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策略.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017242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策略.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益阳南县南洲实验小学 邓红艳 在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解决问题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教学的始终,而大凡任教过一年级数学的教师都有一个感受,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仅要认识字,更重要的是要能理解字面的意思,而且识字量的多少影响着问题的建立与解决。但是,由于一年级小学生刚入学,识字量有限,这样对解决问题的教学势必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通过开展一年级识字量与解决问题的关系,使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有效、有序地实施。一、把握识字量对解决问题的影响1对解题兴趣的影响。当孩子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后,我们会发现他们是那么地热衷于去捧一本故事书或连环画。同样的道理,在对着教学问题情境

2、进行思考时,孩子如果能读得懂题目的意思,往往都是能独立地而且兴趣盎然地完成问题的解决。反之,当孩子理解问题有困难时,孩子就会对解决问题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对近200名学生进行“厌学”原因的调查中发现,六成左右的学生因为不识字、看不懂题意、不知道怎么去解决问题,因而对解决问题产生畏缩、烦躁,以至于产生惧怕的心理。2对思维发展的影响。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要想积极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首先要让学生对问题有一定的感生认识,这个感性的集训就是要清楚地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但由于文字的障碍,学生看不懂题目、不理解题意。当然,识字量缺少,学生就会缺乏丰富的

3、数学语言积累,无法正确描述数学问题,造成通过“说”来促进思维发展方面受影响。3对习惯养成的影响。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孩子才能独立地进行审题、解题,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八成左右的家长说:“辅导孩子数学,最大的障碍是,课本上的很多字,孩子不认识。”他们说:“课本上的那些数学知识,孩子在生活中早就知道了,而且在幼儿园里也都学过了。他们学习的困难,都是由于识字量跟不上造成的。”孩子的学习只能依赖于成人的帮助,长此以往,很难养成读题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二、落实解决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1落实解决问题的“规范”。数学问题的理解与表达,识字量是一个重要的

4、因素。为此,在问题创设过程中要把握好学生已认识的生字,在平时教学中可以与语文教师交流,了解哪些字词是学生不认识的,哪些学生已认识了,学生对这些字词理解到了什么程度等等,做到心中有数。一般地,问题中所使用的字词以学生已认识为主,如果出现不认识的字应注上拼音,并让学生用生活语言来理解,再通过教师领读、学生试读、学生独立读等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认识新字并初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为有效建立“问题”打好基础。同时,根据学生的识字基础和学习特点,将数学问题以图文形式或图表形式呈现,逐渐向纯文字型问题过渡。对于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可以配以图片形式呈现,通过识图帮助学生理解与思考。2经历“简化题目”的思维过

5、程。数学问题来自于生活,让学生容易理解的题目必是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这种情境是帮助学生准确审题的前提;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实施更在于如何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问题解决中让学生感受数学语言的简洁性和针对性。而这种转化所采取的主要方法是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基本的数量关系。新教材在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上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但这并不表示基本的数量关系已经不需要学生去理解和认识了。事实上,数量关系的理解,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同样重要。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如在解决“有8个女同学和6个男同学在玩游戏。玩游戏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时,教师有意识

6、引导学生沟通“加法”与“8+6”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经历“女同学人数+男同学人数=总人数”这一数量关系形成过程中,将题目简化成“部分数+部分数=总数”的这一“求总数”问题的结构;解决“铅笔有8支,铅笔支,铅笔比钢笔多几支?”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明确谁和谁比、谁多谁少,并引导学生沟通“减法”与“8-6”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经历“女同学人数男同学人数=相差人数”这一数量关系的形成过程,将题目简化成:“多的数少的数=相差数”这一“求差”问题的结构。在解决问题时紧紧扣住问题的关键,寻找关键数量与词句,让学生多进行化繁为简的简化训练。学生在尝试中,自然学会了对数学信息的取舍。3形成多样化的问题陈述与解题策

7、略。问题的陈述与解决虽然需要文字表达,然而他们在表达问题时可以通过动作表示、图例呈现、列表叙述等方式来陈述问题。同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和他们的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问题通过各种策略转化成富有个性特征的直观模式。(1)动手操作。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如摆圆片、数小棒、折一折、圈一圈等方式,在“动手做”中寻找解题的线索,明确简单的数量关系。比如,在一年级上册“加法意义”教学中,出示主题图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说:“小明折了1个纸飞机,小刚折了2个纸飞机,要求他们一共折了几个飞机?”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白加法的意义,教师组织操作活动,用

8、一个圆片代表一个飞机,让学生左手拿一个圆片,右手两个圆片,引导他们把两手拿的圆片合并起来,并边摆边说小明折的和小刚折的合起来,就是一共折的总数。这样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部分与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2)画图。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到抽象的过渡阶段,画图是必要的方法。在教学学习中,能用图不禁表示或符号准确提示,便能检验学生对题目的理解程度。画图是学生隐性学习的显性思考,便于学生通过直观思维的方式,将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跃然纸上。比如在“0”的意义数学时,教师先让学生看课件,明确“盘子里原来了3个桃子,小猴子吃掉了3个,盘子里还剩下几个?”在学生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把这些信息在图上

9、表示出来,学生在桃子图上通过圈一圈或划一划这种画图的方式明确了减法的意义,知道了从总数中去掉了部分求剩数用减法计算的含义。(3)符号化。一年级学生侧重于直观性学习,对于抽象的文字与题型缺乏兴趣与注重力。从理解图画意思开始,让学生逐步学会用符号表示,并用几个关键字词注释,引导学生对题意的深层理解。比如在“比一比”教学中,从主题图到对应图示,再配合多少的文字注释,帮助学生人图画到文字的转换,帮助学生进一步审清题意,并在连一连、圈一圈、比一比中渗透了数学符号化思想,成为学生理解题意的有效拐棍。众多的问题陈述与解决策略,既避开了过于依赖文字理解的弊端,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渗透了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尽快地将一年级学生领入数学的殿堂。总之,识字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一年级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有效解决,作为数学教师应该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读题、解题困难,帮助学生构建多样化的问题表达与解决策略。直面问题的症结,并以恰当的方法加以解决,从而铺就学生体验数学学习乐趣的成功之路。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