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大类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023278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成药大类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成药大类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成药大类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成药大类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成药大类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成药大类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成药大类名词解释.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成药大类名词解释序号类别名词解释1解表药是指解除表证。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解表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达到外邪从汗而外泄,表证得以解除,即内经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思。解表药有温性和凉性之分,它们的适应证也不相同。该类药大多入肺经和膀胱经,故其适应证和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和脏腑有关。2泻下药凡能通利大便的药物叫泻下药。由于泻下法具有攻下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驱除寄生虫等作用,故凡是胃肠实热积滞、燥屎内结,以及体内蓄水、冷积虫积病邪结聚于里的实证而正气未虚者,均可以使用下法。根据病情轻重,泻下作用有不同,泻下法又

2、分为攻下、润下、逐水及驱虫四种。泻下法除润下剂外,孕妇及月经期均慎用。攻下、逐水法在体虚者应慎用,否则更伤正气,若确实需要,宜配伍扶正之品。3和解药包括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表里双解等。4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叫做清热药;以清热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做清热剂。 清热药和方,性属寒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功效,主要用于热病高烧,热痢,痈肿疮毒等所呈现的各种里热证候。热证中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以及虚热、实热等证的不同,故清法中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燥湿药四种;别附;清虚热、清脏腑热法。本类方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对脾胃虚弱的患者,宜适当辅以健胃的药物;热病易伤津

3、液,清热燥湿药,又性多燥,也易伤津液,对阴虚的患者,要注意辅以养阴药,祛邪不忘扶正。 对脾胃虚弱、胃纳不佳、肠滑易泻的慎用。5温里药凡能温里祛寒,用以治疗里寒症候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温里药性偏温热,具有温中祛寒及益火扶阳等作用,适用于里寒之症。即是内经所说的“寒者温之”的意义。所谓里寒,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逆泻利、胸腹冷痛、食欲不佳等脏寒症,必须温中祛寒,以消阴翳;一为心肾虚,阴寒内生,而见汗出恶寒、口鼻气冷、厥逆脉微等亡阳症,必须益火扶阳,以除厥逆。6补益药以补益人体物质亏损、增强人体活动机能、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又称补虚药、补

4、养药。此类药物的作用可概括为补虚扶弱。具有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的作用。结合药物的归经,又分别具有大补元气、补气升阳、补肺气、补脾气、补心气、补心血、补肝血、补肺阴、补胃阴、补肝阴、补肾阴、补肾阳、补精血、强筋骨等不同作用。7固涩药凡以收敛固涩,用以治疗各种滑脱病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固涩药。具有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收敛止血、止带等作用。四气五味中介绍的酸味药物(一般认为所含有机酸或鞣质等有关,故有收敛、固涩等作用) 。8安神药凡以镇静安神为其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根据药物来源及应用特点不同,安神药、分为重镇安神和养心安神两类。前者为质地沉重的矿石类物质,如朱砂

5、、琥珀、磁石等,多用于心悸失眠、惊痫发狂、烦躁易怒等阳气躁动、心神不安的实证;后者为植物药,如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夜交藤等,具有养心滋肝作用,用于心肝血虚、心神失养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宁的虚证,并常与补血养心药同用,以增强疗效。9开窍药凡具有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开窍药。本类药辛香行散,性善走窜,主入心经,功能通闭开窍、苏醒神智。本类药主要用于热病神昏、中风昏厥、癫痫痉厥,及七情郁结、气血逆乱、蒙闭清窍引起的突然昏迷等病证。开窍药是急以治标之药,不宜久服,以免泄人元气;而且走窜性强,对于大汗亡阳引起的虚脱及肝阳上亢所致的昏厥,都应慎用。窍闭神昏有热

6、闭、寒闭之分,故热闭用凉开药,寒闭用温药。在应用开窍药时,除对证选药外,还应根据不同的病因,配伍用药。常用开窍药物有冰片、苏合香、石菖蒲、安息香等。10理气药理气药主要用于治疗“气滞”引起的胸腹疼痛等证候。以疏通气机、消除气滞、平降气逆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又称行气药。多辛、苦,性温,气味芳香,具有行气消胀,解郁止痛、降逆等功效,主要治疗气滞、气郁和气逆证。理气药根据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疏肝解郁药、调脾和胃药、宣降肺气药。疏肝理气药主要用于肝气郁滞所致的胁肋胀痛、疝气腹痛、经闭痛经、乳房胀痛等证。调脾和胃药主要用于脾胃理气药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脉弦等证。宣肺降气药主

7、要用于肺气壅滞所致的胸闷气塞、咳嗽、气喘等证。11理血药理血凡能调理血分,治疗血分病证的药物,称为理血药,以理血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称为理血方。血分疾病包含血虚、血热、血瘀、出血等四个方面的症证,治疗时血虚宜补血,血热宜凉血,血瘀宜活血,出血宜止血。凡能调理血分,治疗血分病证的药物,称为理血药,以理血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称为理血方。12疏风药疏风,治法之一。指用祛风解表药疏散风邪的治法。风为外感病证的先导,故解表必须疏风。临床常见有风寒、风热、风湿三种挟有风邪的表证。风寒表证用防风、桂枝、藁本等;风热表证用薄荷、牛蒡子等;风湿表证用羌活、白芷等。13治燥药滋阴润燥。14祛湿药适用于湿邪伏留肌肤

8、筋骨者。证见肢体关节酸痛,阴雨天则加剧等。湿邪多挟寒、挟风侵入肌肤筋骨,或蕴久化热,多成缠绵痼疾,不易速解,必视其所挟邪气不同而调治之。15祛痰药痰是呼吸道炎症的产物,可刺激呼吸道粘膜引起咳嗽,并可加重感染。祛痰药可稀释痰液或液化粘痰,使之易于咳出。16消食药消食药,主要适用于食积停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泛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泄泻或便秘等症。凡功能消化食积的药物,称为消食药。又称消导药或助消化药。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主纳谷运化。如果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每致饮食停滞,出现各种消化功能障碍的病症。消食药功能消食化积,有的药物还有健脾开胃作用,可以达到消除宿食积滞及其所引起的各种症候的目的

9、,促使脾胃功能恢复故临床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类药物的使用,常根据不同病情而配伍其它药物同用。如脾胃虚弱者,可配健胃补脾药;脾胃有寒者,可配温中暖胃药;湿浊内阻者,可配芳香化湿药;气滞者,可配理气药;便秘者,可配通便药;若积滞化热,则当又配合苦寒清热药同用。消食药大都性味甘平或甘温,归脾胃经。17妇科用药对应的妇科用药指的是用来预防妇科疾病、诊断妇科疾病、治疗妇科类疾病的药物的统称。无论是中药家族还是西药家族中都有妇科药品这一成员。18五官用药包括:清热解毒利咽、治口疮、牙痛、补益明目、清热疏风祛湿通鼻、清热祛湿利耳19驱虫药驱虫药,凡能将肠道寄生虫能杀死或驱出体外的药物,称为驱虫药。本类药物主

10、要用于肠内寄生虫(蛔虫、绦虫、钩虫、蛲虫等)所引起的疾患,病人常见腹痛、腹胀、厌食或善饥多食、面黄、消瘦等。可以根据寄生虫的种类,选择药物。服用驱虫药可麻痹或杀死虫体,使虫排出体外,能得到根本治愈。对于体虚患者,应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驱虫时一般在空腹时服用,以便使药物与虫体易于接触,更好的发挥驱虫效果。常配伍泻下药,促虫排出。部分驱虫药毒性较大,孕妇慎用。常用的驱虫药有苦楝皮、使君子、槟榔、南瓜子和雷丸等。20涌吐药涌吐药是具强烈涌吐功效的药物,称为涌吐药,又称催吐药。由于吐法在现代临床上已较少采用,故本类药物作为涌吐药应用的机会不多。相对而言,各具体药物的其他功效在临床上应用的机会更多。21外用药凡在体表或某些粘膜部位应用,具有杀虫止痒、消肿散结、化腐排脓、生肌收口、收敛止血的一些药物,称为外用药。外治方药有膏、丹、水、酒、散、药线(药丁)等剂型,对患部直接用药。用法包括膏贴、涂、敷、掺、熏、洗、浸、浴、点眼、灌耳、滴鼻、吹喉及药丁插入瘘管等。22其他功用*来自:百度百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