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体验、反思让学生快乐地成长.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0210052 上传时间:2023-12-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9体验、反思让学生快乐地成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39体验、反思让学生快乐地成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39体验、反思让学生快乐地成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39体验、反思让学生快乐地成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39体验、反思让学生快乐地成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9体验、反思让学生快乐地成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9体验、反思让学生快乐地成长.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体验、反思,让学生快乐地成长【摘要】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它既不能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也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而应注重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所以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活动。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又有所差异,要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使好学生的优势素质得不到发展,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又得不到及时的补救。在差异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实施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想法和策略。【关键词】 教学故事 反思 解决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

2、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故事,谈谈几点反思和策略:今年我担任的是七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有一次上完周五的最后一节课,我在等着最后几个学生离开机房。这时,从门口走进来一位女生,喊了一声“张老师”就停那里,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我问她:“你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拉在机房里啦?”(经常有学生会把课本或文化用品之类的忘在机房里)她说:“没有。”我又问:“那你有什么事吗?”这

3、时候,其他学生已经离开了,她才吞吞吐吐的跟我说:“老师,你能帮我辅导辅导吗?我计算机一点都不会。”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既是惊讶,又能有一点点惊喜,惊讶得是这一学期都快结束了,她现在才跟我说她都不会,惊喜得是都教了这么多年的书,还没看到谁为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急得掉眼泪的。我赶忙跟她说:“不要哭,我们来一起看。”我问她:“我上课讲的内容你能听懂吗?”她说:“基本都能听懂,就是操作不行,有时候一节课布置的操作任务完成不成,到下节课又忘得差不多了,磨磨蹭蹭的接着做,这样,新布置的内容又完不成。”这样,越积越多,现在成了“烂摊子”,她觉得自己无法收拾了,才急急忙忙的跑来求助,我一边安慰她说:“先不

4、要把事情想得太严重。”一边帮她从最新的知识点开始拾,不会的就示范给她看,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然后再让她操作我在旁边指导,看她那操作,真不像是上了快一学期的信息技术课,有的键位找不着,有的常用键不知起什么作用,在讲到WORD内容时,怎样选定文字、怎样删除文字、怎么空一行、怎样加标题,怎么样在行首空两格,这些最基本的知识点都不知道。我实在忍不住问她:“其实这些我都讲过的,就是不讲,现在小学也讲过呀?”她说:“在小学我和另一个同学用机,我基本上没怎么碰过计算机。”我又问她:“那你上课记笔记吗?”她说:“没有记。”我有点生气,对她说:“你的基础比别人差,你应该笨鸟先飞呀!平时记一下笔记,实在

5、来不及操作,课后有时间,可以来操作呀!”就这样,边说边教,过了好长时间辅导才告一段落。回家的路上,我不再轻松,相反的是迷惘和沉重,怎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难道我就没有责任吗?在深刻的反思之后,我才发觉,我的教学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完美”,批判总结之后,找出了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之处:一、真正落实分组合作式教学从这件事上让我知道,我在上七年级第一节课时就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没有对学生作个真正的了解。因为初一的新生来自不同的小学,因各学校的客观环境不同,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就不同,他们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电脑的基本操作已经很熟练,有的却从来没有上过信息技术课,连鼠标都用得不好。面对这种情

6、况,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了解、熟悉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基础,学习能力,性别等进行小组人员的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补。教师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做主张决定,在小组学习中形成齐心协力对付困难的合作风气,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从集体中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问题以好促中,以好生带后进生,从而激发各类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得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的。二、 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这位学生知道,作为一名信息技

7、术教师,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信息素养,因为在21世纪的今天,信息素养是一个必备的素质,要注重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生存的全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本技能。我觉得我一定要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任务。三、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想想,这句话真是说的好,俗话说:“学无止境。”特别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每天都在飞速发展,何止是“一日千里。”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一是要学会学习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未来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学

8、生将面临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所以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二是要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去辅助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有力地促进学习的能力和提高。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采用这一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样我也不例外,基本

9、上每堂课,都会给学生设计“任务”,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然而,我对这个“任务”设计,有没有考虑周全呢,深深反思以后,我觉得我对“任务驱动法”理解的不够透彻,在以下三个方面没有做好:第一:“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第一,“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而我从来没有根据学生的差异来面向具体对象来分配任务,只是把相同的任务布置给每一位学生,这样,任务简单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累得慌”。第二:“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我不是没想到,也经常这样做过,但坚持不够,在遇到创设情景较困难的时候,就会马虎过去。现在知道,教学上的事是

10、一点马虎不得的。第三:“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即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而我只是一味的布置任务,却没有考虑到这些的任务分类及分配,这样造成了人力及时间的浪费,且效果不好。五、 进行差异评价,及时反馈通过这位女生的启示,让我知道了,其实我没有真正深入了解每堂课的教学情况,有时课堂看到的也只是一种假象,老师在学生操作时,转几圈看一看,觉得大部分学生还可以。这种所谓的了解真是误差太大了。要做到真正了解学生每堂课的掌握情况,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发现问题

11、及时解决,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其次,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为了能更好的进行差异评价和及时反馈学生信息,还要设计评价量表供学生使用,通过评价表让教师明白学生和自己的得与失。并在每周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堂课,并将这堂课的情况以课堂教学后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一个学期下来,根据所记录的情况,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古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寓情于教学之中,以情育人。多与学生交流,努力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应注意学生心理的发展,培养学生勇敢果断、锐意开拓的意志品质和不怕苦累、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还应举办多种形式的群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竞争意识和顽强拼搏的毅力。总之,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好这门课,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