第二,他们没有一个敢挑头要其他三者接受自己为王;第三,若因此出现三比一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强出头的结果,肯定是凶多吉少。所以,这些人才接受一个对谁都不构成威胁的六岁福临为主子,而将他们之间的权力斗争,权且后延。可以想象,皇太极时即赞助内政,佐“肇造丕基”的这个能干而且美貌的女人,是她说服代善(努尔哈赤第二子),以长兄身份,会集诸王、贝勒、贝子,定议以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史称顺治皇帝。代善这年六十岁,自忖没有争大位的实力,但他不支持时年三

13、十四岁的皇太极长子豪格继位,因为豪格背后有济尔哈朗的支持,济尔哈朗虽非努尔哈赤之子,但为努尔哈赤同母弟之子,视同己出,这年五十四岁,与自己差不多年纪。豪格与济尔哈朗结盟,他就会被排斥出领导集团,而志在必得的多尔衮,为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时年三十一岁,他要是坐上大位,绝不会买他这位大哥的账。所以,立幼帝,还是立成年帝,在这场抢权夺班的好戏中,是一道选择题。按规矩最有可能接班者,为豪格,按实力最志在必得者,为多尔衮,按资历和战功有可能入围者,为济尔哈朗。在太多强悍的觊觎帝位的伯叔兄弟争执不下,互不相让的情况下,最好的折冲结果,莫过于选择一个对谁都不产生威胁的幼冲之主,坐在皇帝的座位上,是最好的避免血

14、光剑影,人头落地的过渡办法了。于是这些志在必得的接班人,欣然接受这个安排,结果,最没有可能性的福临,却被他的母亲推到皇位上。于是,在皇太极死后的一周或一旬中,三驾马车联合执政,终于定局。代善成为家族会议的主持人,实际上行使家长的职责,而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精神教父,得到虚荣的大满足。济尔哈朗和多尔衮由于雄厚的实力,强大的支持,卓著的战绩,虽然合作起来很勉强,但不得不联手共同摄政,在实际上得到掌控八旗的领导权。这三个人摆平以后,豪格出局,即使胆敢作乱,也翻不起大浪。在秘密讨论中,如何达成这个协议,谁也不知道,但看得出来这个安排,极具孝庄色彩。因为她必须除掉豪格,为她儿子排除障碍。这不仅仅是鉴于豪格不

15、安于位的勃勃野心,而且还在于他的长子继承权。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啊,她知道自己必须舍,才能得。必须拉住四个人中的三个人,才能排除掉那第四个危险分子。于是,她给了代善执行代家长的主导权,她给了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联合摄政权,她在这三个人的支持下,将那个最强有力的继承者皇太极长子豪格,踢出局外。这样,那个志在必得的睿亲王,并得到同母弟多铎支持的多尔衮,不得不退出角逐。因为他很明白,他要不站在孝庄这边,那么被踢出的就是他。这都是孝庄在皇太极死后,不到半个月就搞定的事情,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即皇帝位。现在,这个摄政王在排除掉济尔哈朗,豪格之后,看来,下一步,就是要福临让位,他登宝座。多尔衮发出的第一个信号,

16、不再对福临实行跪拜礼。多尔衮发出的第二个信号,要福临亲自到他府上行礼。多尔衮发出的第二个信号,就是由“皇叔父摄政王”改为“皇父摄政王”。孝庄为了她这年十一岁不到的儿子,还不明白作为一个漂亮女人的自己,此时此刻应该做什么吗?从清史鉴顺治七年正月己卯(二十五日):“摄政王纳已故肃亲王豪格妃福晋博尔济锦氏为妃”的记载看,好色而且毫不在乎的多尔衮,与孝庄这场政治婚姻,绝不能因为“求其明文则无有也”而断言其无。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文化落后地区,兄长死后,叔嫂通婚,并不认为是伤风败俗之举,这不是可以用汉族的礼教伦理观来判断是非的。再而言之,满清入关,经三百年的逐渐汉化,对其祖辈失德的记录,肯定删改得了无痕迹。孟森是明清史大家,但其道德观绝对是崇奉中原正朔的儒家传统,这种父死嫁子,兄死弟娶的哈里鲁雅式原始婚姻遣风,他是绝对要为之讳饰的,然而,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是逃脱不掉穿开裆裤的童稚未开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