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8].docx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016862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8].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缅怀、彷徨、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不知所措”等词语。2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3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1结合课文旁批,用圈点、批注等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2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学习实际,感受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和乐于动手实践的优秀品质,力争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

2、文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1质疑讨论法。 2语句品味法。 3合作探究法。学法指导:朗读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等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一名学生以高分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没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身边的人们大为不解。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丁肇中,193

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曾发现“J粒子”。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丁肇中(zho)儒家(r)遵照(zn) 缅怀(min)不知所措(cu) 彷徨(png hung)(2)词语释义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推究。致,求得。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措,安置、处理。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权威: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3)词语辨析“袖手

4、旁观”和“冷眼旁观”两个词都有“置身事外”的意思。“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参与、不过问或不帮助,含有该管而不管的意味。“冷眼旁观”指用冷静或冷淡、冷漠的眼光在旁边观看,强调态度冷淡,坐视不管。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5):举例证明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四部分(13):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学术研究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的重要性。2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结构。答案示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5、决问题。3叶圣陶说过:“文章思有路,循路识斯真”。请简析本文的论证思路。答案示例:作者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用现象为证,一用作者个人的经历为例,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端,论证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而后,揭示其真正意义。结尾则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刻地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2传统的中国教

6、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4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四、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演讲词阐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答案示例: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状况,依据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认识,从传统教育入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实验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们应当具备“格物致知”精神,敢于怀疑求真、靠实践发现事实的真相。二、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论证思路,作者严密的逻辑令人叹服。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在文中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思考。三

7、、合作探究(一)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和“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这两句中的“格”“用功”都使用了引号,它们的作用是否相同?答案示例:相同。“格”字加引号,起讽刺、否定效果。“用功”加引号表示否定,暗示做学问时只埋头读书而忽视动手实践,不是真正的用功。2第13自然段中“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是什么句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案示例:这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同时也是一个过渡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3本文使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二)熟读课文,主旨探究简析这

8、篇演讲词的主旨。答案示例: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弱点,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表达了对中国年轻一代的良好愿望。(三)课外拓展,对比延伸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答案示例:示例一:“两弹”元勋邓稼先数十年如一日,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为证实实验效果,经常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先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示例二:两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一锅一锅地冶炼着成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终于提取出0.1克纯净的镭。(应突出“注重实验或实践”这一要点)四、课堂小结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已经懂得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现在,就看我们的行动了。让我们牢记丁肇中先生的教诲,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努力把自己变成知行合一、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吧。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板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提出问题: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论题分析问题:传统教育弊端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论证解决问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