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_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汇编5篇).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0173222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_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汇编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_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汇编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_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汇编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_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汇编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_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汇编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_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汇编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_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汇编5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格式、可编辑排版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_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精选5篇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_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精选5篇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_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 篇1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以伦理、训练为主,细细读来、渐渐品位,仍觉对于在训练岗位上的自己有很多好处。 子曰:弟子,入那么孝,出那么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训练思想的体系和重点,即德育和智育。而且是德育为先、德育为重。孝、悌、谨、信、爱众都是德育的内容和范畴;而且这段话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对自己到对别人,讲了一个德育的挨次。这个挨次,先讲纵的血缘关系孝;再讲横的血缘关

2、系悌;然后进展到普遍的社会关系爱众人。试想,假设连至亲的血缘关系都不能爱,怎么可能爱众人?对于如何要求自己,这里又讲了两点:一是谨,二是信。细细推究,这两点也是爱的表现形式,留神慎重、言行诚信不正是对众人的爱吗?这说明慎重和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修身的重点。也表达了孔子一贯提倡的仁,而仁又以孝悌为本。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意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见。这些,对于我们今日的学校德育训练工作仍具许多的借鉴价值。 时代已进入21世纪,我们要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高度熟悉学校德育训练的困难性,从现代科技快速进展的高度熟悉学校德育训练的简单性,从推动

3、素养训练的高度熟悉学校德育训练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便是进入了三化时期,即经济全球化、社会学问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为各种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沟通铺平了道路,也为腐朽意识形态的传播制造供给了时机。电脑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开通,使人们可以摄取的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广泛无法估量,无可阻挡。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们的各种社会问题更加突出,冲突更为错综简单。最近青少年中消失了一系列恶性大事,都与我们无视德育训练,德育实效性不大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确实是新世纪学校的首要工作。 从课时的要求和各种德育活动的支配,到浩大严密的组织和众多的人员投入,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政府

4、象我们这样重视德育训练,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德育训练实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满足,缘由当然是简单的。但是,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长期无视养成训练,德育工作高、大、空。目的太高、内容空洞,体系太浩大,成人化,搞一刀切,唯恐是最主要的缘由。因此,21世纪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视养成训练,做到高要求,低起点,让德育训练真正具有实效性。养成训练是德育训练的根底,没有养成训练,德育训练是空洞的。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把人类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受训练者,另一方面,必需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育养成。这就需要连续提倡孝、悌、谨、信、爱众等德育内容。 孔子的德育训练,没有

5、校内的局限,家庭、学校、社会、对己、对人融为一个整体。联络今日的训练工作来看,这段话仍具有鲜亮的生命力和鲜亮的针对性,可谓亘古常新。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_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 篇2 近日,一口气买下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四书集注?、钱穆老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预备要好好的读读?论语?。不是为了其他的,以前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和于丹大姐?论语心得?也都读过,只是想理解得更深化、更系统些。 记得梁启超老先生在讲到读国史典籍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擅长做学案,学案的浅层次就是读书笔记,所以便欣然从之,既算是对学问的一种自我领悟,也是对坚持的一种自我历练。我人生第一本真正意义

6、上的读书笔记正式开头(颇有些感慨为时已晚,自愧啊)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上学以来,我们就始终朗读着,但是我们许多同学往往只记住了前两句,而把最精华的一句给落下了,这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可以说,此段既有学习方法的阐述,又有学习态度的思索,更有学术境界的提炼,切不行浅薄析之。 从学习方法言,学习必需时习,即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不倦,特殊是此中之习,不能简洁理解为复习,其还有演习之意,因为孔子特殊要求所学必需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亲密结合,即学习必需与理论相结合,不能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从

7、学习态度言,一为说乐,即必需对学习感爱好,学为乐,在学习中感觉到欢乐,把学习读书当做是一件欢乐之事,有爱好才能有所成,有所成才能有朋自远方来,钱穆老先生就说: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初境,斯可有远方伴侣来之乐。二为不愠,即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扬名天下,让人知,不是为了追求功利,成为谋生手段,而是为了成为君子,何为君子,乃成德之名。 从学习重要性言,朱熹老夫子在其?四书集注?中有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而首篇之第一段,也是全书的第一段就将学习之要,由此可见学习对于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孔子一生重教,孔子之教又重在学,孔子教人以学,又重在学为人之

8、道。列此为篇首,实有深义。 从学习境界言,在此余颇同钱穆老先生言,其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有朋远来,那么中年成学后事;不知而不愠,达于最高境界。解之,朋之义,不仅仅是指伴侣,更多所指求学者或弟子;不知之义,乃指学日进,道行越深,至于别人已不能领悟,就像孔子自己所言:知我者其天乎。此段实乃表达一抱负学者之毕生经受,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 由此所感,?论语?确实博大精神,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此就可见一斑。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_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 篇3 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动身,讲到应当遵循的根本原那么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

9、可以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伴侣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苦痛的,要是可以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时考高校,考研,可以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知道如今有时候都在反思,当时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时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假设君子不重,学那么不固。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_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 篇4 ?友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和读高校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集。在安德烈十四岁那年,龙应台分开欧洲去台北市政府工作,这一走,就是四年。等龙应台

10、四年之后再回到安德烈身边时,她觉察安安变了,以前那个让妈妈拥抱、亲吻、牵手,以致于让妈妈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 站在龙应台面前的,是一个“不熟悉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样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喜欢什么厌烦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等,龙应台都一无所知。四年的时间,如同一道鸿沟,把龙应台远远地阻隔在一个鲜活的世界之外,以致于“想和他说话,但是一开口,觉察即使他情愿,我也不知说什么好。面对母子之间这样的陌生和间隔 ,龙应台打算打破。 这样的场景,一点也不难理解,14-18岁是快速成长期,这个阶段,成长的不仅是个头,更重要的是思想,当两人的交往消失四年休眠期时,当两人有了四年

11、的间隔 时,你再想进入对方的世界,就必需想方法打破阻隔两人的坚冰,即使你们是母子。 为了理解安德烈,龙应台打算和安德烈互通书信,在征得安德烈的同意下,两人一坚持,就是三年。 在35封来来回回的信件中,母亲渐渐走近了儿子的世界;在35次来来回回的争辩中,儿子渐渐理解了母亲。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在这35封你问我答、我争你论的信件中,渐渐澄清了两代人的人生观以及东西方的文化区分、思维区分,因为这不仅是两代人在对话,更是是两种文化在对话。 对于作为母子关系的两个人来说,两人之间在生活和工作等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例如,母亲回绝豪华、崇尚简洁生活,在生活上从不铺张、不浪费,对于这样简洁的生活,儿子怎么对待呢?

12、儿子的评价是“你的衣服就是披上一个装马铃薯的麻布袋或者盖上一条地毯,儿子特别疑心:“为什么不花点时间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为什么不间或去个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自己从来没有听过的音乐?再例如,对待写作,龙应台总是在好多天前就预备稿子,而安德烈非要等到交稿那一天才写稿子;龙应台写作时是“吹毛求疵,注意细节,安德烈写作时是一边听音乐一边和伴侣写MSN一边写信给妈妈;龙应台把写作当做“事,安德烈把写作当做“玩,他盼望写的本身就是一个好玩的、开心的过程,而不是工作压力 这就是妈妈,这也是孩子,许多时候,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家长的看法。家长要想培育出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允许孩子对自己说“

13、不。 对于作为中西方代表的两个人来说,两人的对话又提醒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表达在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上。龙应台很惊异欧洲青年为什么没有任何畏惧,背起背包就敢千里闯荡;为什么满脑子都是玩;为什么他们的父母不要求他们努力读书,出人头地;为什么他们的学校对他们没有期盼,期盼他们回馈社会,报效国家其实,这一系列的疑心背后,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人崇尚“个人思维,东方人崇尚“集体思维。 也就是说,在西方人意识里,一个人背起背包就可以走天下;而在东方人的意识里,即使玩,也应当是一群人围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大风吹或者躲猫猫,也要有肯定的意义和价值,要从群体中查找平安和欢乐。而安德烈呢,他享受的

14、那么是更为闲适的生活方式:三两个伴侣,坐在咖啡馆里,就为了友谊而来相聚,就为了谈天而谈天,就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为了感受一下微风习习的下午 这就是东方和西方的区分,东方人习惯于集体主义思维形式,西方人习惯于个人思维形式。很难说,是“集体思维高于“个人思维,还是“个人思维优于“集体思维,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在西方个人思维形式下,他们变得愈加的独立和自尊,而我们的盲从和随大流意识,跟我们的集体思维也应当有很大的关系。 通过龙应台的文字,我再次打量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终究是什么关系?子女是父母的附属品吗?是父母的私有产品吗?父母有权利对子女的一生做出规划吗? 在哺育儿子的过程中,我一向实

15、行的是“放养态度。但,看看龙应台的文字,我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父母仅仅是子女来到世界的一个通道,父母仅仅是子女生命最初的守护者以及成人后的守望者。布满青春活力的孩子眼睛热切地望着前方,奔向他的人生的愿景,而父母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 龙应台有一个很形象的比方来形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她说:“父母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暖和和平安,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保护它、讨好它。父母啊,只是子女完全视假设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而已父母和子女的缘分,就是在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的看着你分开,对着你的背影悄悄挥手。 是啊,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时给他以守护,长大后给他以守望,并且,这守护和守望,还都是一厢情愿、自愿付出,仅此而已。对于长大的孩子,父母终究有多少权利参加他的生活,或者帮他做出打算呢?我们再看看龙应台的做法。 当二十一岁的安德烈开头抽烟时,龙应台也很生气,恨不得把他嘴里的香烟拔出来,“扔进大海。但,龙应台没有这样做,她在内心对自己说:“你面前坐着一个成人,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