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庸的心得体会范文2023年.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0258582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范文2023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范文2023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范文2023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范文2023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范文2023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范文2023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中庸的心得体会范文2023年.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范文2023 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由于字难认,相反字很简单,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许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简单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帮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根本概念,表达“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烛照通篇。 这句话是一个垂示,如同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书中说“性”“道”不行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惊”“隐显”“慎独”等方面培育自身的品德,把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到达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别,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需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管今后会遭受怎样的挫折

3、,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缘由,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可是,要到达“至诚”的境地又谈何简单呀!特殊是我们今日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到达“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许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苦痛的。而中庸就可以克制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2 中庸首先确定了孟子的“人性本善”的想法,认为“天命之谓性”,盼望人们能够根据这种和善的天性进展自我教育,即“率性之谓道”,根据人道的原则去修治自身的道德行为,“修道之谓教”,到达“仁”的境地。不止如此,中庸还强调了学习

4、是永无止境的概念,提出学习者要有“慎独”的精神,即能顾强有力地坚持自我约束、自我监视,通过自我教育到达自我境地的进展。即“道也者,不行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惊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表达出儒家学者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儒家能够有扬名天下的成就,不仅仅受益于先人的勤思博学、流芳百世的经典著作,和后人能够以“慎独”的精神不断进展儒家的思想文化也断不开联系。以“慎独”的精神绽开的连续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视的目标,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从而表达“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意义。 儒家始终提倡“中庸”

5、的理念和开掘这样的人才,不仅是在为治学做奉献,为了儒学长期的进展,也是为了这个社会能够长期地连续下去,并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来歌颂到达自我教育的抱负目标后的为了儒家、为了社会、为了天下百姓的“致中和”者所做出的奉献成就。儒家能够几次经受重创后仍旧能够矗立进展流传至今,在思想道德哲学等各个领域绽放光线,也就是在经受很多儒家人励精图治,在自我教育和社会融合后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 自我教育的最终目的,实现自我价值的中和,表达致中和的社会价值。慎单独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儒家世代学子秉承这样的原则理念,才能有儒家今日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 中庸读书心得体

6、会3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这件事情特别重要。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单独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根本概念,表达“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7、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如同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行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惊”“隐显”“慎独”等方面培育自身的品德,把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到达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别,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需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管今后会遭受

8、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缘由,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到达“至诚”的境地又谈何简单呀!特殊是我们今日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到达“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许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苦痛的。而中庸就可以克制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4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

9、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这是中庸中的第一句话,而其含义就是之道的理论根底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视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无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到达“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地。“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

10、谓教”而最终“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到达的最高境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和善美妙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和善美妙的天那样和善美妙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到达像美妙和善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抱负境地。 而其表现的就是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感情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 他的主要思想就是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展自我修养、自我监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育成为具有抱负人格,到达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抱负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地。 现在的我们可能不能像以前

11、那样!但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5 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进货求人家优待,人家不优待,埋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埋怨了。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心养性不埋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产生埋怨的最大缘由,一个字:求。由于有“求”而不得才会生怨。求天保佐不顺遂,求人施助不顺遂,便产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说君子高居上位不去凌辱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

12、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缘由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缘由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则无怨。 在其位谋其职,则无怨。人最大的怨来自于自身所处地位和环境。人们总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则怨气常生。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生平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得意焉。”愿者,怨也。君子无愿,故拘束得意。 其三,失败导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埋怨解决不了问题和困难,要解决问题和困难必需“反求诸其身”,要反省、总结失败的缘由,然后再接再励。所以孔子说:射有好像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说没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缘由,不能怨靶心不够大不够近。这里也有一个“求”字,求自己也会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肯定要中正,也就是肯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态,反省熟悉自己的缺乏,然后弥补缺乏再接再励,不怨天不尤人。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范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