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学科内强化训练(七).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0245658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学科内强化训练(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学科内强化训练(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学科内强化训练(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学科内强化训练(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学科内强化训练(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学科内强化训练(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学科内强化训练(七).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历史学科内强化训练(七)12“象形的比重大大降低,文字的符号意义更强,将繁复的笔画化为简洁的笔画结构,是今体书的鼻祖,后代的草书、楷书均在此基础上产生。”以上表述指的是 ( )A商代甲骨文 B秦朝小篆 C汉代隶书 D魏晋楷书13古代某人记述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此人为此编写了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14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据此判断,该

2、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 ( )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B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C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15明朝万历年间,在福建地区,“其曰番钱者,则银也,来自海舶,上有文如城堞,或有若鸟兽、人物形者,泉漳通用之”。材料反映了当时 ( )A明政府尚未实行“海禁”政策 B泉州、漳州成为全国外贸中心C福建银元铸造技术发达 D福建地区对外贸易发达16周恩来曾说:“三三制有两个特点:一个就是共产党不一定要在数量上占多数,而争取其他民主人士与我们合作第二个特点就是要各方协商,一致协议。”三三制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影响是A开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雏形 B体现中国共产党抗日

3、政权的民主性 C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 D体现政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17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中写道:“使人万分痛心的是,就在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革命大业正待继续向前发展之际,革命阵营内部却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国内大资产阶级的威胁、利诱下发生了严重分裂。”郑洞国将军的这段回忆反映了A立宪派、旧官僚投机革命,迫使孙中山辞职 B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C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D蒋介石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18“1952年到1957年间,城市人口增加了大约30,但是政府征集到的粮食几乎没有任何增加。增加农业税收以发展工业的苏联模式走进了死胡同。”为解决这个

4、问题,中共中央 A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B开展反右派斗争C制定“八字方针” D作出“大跃进”的战略决策1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作者评论的是 (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C工业革命开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2019世纪初,普鲁士贵族哈登贝格指出:“一次好的意义上的革命是通过政府的智慧而不是通过内部或外部(暴力的颠覆)”,“如果认为我们只要墨守旧秩序,无情地排斥新原则,就能有效地抗拒这场革命,那是幻想。”在哈登贝格看来A.普鲁士统治者应以防

5、御性的方式避免“被革命”的命运 B.实现德国统一是紧迫的历史任务C.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值得仿效 D.革命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最佳途径21某人描述二战时期的某次重大战役“到9月中旬时,德国人已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战役已不是运动战,而变成了“老鼠战”,人们在地下室里、在屋顶上、在小巷、院子和下水道里短兵相接。”这次战役是 ( )A不列颠之战 B阿拉曼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豫湘桂战役22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

6、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下列各项中,对特里芬的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美国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 B美元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C争夺世界霸权增加了美国的财政负担 D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其内在的不稳定性23“效果历史”的提出者德国学者伽达默尔说“在构成我们的存在的过程中,偏见的作用要比判断的作用大,我要为积极的偏见恢复合法地位。偏见并非必然是不正确的或错误的,并非不可避免的歪曲真理,事实上,它为我们整个经验的能力构造了最初的方向性。”以下对他这段话的理解,比较恰当的是A偏见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我们历史认识过程中的组成部分B历史认识过程中应尽力追

7、求真实的历史C历史不仅是认识过去,更是理解现在和未来 D判断也是偏见的组成部分37(32分)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正式启动。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历史上,人口的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人口的压力在清代即已显现。下表是清朝前期人口的粗略统计情况年份顺治八年(1651年)康熙五十年(1711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乾隆十四年(1749年)嘉庆十七年(1812年)人口约4253万约9845万约109亿约27亿约3

8、6亿(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前期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经济原因。(4分)材料二 人口的压力使得许多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马尔萨斯(17661834)在人口论中认为,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更为强大,并断言人口在无妨碍时,以1、2、4、8、16 的几何级数率增长,而生活资料则以1、2、3、4、5 的算术级数率增长。他认为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二者出现不平衡时,自然规律(如衰老、事故)能使二者一定程度恢复平衡。他认为还有强制恢复平衡的手段,一种是战争、灾荒、瘟疫等;另一种是道德限制和罪恶(马尔萨斯所指包括堕胎、节育、谋杀和同性恋)。他还认为那些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并且建

9、议对劳动群众和贫困阶级采取道德限制(包括晚婚和禁欲)手段来控制人口增长。马尔萨斯根据上述基本观点引申出几点结论:贫困和罪恶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只有私有制才能消除人口的过快增长。工人的工资受人口规律的支配,工资水平随人口的增减而变动。济贫法可以促使人口增长。1957年我国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了要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但被康生等人扣上了“马尔萨斯主义”的帽子,一度受到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寅初得到平反,其计划生育理论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马寅初认为,为了要扩大生产和再生产,加速资金积累,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应该降低消费比例,这就必须

10、把人口控制起来。同时,为了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扩大轻工业原料的来源,提高粮食的消费水平,以及为促进科学研究事业,他认为“亦非控制人口不可”。他指出,要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要依靠普遍宣传,使广大群众都知道节育的重要性,并能实际应用节育的方法,同时大力宣传早婚的害处,迟婚的好处。如果控制人口的力量还不够大,自应辅之以更严厉更有效的行政力量,国家理应有干涉生育、控制人口之权。(2)根据材料分别指出马寅初与马尔萨斯主张控制人口增长的时代背景和目的,并谈谈你对人口增长问题的认识。(10分)材料三 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有大

11、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近一百万移民。一般说来,英国移民前往英帝国的自治领(指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和美国;意大利人前往美国和拉丁美洲;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拉丁美洲;除很大一部分人通入亚洲俄国地区和一小部分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一时期欧洲海外移民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材料四 18201939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时 期乡民迁出总人数迁至他乡种田人数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18201849年29

12、290018501879年721549818801909年15601183819101939年473077396(4)根据材料四指出18201939年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的变化主要是什么?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原因有哪些?(8分)材料五 2008年出现的世界金融海啸打乱了珠三角产业升级的步伐,企业的倒闭和裁员浪潮揭开序幕,许多农民工被迫返乡,一些内陆省份现在面临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到2010年,虽然珠三角经济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出现“用工荒”,但是内陆省份依然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5)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内陆省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农村劳动力再就业问题?(4分)39.材料二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

13、比例图(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历史知识,简要说明20世纪中后期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石油对西亚产油国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10分)材料三 由于冷战的加剧,法国政府认识到它无法阻止德国再武装,也无法阻止德国政府获得其相关主权。同时西德的经济发展也使得法国无法继续限制德国的煤和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果能够超越国界,把两国的煤钢合并在一起,一方面既可以剥夺德国在煤钢领域的特权地位,另一方面又可以为法国消除战争的威胁。此外,这两个部门又最易联合,法德两国的工业垄断资本早已在这两个部门互相渗透了。而法国本身也对德国的这些资源感兴趣,因此法国政府改变了以往对德

14、国的压抑政策,提出一个合作政策来协调两国之间在这些重要资源上的合作,避免过去互相之间的竞争和不信任。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提出一项计划,希望联合经营法国和联邦德国的煤钢生产,并建立一个超国家的机构对之进行管理。该计划一经公布,就立即得到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的支持,德国人认为煤钢的联营将使“法德之间任何战争不仅会成为不可想象的,而且物质上也将是不可能的”。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四国也迅速作出反应,赞同舒曼计划所提出的设想。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个欧洲大陆国家根据“舒曼计划”在巴黎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又名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该条约生效。因舒曼计划而产生的欧洲煤钢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