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四单元学案.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0180494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第四单元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必修二第四单元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必修二第四单元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必修二第四单元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必修二第四单元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二第四单元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第四单元学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易混点】各种社会习俗开始变化或出现的时间、各种西式交通、通讯工具在传入中国的时间和地点、各种大众传媒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和地点【复习重、难点】把握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和发展的脉搏和时代烙印,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了小康生活;复习时应注意将其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中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

2、展状况等史实联系起来,注意对某一特定时期政、经、文、社会生活全方位的把握。【命题预测】本专题属于新课标重新增加的内容,在高考中将会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各种题型都可能涉及,以材料分析的方式较为多见。第四单元第1课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 战争之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近代社会生活;近代 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即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变化);受 、 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先进人物的倡导。如戊戌变法时期的 、 、 ,辛亥革命时期的 等。 2、表现:衣食住行、社会习俗、代表城市衣断发易服:19世纪 期开始穿西装、剪辫子,揭开序幕;19世纪 期 戊戌变法的 派提出主张;

3、20世纪 期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大力推行。孙中山提倡 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食在 和一些 城市里开始出现 、 、 ,吃 成为有钱人的时尚,西式的 、 、 和 传入后逐渐为普通百姓所接受。住租界里的西方人建起 楼,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如宽阔的 、 、 、 等逐步兴起。行乘西式 车,建宽阔的马路,轮船、火车、汽车、飞机等传入中国社会习俗断发易服、倡导婚姻 、婚丧仪式改为 、西式的社交礼仪逐渐取代 礼、平等的称呼取代等级森严的“ ”“ ”、辛亥革命后增添了 、 等新节日。代表城市通商口岸和人口 、交通 、经济较 的地区,变化最大的要数 。 3、特点(举例)西方的影响明显,西方 文明传入改变了社会生活

4、。如: ;社会生活的变化带有明显的 色彩。如: ;发展、分布不 。变化较显著的是在 和 地区, 和 变化 缓慢。如: ;变化过程中既有 文化冲突,又有 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一)改革开放前( 年 年)1、原因 新中国成立,结束了 社会的历史,人民当家作主;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城镇 猛增,但高度集中的 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 问题长期未能解决;新中国成立、“文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影响;政府的政策措施也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2、表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物质生活进步之处:建国初期,农民分得 、 ,城市解决劳动 问题,社会 也

5、在不断增加,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稳定了 ,保障人民 物质生活需要。存在问题:生产力发展缓慢,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 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社会习俗新中国成立后,下令取缔 、 、 、 等社会丑恶现象,涤荡了 。1950年制定 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婚姻 、 、 的新制度,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 的重大变革。政府还提倡 、 、 、 ,社会风气发生根本转变。 (二)改革开放后( 年至今)1、原因:改革开放 和 了生产力,经济迅速发展;对外开放引进了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2、表现物质生活吃:到 年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发动“ 工程”穿:颜色由灰

6、蓝单调走向 ,从单一款式走向 化住: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 工程”解决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问题社会习俗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 的提高。 、 、 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课堂练习】1、下列生活场景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A、鸦片战争后,一些买办开始穿起了西装 B、辛亥革命后,男子普遍都穿上了西装 C、民国成立后,青年男女普遍可以自由恋爱、自主婚姻 D、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服仍普遍受到国人的青睐2、下列关于中山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对中国服饰的改良 B、是孙中山先生设计的,所以命名为中山装 C、它的流行反映了中国人崇洋媚外心理 D、中山装设计了四

7、个带盖的外袋3、中国近代生活习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造成的强烈冲击 B、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开始商店、银行 C、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 D、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4、在近代开始大力推行剪辨与放足的政府是 A、民国临时政府 B、北洋军阀政府 C、武汉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5、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 A、不可能有人穿中山装上班 B、有可能人们之间互称“同志” C、不可能有人在西餐馆就餐 D、文明婚礼在农村广泛流行6、下列各项不属于建国后人们生活习俗新变化的是 A、倡导婚姻自由 B、实行一夫一妻制 C、安居工程 D、菜篮子工程7、中国人民基本上解决了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

8、是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 C、民国初年 D、21世纪初第四单元第2课一、交通工具的发展1、轮船运输业开始传入,被列强垄断: 世纪 年代打破列强垄断: 世纪 年代初,洋务派的 在上海创办 。官僚资本垄断:从 世纪 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始改为官办,到 战争后垄断全国轮船运输业国家统一管理: 成立后( 世纪 年代),获得较快发展萎缩: 世纪 年代以后,许多航线被迫取消,或转向高档次的 业2、火车、铁路外国人开始修筑: 世纪 年代中国铁路诞生: 世纪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 到 的铁路。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的奠定: 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夕)民国时期:铁路修筑进展缓慢,特别是

9、 、 与内地没有铁路交通。 改善西南、西北落后状况: 世纪 年代相继修建了 、 等建国后投入巨资,加快建设:从 年到 年的第 、 个五年计划期间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到“ ”期末。特别是 铁路建成加强了香港与祖国首都的联系。机车制造屡有新突破(见P6768表格),从 年起实行几次大提速3、汽车、公路汽车出现: 世纪初开始出现在 。后来在各大城市相继成为权贵、富绅和上层人士的代步工具。近代公路修筑技术传入: 。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很大限制:原因在于政治 、民生 ,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 。建国后:发展较快,在全国建立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 在内的许多山区都通了车4、飞机、航空业航空事业

10、开始的标志: 年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民航业拉开序幕: 年中国首条航线 航线开通建国后:初期民航业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世界 国二、通讯工具的变迁有线电报: 世纪 年代丹麦公司擅自在 架设。随后福建巡抚在 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到 前夕,除 等地外,已在全国形成电讯网络。无线电报: 世纪初在 开始出现。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 目的,无线电报供 通报,民间很少使用。出现: 世纪 年代外国在 设立电 中国政府自办: 世纪初清政府在 开办话 建国前发展状况:发展非常 。建国后:形成以 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 世纪 年代以来快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 位。近年来,

11、人们还通过 发送 邮件【课堂练习】1、下列关于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 A、轮船招商局的创办首次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海运输业的局面 B、“八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 C、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D、交通工具的发展促进了信息传播,加快了人们生活节奏2、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上海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 B、广州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 C、上海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 D、无线电报20世纪初民间普遍使用3、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奠定于 A、晚清后期 B、晚清前期 C、民国初期 D、民国后期4、生活在民国时期的新疆人民 A、可能乘坐火车到达内地 B、可能乘坐高速公路汽车到达内地 C、可能乘坐轮船达到内地 D、以上三种情况均不可能出现5、促使中国有传统的交通运输到近代运输方式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有:近代火车、轮船的引进 汽车、电车的引进 北方马车的淘汰 南方传统舟船的消失 A、 B、 C、 D、6、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夕,下列哪一地区尚未架设电报线路 A、西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