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e企业的核心动力.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026058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管理-e企业的核心动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知识管理-e企业的核心动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知识管理-e企业的核心动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知识管理-e企业的核心动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知识管理-e企业的核心动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识管理-e企业的核心动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管理-e企业的核心动力.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管理-e企业的核心动力知识管理-e企业的核心动力 张志远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充分发挥已有知识的作用,实现知识创新、存储、共享、重用?如何从外界广泛获取自身需要的知识?知识管理成为每一个在激烈竞争中生存的组织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一个新的学科,知识管理是管理学、认知科学、系统工程以及信息学科的融合。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的管理,知识可能存在于数据库、知识库、文件或人的头脑中,遍布于整个组织。只有管理好知识、知识资产,健全知识使用机制,发挥知识的作用,才能创造更高价值,提高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管理是从知识具有的基本作用角度重新审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目标是

2、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使用中实现价值。具体地说,要鼓励分享知识以发挥知识工作者的最大潜力,使知识发挥最佳作用;要更新组织结构、改变行为方式,为知识使用和生产创造最佳环境;要关注知识资产以加强核心能力,创造最大价值。 知识需要管理,而知识的处理和利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对知识管理的进一步研究,应该从系统学的角度出发,将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引入知识管理学科领域。本文对现阶段国内外知识管理领域理论层面和技术层面的研究状况进行阐述,分析了知识管理功效和应用领域,并提出了今后知识管理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 2、知识管理的概念 2.1 知识的内涵 研究知识管理不可避免的要首先说到知识管理的对象-知识

3、。由于知识的内在复杂性和开放性,只能给知识作一个范围性的定义: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通常不对数据、信息和知识做严格的区分,原因在于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数据是原始的、不相关的事实。数据本身并没有内在含义,仅仅描述了所发生事件的部分事实,并不对事件做出判断或者解释。数据本身无法说明其是否重要或与其他事件的关联。现代组织机构通常在某种技术系统中储备数据。

4、信息是被赋予一定含义和相互联系的事实,信息是数据经过处理、建立相互关系并给予明确含义后才形成的。知识是结构性经验、价值观念、关联信息及专家见识的流动组合。知识根治于组织的日常工作、程序、惯例以及规范之中。知识产生于信息,如同信息产生于数据。 2.2 知识管理的内涵 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对知识管理还没有一个为人们所公认的概念定义。知识管理是一个涉及面较宽的研究领域,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了探索,研究的着眼点不同,对知识管理的实质的理解也有差异。2001年7月,在知识管理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知识管理杂志(KMM)评出了在知识管理领域五位最有代表性的专家,下面是他们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与

5、研究。 (1)被誉为知识管理之父的瑞典学者Sveiby,认为知识资产评估方面的工作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他在80年代研究生产知识产品的企业的管理的问题,进而系统研究了企业的知识资本及其计量的问题。并提出核算知识资本的不可见平衡表,开创了知识资本会计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2)Thomas H•Davenport指出知识管理是对虚拟知识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传播、利用与宣传等相关过程的系统管理,要求将个人知识转变为某个组织可以广泛共享与利用的团体知识。他提出的知识管理两阶段论,为后来人们研究知识管理指明了思路。 (3)日本学者Hiroyuki在1980年前后研究了不可见资产对于企业的价值。

6、他的工作可能是关于无形资产或知识资本管理的最早的系统性的工作。他指出知识的价值是不可估计的,并强调知识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如何使用不可见的资产-知识。 (4)Senge提出对知识管理主体-组织成员的研究。他首先系统阐述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借助于系统动力学的思想和方法考察组织,提出组织通过五项修炼构建学习型组织。他的研究侧重于知识管理过程,强调知识传播和共享过程中人的积极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著名的知识管理研究机构IPG(Integral Performance Group)主席Allee•Verna,研究如何将知识流运用到企业战略中,其专著知识的进化对知识管理的发展具有里

7、程碑式的意义。其中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组织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取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 根据前面知识管理专家的研究,结合我们对知识管理的认识,我们对知识管理给出一个描述性的定义:知识管理是力图将知识最恰当地传播和共享,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恰当的决策,实现最大价值,并能创造出新的知识。 3、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很多国家都将知识管理作为一项关乎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来对待。世界上各大科研机构和院所,尤其是欧美、日本等国的研究机构和院所,已经在知识管理这个学科的不同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3

8、.1知识过程的研究 1995年,日本的管理学专家Nonaka定义了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螺旋模型,开创了知识管理研究的新天地。此模型基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划分,定义了两种知识相互转化的四个过程,即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和内化。图中的螺旋表示了在这四个转化过程中知识增长的过程。 图1:知识陀螺 社会化(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观测、模仿等社会方式进行交互,从而实现知识的表达与传播的过程; 外在化(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是通过将隐性知识写出来或存储在电脑上等方式,将隐性知识表达出来的过程; 组合(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是将来自多方面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复杂化的过程; 内化(显性知

9、识到隐性知识):是指个人将从多种媒体渠道得到的显性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转化成个人能力的过程。 2000年,Nonaka把场的概念引入过程模型,指出组织知识传递与创新的这些基本过程是在相应的社会与文化的场中完成的;进而,他们综合知识构想、知识资产、场与SECI过程,进一步讨论了企业的知识创新过程。 3.2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的研究 2002年Rudolf•Coetsee综合以前的研究提出知识管理系统体系框架,具有普遍意义。基于对Nonaka等人的知识创造的螺旋模型的解释,他提出支撑知识的创造过程所需的技术层面的框架。 图2:知识管理系统体系框架 他将知识创造的四个转化过程分成三个层面:最

10、上层主要是隐性知识,通过人/技术接口层实现隐性到显性(外化)和显性到隐性(内化)的转化。他由此提出,一个知识管理系统至少要包括以下三部分:知识库(存储显性知识);一个接口(显性知识向用户的发布);另一个接口(获取并存储隐性知识)。这三部分是知识管理系统的主要技术框架,它为知识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但这些并不能保证知识管理的成功应用,还需要考虑另外两个重要的方面,即为知识创造的社会化与组合提供支持的技术。其中提供隐性知识社会化的技术有电子邮件、群件、交流平台等;提供显性知识组合的技术有搜索引擎、浏览器等。 3.3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的研究 组织学习在组织内部成员的知识共享和传播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

11、用,它能够调动组织成员的合作积极性,有助于将组织转换成学习型组织。所以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作为知识管理的一部分,很早就被人们所研究。在组织学习方面的研究,较著名的有Argyris等人提出的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模式。他们认为组织学习就是一个发现错误并修正错误的过程 。组织科学专家赫伯(Huber) 于1991年提出:如果一个组织的潜在行为边界变化了,这个组织就是在通过它的信息处理过程学习;如果一个组织的任何单位接受了被认为是对组织可能有用的知识,那么这个组织就是在学习。他认为以下四个方面和组织学习关系最密切:知识获取、信息传送、信息变异和组织存储。 学习型组织理论继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

12、织的艺术与实务之后,得到了较深入的研究,现在学习型组织已经作为一种全新概念与重大趋势在西方管理界引起强烈反响并付诸于实践,也深刻地影响当今政府和各类教育组织。 五项修炼旨在为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提供指导,而彼得•圣吉和其他多名学者近期的集体著作变革之舞,则希望为解决组织深层变革所面临的问题提供服务。它既阐述了深层变革的特点,探讨了持续变革和学习型组织发展面临的挑战,更进一步分析了挑战的性质和应对措施。为企业在新的环境下实施全方位变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经验资源的支持,有力地诠释了关于深度变革的全新理念-学习型组织及其互动共享的学习系统,是企业应对变化、创造未来的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 4、

13、知识管理中的技术和方法 知识管理是一个覆盖面很广的学科,涉及到从信息技术到人文、经济管理等不同学科。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分析知识管理中的技术和方法:知识内容管理、知识共享以及组织成员激励方式。 4.1知识内容管理 从内容管理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管理技术是目前的一种主流态度,主要聚焦于知识表示、知识挖掘、知识存储等。作为知识管理研究重点的知识表示和知识挖掘显得格外重要。 4.1.1知识表示 表示是为描述世界所做的一组约定,是知识的符号化、编码化过程。知识表示主要是选择合适的形式表示知识,是对知识进行输入、分类、标准化等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使其便于公开、共享和交流,并能够通过信息手段进行传递。由于显性

14、知识是易于表达的,可以用文字、数字、多媒体等表示形式显现。隐性知识不易被认识到、不易被他人所理解和掌握,多数存在于人脑和组织文化中,很难提炼成文字,所以只能采取模糊的方法描述,随着对一些隐性问题研究的深入,决定着这些隐性知识性质的各种量和其间关系的逐步理清,隐性知识才有可能逐步得以显性表示。关于从隐性知识到显性转化的研究,是知识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现阶段隐性知识的表示方式主要有:逻辑表达法、语义网络、模糊知识表达式、产生式系统等。 韩国成均馆大学的Kun Chang Lee将美国模糊理论专家Axelrod提出的FCM(Fuzzy Cognitive Map)应用到隐性知识的表示中,将非结构

15、化的模糊知识用系统动力学中的因果关系图表示,并运用灰色系统中灰色预测技术获取图中的因素的关系,实现知识表示,并在一定领域取得了应用。 4.1.2知识挖掘 知识挖掘,究其本质,是把组织内部、外部、组织成员中存在的知识开采出来。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从结构或半结构化的信息中获取知识,利用统计分析工具、专家系统、模糊处理、神经网络或其它AI技术,从组织内部和所处环境的文献、数据库、数据仓库中抽取内在的联系和模式,并预测未来行为的推理规则,知识需求者的不同要求,支持其决策。 非结构化知识的挖掘和利用是组织成功的关键,也是知识管理的最大难点。实践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决策所能依据的感觉与才能,这类知识难以有效地表述和传递;如何能将组织成员特别是组织核心成员头脑中拥有的这类知识挖掘出来,转化成可以交流和共享的知识,使其充分发挥潜力,并得到延续。是目前知识挖掘工作的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 4.2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技术是指在组织内传递、交流、反馈知识的信息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