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垂直平分线教学反思13141516.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022590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线段垂直平分线教学反思1314151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线段垂直平分线教学反思1314151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线段垂直平分线教学反思1314151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线段垂直平分线教学反思1314151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线段垂直平分线教学反思1314151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线段垂直平分线教学反思1314151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线段垂直平分线教学反思13141516.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教学反思教者:庞春明2010.09.12本节课是北师版九年级(上)第一章第3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第1课时, 课后有几点想法: 1、 情境创设改用七年级学习过的建水电站问题,即将水电站建在何处到在河同一侧的两个村庄的距离之和最短?在学生回忆并解决后将问题变为“建在何处到两个村庄的距离相等?。”,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死板的套入教学内容,不但符合学生的元认知结构,还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快速融入到教学之中,而且题目设计实现知识的纵向迁移,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形成自我知识体系,教学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2、在创设出上面情境引入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作出图形,在解

2、决第二个问题时很多学生首先并未考虑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使用,而是先找中点,再作垂直,此时如果着急的让学生考虑直接使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会打破学生的认知结构,下面的教学内容也只是强加而已。为此,教学中极力鼓励学生作图并阐述理由,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图形体会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存在及性质,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并且结合图形掌握知识达成度较高。 3、在完成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别学习后,加上了两道题目加以巩固,尤其第二题,通过设计了一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别题目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判别的掌握和使用,纠正了学生认为找到一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这个点所在直线一定是线

3、段的垂直平分线的片面认识,将这节课的难点顺利突破,并且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尺规作图做好了铺垫。 通过上面的教学“灵感”的教学效果来看,确实在教学中起到了意想不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这种灵感来源于仔细的钻研教材,切合学生实际的设置教学环节,并非异想天开,偶然所得。太阳光与影子教学反思教者:庞春明 2010.11.29本节课是北师版九年级(上)第四章第2节的第1课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感受很多,45分钟的时间在一种融洽、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悄然结束了,课下我了解了部分学生的掌握情况,数学成绩不错的学生说“太有趣了,没想到太阳光下的影子也包含了数学知识,以后我一定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多用数学知识解

4、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成绩差的学生说:“我从来没像今天这么认真听讲过。”看到学生得意的表情,给我很大的启发:首先,教师一定要有创新精神和意识,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知识来源于课本但不能拘泥于课本。对教材知识不能原封不动地灌输给学生,而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过程,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其次,由于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一节课的序幕和高潮。课堂所提问题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和心理方面的发展规律,迎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带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探

5、究性。一节课精心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有兴趣的讨论和思考,效果较好。结识抛物线的教学反思教者:庞春明2010.04.03结识抛物线这节课是北师版九年级(下)第二章第2节的第1课时我首先问学生在你打篮球或观看篮球比赛时,你是否注意入篮时的路线我们把这种形如物体抛出后所经过的路线,叫抛物线。抛物线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喷泉水流经过的路线,摇动的大绳在空中静态时所呈现的图形等。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结识抛物线。然后让学生动手在同一坐标系中作二次函数y=x2和y=-x2的图象,从而从感性上结识抛物线。再由特殊到一般总结y=ax2的图象和性质,从而从理性上再次结识抛物线。最后针对巩固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行了

6、巩固练习。课后,组内的老师认真地评析了本节课。结合本堂课学生的接受效果我自己也进行了认真反思。成功之处:1课前的引课很精彩,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例,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并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展示学生的作品,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作图后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作图过程,加深对学生作图的理解,规范作图。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精神。3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设计一系列问题串,让学生观察图象回答,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同时借助课件的动态展示能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4.在新知的巩固应用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不同题型的问题,很好巩固应用了本节的新知,课堂达到了较好的

7、教学效果。不足之处:1.在分组作图教学时,课堂上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充分进行完,此处给学生的时间少一些。2.在探索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活动中,问题提得过细,没有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交流和评价的过程,限制学生思维地发展。3课堂过于沉闷。总之,通过本节课,让我意识到在每节课的课前,一定要进行精心的预设。在课堂中,同时要结合课堂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情况注意灵活处理课堂生成。并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课堂上在进行分组教学时,提前预设好教学时间,在每节课上,既要放的开,同时又要注意适当的时机收回,以保证每节教学基本任务完成。弧长和扇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教者:庞春明2011.04.29本节课内容是北师版九年级(下)第

8、三章第七节的第2课时,本次我的授课思路是:复习圆周长公式弧长公式,接着引入新课,与学生一起探索出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上这节课,我认为自己在以下几方面是值得肯定的:1、注重了学生的学情。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学习比较被动,思维灵活的学生少,学习能力不强,做题速度慢,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就局限于老师上课讲的内容,没做过、没讲过的题目基本不会做,一节课所学的内容不能多、不能快,宁可慢点,小步伐,带领学生逐一突破难关。2、教材的处理比较恰当。尽管教材已尽所能安排好教学内容和课时,但毕竟城乡学生素质有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恰当处理教材。学生难理解、难掌握的内容,可以通过增加课时,分散难点,强加练习

9、。利用类比的方法,学生自然就会由圆面积公式探索出扇形面积计算公式了。同时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题,已知n、R求扇形面积s,已知 n、扇形面积s求R,已知l、R求扇形面积s等等。3、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注重数学的严密性。在讲解例题1时,由于例题的解答不是直接套用扇形面积公式,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过程,并且这个过程需要逐步引导、逐个突破。在形成一定的解答思路后,师生共同完成解答。引导学生:截面上有水的部分是指哪一部分,弓形的面积如何求?学生自然会想到弓形面积等于扇形面积减去三角开面积,从而就会想到 如何构建数学模型,如何添加辅助线。4、重视教师的教学观。教师是重在培养学生能力,还是重在防止学生犯错?以本

10、节课为例,计算半径、圆心角很麻烦,把有关数值直接代入弧长、扇形面积公式后要约分、变形,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由于许多学生基本技能不过关,有些老师为防止学生这个犯错那个犯错干脆把公式变形,推出计算半径、圆心角的公式,让学生背公式,这样学生就能直接代入数据得出半径、圆心角。但事实上,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做法不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公式越来越多,让学生背太多公式会增加学生负担,我是这样做的,在一开始学习弧长、扇形面积公式时,就让学生根据其中两个量直接代入公式,通过解方程求第三个量。刚开始时,学生解起来很慢,甚至不会解,但是经过老师耐心训练,学生慢慢熟能生巧,也能很快很准确地解出来,从而

11、提高学生计算能力。5、在新课程理念下,强调了几何建摸过程和几何推理的要求要发生变化。图形由于自身的特点,较之其他的数学模型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从现实情景中抽象出数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在课堂中我改变以往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随时动手,把所有的学生都调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巩固了公式的形成过程,这完全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尽管我上的这节课有以上值得肯定之处,但仍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1、由复习到新授的衔接还算流畅,但对学生的思维启发可能不够到位,所以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用得不熟练,对公式中的字母还得想一想才能反应过来代表哪个量。2、课堂节奏把握得不够准确,讲解例题时所花时间过多,导致最后的练习不够充分。3、鼓励性语言使用得还不够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但要利用口头语言,还要利用肢体语言进行对学生的鼓励。虽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我还是认为这节课较好地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对于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也非常到位,是比较成功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追求更高目标,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跃 ,使学生真正在快乐中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