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高校管理体制变革的路径.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0185077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高校管理体制变革的路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和谐高校管理体制变革的路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和谐高校管理体制变革的路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和谐高校管理体制变革的路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和谐高校管理体制变革的路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和谐高校管理体制变革的路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高校管理体制变革的路径.doc(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和谐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变革的路径日 期:2011-10-17作 者:周文成,高 斌来 源:江苏高教 2011年第2期【摘 要】 和谐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变革应从树立现代大学理念,建立基于学科的管理体制充分尊重和行使学术权力,推动高校人事体制的改革,建设和谐文化等路径展开。【关键词】 和谐社会;内部管理体制;大学理念;学术权力【作者简介】 周文成(1968) ,男,江苏射阳人,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高 斌(1951) ,男,北京人,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基 金 项 目】: 南 京 邮 电 大 学 教 学 改 革 研 究 重 点 课 题 项 目( JG00108JX01) 、南

2、京邮电大学思政项目( XC208016)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未来十年要构建与完善中国高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注重高校内部管理的人文性、协调性、实效性、持续性以及多样性1。和谐的内部管理体制,从大学的功能角度,要体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从大学的组织角度,要体现在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权力结构、校园文化等方面。最终通过和谐的内部管理体制的系统构建与良好运行,实现建设和谐大学的愿景。一、树立现代大学理念 大学理念与管理体制,是两个不同的层面,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体现大学的思想和灵魂,以大学理念的内在精神为引导。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深具

3、传奇色彩的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大学理念,有三点尤其值得今人借鉴: 首先是他的“育才救国”理念,“图救之道既须信民国,尤其须信教育”,“解决中国之问题为教育”; 其次是对人格力量的重视,“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 第三,主张了解中国,服务中国,要“土货化”。张伯苓认为,以往的大学教育都是半“洋货”型的,这样的后果是“往往为抽象的主义或原则所迷,而置中国之历史与社会于不顾”2。遗憾的是,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等中国大学先驱们的大学理念并未得到很好传承。 对于目前国内高校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许多学者也认识到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高校的管理体制偏离了大学的理念。北京理工大学的杨东平教

4、授为此进行了透彻的总结: “和世界大学相比,中国大学的问题和处境仍然是十分独特的。大学里运行着官、学、商三种功能、目标完全不同的机制,大楼多于大师,设备重于人才,仍是普遍的现实。我们的教育之体仍处于前现代的状态,经济困窘、人才流失的危机并没有过去,计划体制、官本位的弊端和政治挤压依然存在,而商业化的侵蚀和对教育的扭曲已经触目惊心。我们树立了雄心勃勃的建设一流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采取了许多应急的对策和措施,但关于什么是大学、什么是一流大学的理念似乎仍待廓清。事实上,我们对于大学精神、现代大学制度这样的概念已经十分陌生了。”3由此可见,目前在我国高校,大学的理念已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必须重

5、新加以调整与建构。二、建立基于学科的管理体制 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基础是学科。建立基于学科的管理体制,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和谐大学的最佳选择。为了保证基于学科的管理体制有效运行,必须在坚持准确定位各级职责、建立合理的权力分配结构、管理重心下移等原则的前提下,建立学科团队建设机制、竞争与开放机制、组织制度与约束机制、目标引导与考核机制、评价与激励机制。 一个以知识为操作材料,从事高深专门知识的传播、创造、应用、整合的学术组织,学术性是其本质属性( 李爱彬,周敏,2007) 。大学组织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学科是大学组织结构的基本单元和学术细胞,学科自然成为实现大学任务、功能的基本载体,而且只有最基层组织学

6、科,才能完整地体现大学的本质和承担大学功能。我们可以逻辑地将这种基于学科的大学组织结构模式表述为: “学校学院学科”的大学三级管理体制。基于学科的三级管理体制,将大学的职能从原有模式中的相互分离状态集结为一体,有利于学科资源的整体优化,发挥出学科的综合效益; 有利于学科的横向融合与交流,为学科交叉和创生新兴学科提供良好的体制条件。基于学科的三级管理体制,使得大学学术权力通过学科而发挥作用,有利于激发学术活力,提高大学学术竞争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三、推动高校人事体制的改革 1999 年 12 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于是,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始了以人事

7、分配制度为核心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2000 年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在精简机构和人员的基础上,进行全员聘任制和教师聘任制改革,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从而实现高等学校的人事体制改革。但是,即便如此,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还是远远滞后于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不少高校明显地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种种弊端,突出表现在: 学校管理机构重叠,非教学人员比例过大,冗员过多,官本位思想严重,技术职称相对贬值,教学科研水平

8、下降,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高,高级可用人才留不住,一般人才流不出,用人效益和整体办学效益不高由此可见,人事制度的改革仍是当前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2007 年 7 月,任教育部部长周济也公开指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4。 人事制度的改革要想系统地彻底解决问题,首先,要依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按照教育法的规定,在用人制度、人事任免制度、分配制度、评审制度等方面要赋予高校更多自主决定的权力。 第二,要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要真正做到“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契约管理”。要健全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探索新型用人方式,促进教师人事关系的进一步社会化,实现高校与教师真正的双向选择,从而真

9、正达到人员能进能出和人才柔性使用的目的。要借鉴国外高校的办学经验,理顺职能,再造流程,合理设置机构,某些党政机构合并或合署办公,联席决策,不仅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也有利于党政的协调配合。 第三,建立科学全面的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涉及评价理念、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结果的运用,是一个全方位的动态管理过程。在考核方法上,可综合运用 BSC( Balanced Score Card) 、KPI( KeyPerformance Indication) 、KCI( Key Competency Indi-cation) 等工具,从高校自身的发展战略高度,构建系统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根据学科类别与学

10、科层次、高校人事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岗位类别与教师职级的具体情况,采取定量与定性、重点考核与全面考核、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第四,要建立学术信用制度和教师发展制度5。当前,在学术失范、学术腐败问题频生的情况下,要积极探索,努力建立以学术道德为支撑、知识产权为核心、法律制度为保障的学术信用制度。要构建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完整培训体系,提高培训的有效性。要健全培训机构,设立培训基金,调整聘任、考核办法,试点带薪学术休假制度,使教师发展制度在组织、资金和管理等方面得到充分保障。四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对我国高校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也指

11、明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首先,要强化高校管理的文化意识,重视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大学要创造文化,实践文化,传承文化,要发挥它的文化优势,提升品位,同时要更好地发挥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和引领功能6。第二,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研究、宣传文化,首先要研究、宣传核心价值体系。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需要一种能为大家认同接受的核心价值体系。第三,建设和谐文化要处理好多种文化的关系。和谐文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强调多样和谐,这是和谐文化的特征。高校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多种文化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过程。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重新审视这些多样文化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

12、关系。第四,高校要适应和谐文化的建设,视和谐文化建设为己任。和谐文化建设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 21 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等学校,增加了更加深刻的内容,指出了更加清晰的目标。要把和谐文化建设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密切结合起来,以进一步推动或者说在一个更高层面上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学对社会的文化建设有强烈的辐射功能和示范功能,如何发挥这种功能使大学成为文化建设的中心、文化建设的源泉,也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当前教育部直属高校投资来源结构及增长态势分析日 期:2011-10-17作 者:高 杰a,曲绍卫b,杨绮雯a来 源:江苏高教 2011 年第2期【摘 要】 我国政府是大学教育

13、投资的主体,2007 2009 年财政拨款占总收入的比例高于总收入的增长速度,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明显大于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各类大学的收入占全部直属高校总收入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不同地区间高校收入情况呈现不同的走势。科研经费拨款占科研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而高校教育事业收入低于总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大学自筹资金和其他收入呈现出递减趋势。【关键词】 高校投资;来源结构;增长态势【作者简介】 高 杰(1972) ,男,河北定州人,中国教育经济信息网管理中心主任;曲绍卫(1961) ,男,山东龙口人,北京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绮雯( 1977) ,女,江苏镇江人,中国教育经济信

14、息网管理中心助理研究员。 伴随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如何加强针对高校投资的有效管理是当前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将根据教育部直属高校 2007 2009 年投资来源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为今后政府决策和进一步强化改革措施,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一、教育投资筹措来源综合分析 2007 2009 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年度总收入分别为 880 亿元、999 亿元和 1171 亿元,3 年平均总收入 1016 亿元,年均增长率为 10 00%。总收入中,财政拨款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53 58%、56 26 %和 61 15%,年均增长率为 14 95%,高于总收入的增长速度; 自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15、分别为 4642% 、43 74% 和 38 85% ,年均增长率为 3 66% 。3年来,自筹收入增长缓慢,其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财政拨款的增长速度和总收入的增长速度。 从表 1 中可见,2007 2009 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总收入稳步增长,其中,财政拨款增长速度较快,自筹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财政拨款中,中央教育经费拨款和中央科研经费拨款占总收入的比例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体现了国家对于部属高校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大,财政拨款仍是部属高校收入的主要渠道,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明显大于地方政府。同时,高校自筹能力却出现下降趋势,占总收入的比例逐年降低,体现了高校多渠道筹资能力仍相对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的发展需要,高校对财政资金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部属高校在办学规模趋于稳定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扩大自筹收入能力。二、不同类型高校教育投资来源情况分析 教育部直属高校按类型可以划分为八类,分别为: 综合大学( 14 所) 、理工大学( 36 所) 、师范大学( 6 所) 、外语大学( 3 所) 、农林大学( 6 所) 、财经政法大学( 6 所) 、艺术院校( 4 所) 和医科大学( 1 所) 。 2007 2009 年,各类大学的财政拨款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