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文献综述应用社会学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0239748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文献综述应用社会学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文献综述应用社会学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文献综述应用社会学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文献综述应用社会学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文献综述应用社会学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文献综述应用社会学文献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文献综述应用社会学文献综述.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文献综述课程名称: 应用社会学 任课老师: xx老师 班 级: 社会工作1201班 姓 名: xx xx xx xx xx xx 学 号: 日 期: 2015年4月26日 目录一、前言1二、研究概况1(一)国内相关研究11. 关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标准的相关研究12. 社会工作介入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相关研究23. 不同视角下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分析研究2(二)评价2三、研究理论3(一)宏观层面的研究理论31. 社会系统理论32. 教育公平理论33.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44. 学校改进理论4(二)微观层面的研究理论41. 符号互动理论42. 拒绝认同模型43. 人本主义理论

2、5(三)评价5四、研究方法5(一)文献法6(二)问卷法6(三)访谈法6(四)比较法6(五)案例研究法6(六)参与观察法7五、研究成果7六、代表性应用研究8(一)北京的打工子弟学校的困境及学校社会工作介入8(二)广州市农民工子弟学校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9七、参考文献10关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文献综述社会学视角下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现状与发展的分析一、前言自1987年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政策以来,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吸纳众多的农村务农人员组成农民大军,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民工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举家迁移到城市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也开始了在城市的生活。但是受到我国的城乡二元以及户籍制度的影响。流动人口

3、的子女入学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农民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但是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存在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农民工子弟学校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为了使我们的研究对现实有更好的研究指导意义。我们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做出总结得出一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的研究内容,阐明我们研究的意义。二、研究概况(一)国内相关研究1. 关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标准的相关研究根据笔者收集的资料,众多学者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环境有大量的研究,以此来分析其达不到政府办学标准的原因。有学者认为农民工子弟学校不被审批通过的主要原因有:安全不过关,加上软、硬件设施不齐全,因此,这类学校很难取

4、得合法的办学资格。有些学者认为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之所以很难取得合法办学的资格是因为法律规定的民办学校设置标准过高,农民工子弟学校难以达到。因此,应该降低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门槛,以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难问题。陶红和杨东平认为,为了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难问题,政府除加强对流动儿童学校的扶持外,在学校审批环节上,在安全、卫生达标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教育供求状况,降低办学标准,满足适龄流动儿童入学需要。从以上整理的观点来看,学者们对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标准主要集中在标准的设定上,因为现状是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标准过高,而学校现状不能满足当前政府设立的标准,致使许多学校陷入非法办学的境地。所有多数学者主

5、张政府设置办学标准的灵活性,以免影响农民工子女就读。2. 社会工作介入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相关研究一些学者从歧视知觉等角度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进城农民工子女比就读于城市普通公立学校的进城农民工子女感受到更多的歧视,对于歧视的主观感知和体验也更严重。而崔学华从融合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当前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他认为,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教育面临文化冲突、社会排斥、经济压力、教育边缘化问题,建议围绕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体五方面的主体支持,借助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构建完善的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首都师范大学刘慧涵论

6、述了打工子弟学校的缘起及其存在的内外困境,结合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参与的实务工作,探讨出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模式和方法:以小组活动为基础促进个人和集体共同成长、以一对一的方式为基础促进个人和家庭共同发展、以社区合作为基础拓展统筹资源。这些学者从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从微观的具体实施的角度来解决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他们主要是通过工作的个案、小组、社区三大工作方法解决农民工作子弟学校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性。3. 不同视角下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分析研究有些学者从教育公平的视角下论述了关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如何生存和发展的,同时结合教育公平

7、理论、组织发展理论和学校改进理。有些学者从战略管理的视角下通过案例分析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轨迹,深度挖掘扶壮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利用战略管理理论为分析框架,提出符合扶壮学校自身特点的战略备选方案并从中做出正确抉择,经过战略开发之后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战略,为农民工子弟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一个合理的展望。同时有些学者试图从新公共服务角度来分析。他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共服务中问题与对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同时,希望通过研究厘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之间的责任边界,对现有制

8、度完善提供些许理论借鉴。(二)评价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很多的学者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做出了理论与微观的研究。但是理论的研究仅仅是理论的研究,并没有真真的付诸于实践。我国的北京市在2014年的今天还是为了城市的建设关停了很多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对这些学校的孩子进行了分流。这就说明这些学者的理论研究并没有研究深入。同时学者们在社会工作视角下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具体问题的解决,并没有触动农民工子弟学校真正的症结,这些仅仅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将农民工子弟学校从现有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只是缓解了社会矛盾而已。而从不同的视角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分析的学者,他们大多数是从社会公平、管理、公共服务等视

9、角分析,而且他们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充实相关学科的学科知识,并没有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更别说对这些学校的发展提出具有建设性意见。笔者通过对这些学者研究方向的整理。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对农民子弟学校现状的分析,而是要通过现状,分析与之相关的众多的其他的相关方面,从一个大的背景和环境结构中去分析这个现状,将众多的社会因子与农民工子弟学校现状相结合,作为一个整体去理解和分析。从而指引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三、研究理论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有关的研究随着社会问题的凸显也越来越多。其中这一特殊群体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部分,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像C莱特 米尔斯认为的

10、,分析一个社会现象的时候,不要仅仅沉迷一个又一个的小情景研究,要关注将各种情景组织起来的社会结构。根据不同学者运用的众多理论,调研组在进行简单的分类后,将其分为: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一)宏观层面的研究理论1. 社会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与环境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或各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遭到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张美以这个理论为基本的视角、来分析与农民工子弟学校相关的各种元素之间的互动,调查之间存在的问题。这个理论,

11、如前面提到的,是分析所有问题最基础的视角,防止问题片面化,主观化,具有条理,将这个现象至于整个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大结构中进行分析,探究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2. 教育公平理论,是指教育机会平等,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享有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享有同等的教育对待,享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成就的机会。胡森将 “教育机会平等”分为三种含义:其一,教育公平是一个起点的公平,即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不受歧视的开始。其二,教育平等可以用于“对待”,即每个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被同等的对待,不因人种差别和出身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三,教育平等是一个“总目标”,即为了使入学机会

12、更加平等,进而使学业成功的机会更加平等,在制定和实施的教育政策要加入一些措施时,教育平等可被视作一项目标。曾庆吉根据这三层含义,将该理论作为一种调查中的评估手段,评估农民工子女是否享有公平的教育权,非常具有参考性。3.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该理论描绘了“个体能动”和“社会结构”,亦即微观个体和宏观社会之间的张力,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社会学理论长期以来或偏重能动( 微观个体) 或偏重结构( 宏观社会) 的取向。之前学者们运用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开展对教育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维度。其一是高等教育层面,如分析大学作为文化符号的生产者在社会分层与实现社会公平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透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

13、力的合法性之争等。其二是弱势群体层面,如解析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中小学学生学习困难之缘由探讨农民工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等。但是许斗斗、何燊将这个理论运用到农民工子弟学校,文献立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这一宏观社会事实,在此基础上探讨微观客体: 政府部门、农民工子弟学校创办者和农民工群体这三方的惯习是如何型构出农民工子弟学校这一社会事实。4. 学校改进理论,学界现在比较认可的学校改进定义是由国际经济合作组织(ISIP)作出的:“学校改进是一种系统、持续的努力,旨在改善一所或多所学校的学习条件(learning conditions )和其他相关条件(related internal condi

14、tions),最终能让学校更有效的实现教育目标。而这个教育目标包括:一是服务学生(指知识、技能、思想情感的提升),二是服务社会(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曾庆吉认为,该理论有清晰的教育目标,可检验调查中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目标实现情况,并且为学校改进提出建议,是建议框架的来源。(二)微观层面的研究理论1. 符号互动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人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意见和态度来反观自身,从而形成自我观念、自我意识并完成自我评价。郑司若认为对于还没有形成成熟价值观的青少年而言,以流动人员的身份在城市对于个人的成长有较大的影响,可能会内化一些来自他人的消极观念。2. 拒绝认同模型:该模型表示,歧视知觉展现的

15、是受歧视一方对外界群体的拒绝行为,存在两种不同的反应:第一个方面,面对歧视,受歧视者的个体歧视知觉可以提高其对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削弱歧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第二个方面,由于歧视的程度不断地加深,歧视知觉也使得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在群体的弱势地位,认为不仅是自己甚至是整个群体都遭受着来自外群体的严重歧视,从而降低心理健康水平。郑司若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分析,了解农民工子女在歧视方面的心理认知,并通过归类,根据不同的情景,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3. 人本主义理论:该理论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发挥个人潜能,注重每个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社会工作的出现就是为了从制度上保证每个人的价值得到尊重,甚至社会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人道主义。王淼在提到北京采取的关闭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事件上指出,不能够简单的站在城市本位上去考虑农民工的处境,不能因为影响城市化等因素而直接关闭,农民工子女作为事件的主体,民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