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模型的运用.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0256799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教学中模型的运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物理教学中模型的运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物理教学中模型的运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物理教学中模型的运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物理教学中模型的运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教学中模型的运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教学中模型的运用.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理教学中模型的运用 河北深州市中学徐彦猛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的自然科学。而所有的自然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这种事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一方面反映了必然联系的规律性,同时又存在着许多偶然性,使我们的研究产生了复杂性。 物理模型教学将最基础最典型的物理问题、物理知识介绍给学生,并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将研究方法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领悟以至升华。对于河北省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落实课改的目的,同时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物理模型的总结归纳。例如,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实际上的运动往往非常复杂,不可能有单纯的直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圆

2、周运动。为了使研究简化,我们常采取先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方法。如引入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和简谐运动等理想化的运动。这就是先建立物理模型,然后在一定条件下,用于处理某些实际问题。物理模型是在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能具体、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综上所述,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作用可以作一下几点总结:1使复杂物理问题简单化,抽象物理问题直观化;2提高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3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锻炼和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一 高中物理中常见的物理模型 1 、物理对象模型化处理。物理中的某些客观实体,如研究质点时,它忽略了物体的形状、大小

3、、转动等性能,突出它所处的质量和位置的属性,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或者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也能当作质点来处理。类似质点的客观实体还有刚体、点电荷、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理想电流表、理想电压表等等。 2、物体所处条件的模型化处理。例如当研究动量守恒定律时,当系统的内力远大于外力时,系统的动量守恒;当研究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时,由于空气阻力对于物体所受重力时影响可以忽略掉,这是我们就可以把物体的运动近似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还有当研究带电粒子在平行板电容器中偏转问题时,因粒子所受的重力远小于电场力,可以舍去重力的作用,使问题得到简化。此外还有力学中的光滑面,完全碰撞问题;热学

4、中的绝热容器;电学中的稳恒电流、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等。 3、物理实验的模型化处理。对实验过程认真分析,明确物理实验中相关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抓主要、忽次要” ,进而达到实验的目的。比如高中物理必修一中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是基于伽利略的理想化斜面实验,方法既巧妙、又合理。 4、物理中的数学知识的模型化处理。客观世界的一切规律原则上都可以在数学中找到它们的表现形式。在建造物理模型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建造表现物理状态及物理过程规律的数学模型。例如,在研究外力一定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实验中,认为小车受到的拉力等于砂和砂桶的重力,其实,小车受到的拉力不正好等于砂和砂桶的总重力,具体推导过程:设小车质量为

5、M,砂桶和砂质量为m,对m进行受力分析,mgT=ma;对M进行受力分析:T=Ma求的T=Mmg/(m+M),只有当mM时,Tmg即只有砂和砂桶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时,才可近似地取砂和砂桶的总重力为小车所受的拉力,这是我们采取简化计算的一种数学模型。 还有简谐运动中单摆作竖直面内简谐运动时,为什么要求摆角小于10度?当摆球静止在点时,摆球受到的重力和摆线的拉力平衡,如图1所示,这个点就是单摆的平衡位置。让摆球偏离平衡位置,此时,摆球受到的重力和摆线的拉力就不再平衡。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摆球将在平衡位置附近来回往复运动。当摆球在任一点时,重力沿着圆弧切线方向的分力G1=mgsin提供给

6、摆球作为回复力F=mgsin ,当偏角很小如时,sin,所以单摆受到的回复力F=mg,式中的为摆长,是摆球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负号表示回复力与位移的方向相反,由于m、g、L都是确定的常数,所以可以用常数来表示,于是上式可写成F=kx。因此,在偏角很小时,单摆受到的回复力与位移成正比,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单摆作的是简谐运动。把k=代入到简谐运动物体的周期公式,即可得到单摆的周期公式是T=2。ABGG1G2GP图 1所以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建立和使用物理模型不仅有利于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使抽象的物理问题更形象直观化,而且突出了事物间的主要矛盾,而且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解题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接下来

7、我要介绍的是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运用。二、物理模型在教学中应用 1.建立模型概念,理解概念实质。概物理模型大都是以理想化模型为对象建立起来的。建立概念模型实际上是撇开与当前研究无关的因素以及对当前研究影响很小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认清事物的本质,利用理想化的概念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如质点、刚体、点电荷等等。2.认清条件模型,突出主要矛盾。条件模型就是将已知的物理条件模型化,舍去条件中的次要因素,抓住条件中的主要因素。例如,我们在研究两个物体碰撞时,因作用时间很短,忽略了摩擦等阻力,认为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3.建立过程模型。过程模型就是将物理过程模型化,将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经过分解、简化、抽

8、象为简单的、易于理解的物理过程。例如,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我们先整个曲线运动根据所学内容分解为两个方向上的分运动:质点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做匀速直线运动;质点在竖直方向仅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可见,过程模型的建立,不但可以使问题得到简化,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4.转换物理模型,通过“发散思维”理解模型。通过对理想化模型的研究可以与研究对象的本质接触,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上述内容中建立起“单摆”这一理想化模型后,理解了单摆的周期公式,可以解决类似于单摆的一系列问题:在竖直的加速系统内摆动的小球的周期问题;在光滑的斜面上摆动的小球的周期问题;在

9、竖直的光滑圆弧轨道内作小角度滚动的小球周期问题。例一 重力做功类型图2 B A h如图2所示,一条长度为L,质量为2m的均匀绳子两端分别挂在A、B两点上,A、B高度差为h,若已知绳子在A点的张力等于TA,求绳子在B点的张力TB此题用常规思路正交分解法,确定不了角度的关系,矢量三角形法又很难确定各个力的方向关系。但假如对机械能模型熟悉的话就可以利用重力做功来解决,通过取一小段绳子从A移到B重力做功来计算。作法如下:我们在A点放出很小的一段,而在B点把这一小段收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外界对绳子所做的功为W(TB-TA),这个功使得长度为,质量为L的一小段绳子的重力势能增加了Lgh(相当于这一小段绳子

10、从A点移到B点),因而(TB-TA) Lgh TB = TA+这道题是通过建立能量变换模型来解力学问题。 我们求的是弹力,但是除用受力分析外,我们还可以用与力有关的模型来解。用功能关系来解决力学问题的好处在于做功可以不考虑中间过程,只要知道始末状态的相关物理量就行了。图3例二 如图3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着两小车A和B,在A车上固定着强磁铁,总质量为5 kg,B车上固定着一个闭合的螺线管.B车的总质量为10 kg.现给B车一个水平向左的100 Ns瞬间冲量,若两车在运动过程中不发生直接碰撞,则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热能是多少?分析:以动量守恒定律、能的转化守恒定律、楞次定律等知识点为基础,考

11、查分析、推理能力,等效类比模型转换的知识迁移能力.错解:通过类比等效的思维方法将该碰撞等效为子弹击木块(未穿出)的物理模型,是切入的关键,也是考生思路易错点.正解:由于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总是阻碍导体和磁场间相对运动,A、B两车之间就产生排斥力,以A、B两车为研究对象,它们所受合外力为零.动量守恒,当A、B车速度相等时,两车相互作用结束,据以上分析可得:I=mBvB=(ma+mB)v,vB= m/s=10 m/s,v=100/(mA+mB)=6.7 m/s从B车运动到两车相对静止过程,系统减少的机械能转化成电能,电能通过电阻发热,转化为焦耳热.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Q=mBv2- (mA+mB)v

12、2 =10102-15()2 J=166.7 J三、 使用物理模型应注意什么? 1、模型是在一定条件下适用的。例如在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的时候,由于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14960万千米)比地球半径(约6370千米)大得多,地球上各点相对于太阳的运动可以看作是相同的,即地球的形状、大小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就可以把地球当作一个“质点”来处理;但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上各点的转动半径不同,地球的形状、大小不可忽略,不能把地球当作 “质点”来处理。2、 物理模型是在不断完善发展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和提高的,物理模型也相应地由初级向高级发展并不断完善。例如,原子模

13、型的提出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起初,人们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生通过阴极射线实验发现电子并且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球内,电子像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原子里,这就是汤姆生的“枣糕式”原子模型,此模型能说明原子是中性的,并能说明辐射电磁波形成原子光谱,但解释不了粒子散射现象。卢瑟福进行了粒子散射实验,他认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这就是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此模型可以解释粒子散射实验,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的大小,但与经典电磁理论产生了两个矛盾。玻尔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提出了原子的“轨道量子化”模型。综上所述,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可使我们对物理的本质理解更加细致深入,分析的更加清晰明了。所以,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参考文献】1、物理文化与教育科学出版社 解世雄 2、中学物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许国梁 3、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当等教育出版社 陈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