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0244610 上传时间:2023-10-29 格式:DOC 页数:71 大小: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11、毫针技术12、头针技术23、耳针技术34、腹针技术45、三棱针技术56、皮肤针67、穴位注射疗法88、电针技术99、醒脑开窍技术10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141、直接灸技术142、隔物灸技术153、悬灸技术164、天灸技术175、温针灸技术186、热敏灸技术19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程23刮痧技术23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241、拔火罐技术242、留罐技术253、闪罐技术274、走罐技术275、针罐技术286、刺络拔罐技术297、刮痧拔罐技术30五、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321、运动关节推拿技术322、小儿推拿技术36六、敷熨熏浴类疗法操作规程391、穴

2、位贴敷技术392、中药熨敷技术423、冷敷技术434、湿敷技术445、熏蒸技术456、泡洗技术457、中药灌洗肠技术46七、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481、复位技术482、夹板固定技术493、石膏固定技术504、牵引技术545、正骨技术57八、肛肠类技术操作规程591、枯痔技术592、痔结扎技术593、挂线技术604、注射固脱技术63九、其他类技术操作规程651、经穴光疗技术652、中药换药技术653、中医放血疗法664、脐疗技术67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1、毫针技术【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3、。【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

4、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

5、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

6、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2、头针技术【目的】 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域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无菌毫针、电针仪、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等。 【操作程序】 一、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二、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 三、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针刺方法。 1、快速进针:针尖与头皮

7、呈 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沿刺激区快速推进(不捻针)到相应的深(长)度(或用捻转法进针)。 2、快速捻转:术者肩、肘、腕关节、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状,用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不断伸屈,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200 次/分,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捻转持续约 0.51 分钟,然后静留针 510 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在捻转两次。也可用电针仪代替手捻进行治疗。 3、在针刺及捻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4、起针: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8、。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5、操作完毕,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头部因长有头发,因此尤其须做到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2、毫针推进时术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觉疼痛时,应停止进针,将针身后退,然后改变角度再进针。 3、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术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 4、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凡并发有高热、心力衰竭等症时,不宜立即采用头针。3、耳针技术【目的】耳针是在耳廓穴位用针刺等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物品准备】治疗盘、无菌短毫针、0.5碘伏、无菌干棉球

9、、棉签、镊子、探棒、弯盘等。【操作程序】一、选穴方法根据病情确定处方,在选用穴区内寻找反应点,其方法有:1、观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应部位寻找,如有充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处即是该穴。2、按压法:按疾病在耳廓上相应的部位,可用探棒(或毫针柄、火柴梗等)轻巧缓慢、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的敏感反应点、压痛点即为针刺耳穴。3、电阻测定法:测定到的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穴位)。二、操作步骤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2、术者以拇、食二指紧拉耳轮后上方,首先在选用区内,以探棒由上而下寻找敏感反应点,具有压痛、变形、变色、水泡、结节、脱屑等特征的阳性反应点,即为耳穴。3、

10、核对穴位后,用 0.5碘伏消毒耳廓上所选定的穴位皮肤,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4、术者以碘伏消毒手指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 0.5 寸短柄毫针,对准穴位刺入,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5、病人感到局部热、胀、麻、凉,或有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6、一般留置 2030 分钟,痛证可留针 12 小时或更长,留针期间可间歇捻针。7、在针刺过程中及留针期间,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8、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再涂 0.5碘伏,预防感染。9、操作完毕,安排病人舒适的体位,整理床单位。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炎

11、症或冻伤部位禁针。起针后如针孔发红,耳廓胀痛,有轻度感染时,应及时用 0.5碘伏涂擦,或用消炎药治疗,严防引起软骨膜炎。2、孕妇禁用耳针,年老体弱,严重贫血、过度疲劳等情况,耳针慎用或暂不用。3、耳针比较疼痛,须病员配合接受治疗。注意预防晕针,万一发生就及时处理。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热时,应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在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4、腹针技术腹针技术,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手三阴经分别络于大肠、小肠、三焦,手三阳经分别络于胃、胆、膀胱,足三阴经分别络于肝、脾、肾,这些脏腑均位于腹部,此外,足阳明经别

12、“入于腹里”,足阳明之筋“上腹而布”,足太阴经“入腹”,足厥阴经“抵小腹”,任脉“循腹里”,任脉络“下鸠尾,散于腹”。所以,各脏腑病变在腹部均有一定的反应,针刺腹部穴位,可以通调脏腑气血,从而治疗多种疾病。 【操作方法】一、穴位定位 穴位主要有5个。 1、肩部位于胸骨下端6cm,正中线双侧旁开lcm处。 2、胸部位于胸骨下端78cm处。 3、颈部及后头部 位于胸骨下部23cm处。 4、腰部位于脐下6cm处。 5、下肢位于脐下78cm处。 二、取穴原则 腹针取穴一般根据病变部位取其相对应的穴位。 三、操作 以32号5cm(15寸)长的毫针,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留针20分钟,间隔5分钟行针1次。

13、【主治病症】主治落枕、肋间神经痛、肩部扭伤、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用腹针疗法。分别取相对应的颈部、胸部、肩部、腰部、下肢部穴。也可配合体针疗法。 【注意事项】腹腔中脏器较多,故针刺时应做好体验,注意避开大血管及脏器,对肝脾肿大、胃下垂及膀胱充盈者,尤应注意。5、三棱针技术【目的】三棱针古称锋针,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证的作用,既适用于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疮、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用物准备】治疗盘、三棱针、0.5碘伏、棉签

14、、弯盘等。【操作方法】常用刺法有以下几种:1、腧穴点刺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常规消毒皮肤、针尖后,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0.3 cm,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2、刺络用三棱针缓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较细的浅静脉,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3、散刺又叫豹纹刺,按不同疾病有两种不同刺法:3.1 顽癣、疖肿初起(未化脓),严密消毒后可在四周刺出血。3.2 扭伤、挫伤后局部瘀肿,在瘀肿局部消毒后如豹纹般散刺出血。4、挑刺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经过严密消毒过的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调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

15、;也可再刺入0.5 c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高,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行皮肤消毒。3、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刺法。4、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预防晕针。5、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三棱针刺激颇强,治疗时须注意患者体位舒适,并须与医生配合,还须注意预防晕针。2、由于三棱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3、点刺、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4、身体虚弱,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5、每日或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