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多视角表达教案.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023433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象多视角表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物象多视角表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物象多视角表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物象多视角表达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物象多视角表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象多视角表达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手绘线条图象物象的多视角表达教案课时:1 课型:综合 授课人:丁静一、教材分析: 课题是物象的多视角表达,因此本课属于学习设计和绘画的基础课。在人美版教材第十四册第二、第三课中,曾向学生介绍了如何用手绘线条表达出立体的物体和物象的空间关系等知识,本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对物象进行多视角表达的重要性与实用性,认识物象的视角表达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是绘画创作和各种设计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本册纸造型课中坐标、生活用品和学生居室设计,都需要对物象有多角度、全面的知识。应用线条画出几个面的形状,再画出平面展开图并制作出来。用手绘线条对物象进行多视角表达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课的设

2、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为平面设计和塑造立体形象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用手绘线条表达物象的多视角的方法,表达出物象的多个角度,对物象有整体的认识,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设计。2.过程方法: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线条从多角度创作。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绘画和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对物象进行多视角观察后,能够对物象的结构、方位有明确的认识。2. 难点:对一个物品的平面、正视、侧视图中所画的各个部分,能从空间上有正确的理

3、解,并能用手绘线条描绘出来。四、学情分析:刚刚接手该班,对全班情况不是很熟悉,总体感觉该班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本科教学,加之本课内容属于基础性课题,难度不大,只要理解力多视角想把它表达出来还比较简单。五、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教材学生:铅笔、纸六、教学过程: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因此本课的教学程序我设置为导入、新授、巡回指导、小结四个环节组成。1、导入 在讲新知识点之前,我先向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很熟悉的朋友或者老师,看他们的正脸你们认识,看到他们的侧脸你们也不会认错,背面也能认出来。是因为我们记住了他们的整体特征。 (提问:这是为什么?我们能不能

4、用绘画的形式去具体描绘生活中的形象吗,怎样去表达呢?) 这些情景联想和问题的设置显然引起学生产生兴趣,趁此,我引出了本课主题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的多视角表达。2、 讲授新课在让学生仔细阅读完第课文以后,本课开始讲授新的知识点。 学会观察这个环节实质上就是要求学深对物象多视角的理解,要想用多视角的方法绘画,就必须要学会如何观察物体。 影像展示:我用生活中较为熟悉的用品,如照相机、小房子模型,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并且留意不同角度的特征。让学生自己分析各种实物的组成部分和结构关系,建议学社用简单的线条把自己对实物的理解从至少三个角度表达出来。 研讨:对物象多视角的理解与表达的意义。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通

5、过一些例子如画杨桃的故事、诗词中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及胸有成竹的前提就是要对竹子全面了解。归纳: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说明了物象多视角的表达与我们的生活与艺术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全面、立体地观察物体的形象、结构,可以为今后的设计打下基础。 物象多视角的表达方法(结合书本) 平面表达法:主要表现物体的结构与方位。(园林平面图) 立体表达法:主要表现物体各个面的形象特征。(三视图)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图片,并教导学生掌握常用的多视角图的表达方法:“三视图”正面、侧面、顶面(或背面)。(3)多视角表达的应用范围(影像展示)见教材P8 3、学生练习 画三视图的注意事项(通过影像)课堂三视图(随机出题)巡视指导 练习评价与研讨 这是“练习”环节中最为关键的点,可以检验学生对物象的多视角表达的理解。把同一题材的多视角表达练习放在一起,一起分析是否说明了物象的形象、结构与方位和整体性。 4、课堂小结 5、下课。七、教学后记: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基本能够完成一幅三视图,但也仅仅停留在能画出来,对三视图的理解没有在脑海中形成影像。在三视图应用范围欣赏时应该加以说明,方便学生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