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中医单病种—慢性胃炎.docx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0163250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中医单病种—慢性胃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版中医单病种—慢性胃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版中医单病种—慢性胃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版中医单病种—慢性胃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版中医单病种—慢性胃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版中医单病种—慢性胃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中医单病种—慢性胃炎.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慢性胃炎【定义】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多伴上腹部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西医分为浅表性(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后者包括自身免疫性胃炎笊型胃炎、胃萎缩)和多灶萎缩性胃炎(B型胃炎、胃窦萎缩)。属中医学的“胃脘痛” “痞满”等范畴。【诊断标准】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及体征,诊断主要依赖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活检。一、症状约半数患者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亦常见食欲不振、暧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无临床

2、症状。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少数患者可伴有乏力及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惫,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二体征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少数患者伴有舌炎、消瘦和贫血。三、理化检查1. 胃液分析 正常胃液的pH为1.31. 8如刺激后,最大分泌时的pH6.0则可诊断为真正胃酸缺乏。A型患者无酸或低酸,提示壁细胞数量显著减少;B型患者大多正常或为正常值低限,但一般不会反酸。2. 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胃窦部黏膜的G细胞分泌胃泌素,A型胃炎患者G细胞数量不减少,因而血清胃泌素显著增高;B型胃炎患者胃窦黏膜萎

3、缩,直接影响G细胞分泌胃泌素功能,血清胃泌素低于正常。3. 幽门螺杆菌(Hp)测定及其抗体测定伴有活动性胃炎时,此检查常呈阳性。4. 内因子可减少到46U/L。5. 伴恶性贫血者贫血表现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骨髓象提示有核细胞增生,以红细胞系增生为特征,红细胞呈巨幼型改变。6. 胃蛋白酶原检测在慢性胃炎中,胃体菱缩者血清胃泌素G17水平显著升高,胃蛋白酶原1或胃蛋白酶原I/I比值降低;胃窦萎缩者血清胃泌素G17水平降低,胃蛋白酶原1或胃蛋白酶原I/I比值正常;全胃萎缩者则两者均降低。检测血清胃泌素G17以及胃蛋白酶原I和II有助于判断有无胃黏膜萎缩和萎缩部位。四、辅助检查主要依赖于

4、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一)内镜诊断1. 非萎缩性胃炎可见红斑点状、片状和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2. 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后者系伴增生性病变所致。3. 高清内镜色素内镜结合放大内镜可使胃黏膜观察更为精细,能清楚看到胃小区和胃小凹的结构,对胃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有条件者采用窄谱成像内镜(NBI)、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CLE)、富士智能彩色内镜(FICE)等检查则诊断效果更好。(二)病理组织学诊断1. 慢性胃炎病理活检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而不

5、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菱缩块数和程度。临床医师可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并结合内镜所见,最后作出萎缩范围和程度的判断。2. 慢性胃炎有五种组织学变化应分级,即Hp感染、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四级。诊断标准采用我国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和直观模拟评级法)并用。慢性胃炎病理诊断标准1)Hp:观察胃黏膜黏液层,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管上皮表面的Hp。无:特殊染色片上未见Hp;轻度:偶见或小于标本全长1/3有少数Hp;中度:Hp分布超过标本全长1/32/3或连续性、薄而稀疏地存在于上皮表面;重度:Hp成堆存在,基本分布于标本全长。肠化黏膜表面通常无Hp定植,宜在非肠化处寻找。对炎症明

6、显而HE染色切片未见Hp的,要作特殊染色仔细寻找,推荐使用较简便的Giemsa染色,也可按各病理室惯用的染色方法。2)活动性:慢性炎症背景上有中性粒细胞浸润。轻度:黏膜固有层有少数中性粒细胞浸润;中度:中性粒细胞较多存在于黏膜层,可见于表面上皮细胞、小凹上皮细胞或腺管上皮内;重度:中性粒细胞较密集,或除中度所见外还可见小凹脓肿。3)慢性炎症:根据黏膜层慢性炎症细胞的密集程度和浸润深度分级,两可时以前者为主。正常:单个核细胞每高倍视野不超过5个,如数量略超过正常而内镜下无明显异常,病理可诊断为基本正常;轻度:慢性炎症细胞较少并局限于黏膜浅层不超过我膜层的1/3中度:慢性炎症细胞较密集,不超过黏膜

7、层的2/3重度:慢性炎症细胞密集,占据黏膜全层。计算密度程度时要避开淋巴滤泡及其周围的小淋巴细胞区。4)萎缩:萎缩指胃固有腺减少,分为两种类型: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被肠化或被假幽门化生腺体替代。)非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被纤维或纤维肌性组织替代,或炎症细胞浸润引起固有腺数量减少。萎缩程度以胃固有腺减少各1/3来计算。轻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中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介于原有腺体的1/3 2/3之间;重度: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局限于胃小凹区域的肠化不能算萎缩。黏膜层出现淋巴滤泡不算萎缩,应观察其周围区域的腺体情况来决定。一切原因引起黏膜损伤的病理过程都

8、可造成腺体数量减少,如取自溃疡边缘的活检,不一定就是萎缩性胃炎。标本过浅未达黏膜肌层者,可参考黏膜层腺体大小和密度以及间质反应情况推断是否萎缩,同时加上取材过浅的评注,提醒临床仅供参考。5)肠化:轻度,即肠化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1/3;中度,即肠化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1/32/3重度:即肠化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2/3.。AB-PAS染色对不明显肠化的诊断很有帮助。以AB-PAS和HID-AB黏液染色区分肠化亚型预测胃癌发生危险性的价值仍有争议。6)其他组织学特征:出现不需要分级的组织学变化时需注明,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类。前者包括淋巴滤泡、小凹上皮增生、胰腺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等

9、;后者包括肉芽肿、集簇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和特异性病原体等。假幽门腺化生是泌酸腺萎缩的指标,判断时要核实取材部位。胃角部活检见到黏液分泌腺不宜诊断为假幽门腺化生,只有出现肠化生,才是诊断萎缩的标志。有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时要注明,分轻度和重度或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级。异型增生为重要的胃癌癌前病变,可分为轻度和重度(或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级。异型增生。)$913$1和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是同义0词,后者是WHO 国际癌症研究协会推荐使用的术语。目前国际上对此术语的应用与国内对术语的采用和译法意见尚未完全统一,但基本趋向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早期胃

10、癌和重度异型增生。(2)直观模拟评级法:本法是新悉尼系统(the updated Sydney system,1知提高慢性胃炎国际交流一致率而提出的。我国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较具体、易操作,与新悉尼系统基本类似。但我国标准仅有文字叙述,可因理解不同而造成诊断上的差异;若能与新悉尼系统评级图结合,则可提高与国际诊断标准的一致性。【辨证分型】慢性胃炎病位在脾胃,常因寒邪客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以致脾胃升降失常,胃气郁滞,和降失司,不通则痛,或胃气壅滞,痞塞不通,而致胃脘疼痛或痞满不适。其基本病机是“脾胃升降失常,痞塞不通”。临床主要分为六型。一、实证(一)肝胃不和证1. 主症 胃脘胀痛

11、或痛窜两胁;每于情志因素而痛作;脉弦。2. 次症暧气频繁;胸闷喜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舌质淡红,苔薄白。3. 证型确定 主症第1项加其他主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二)脾胃湿热证1. 主症胃脘痞胀或疼痛;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厚。2. 次症胃脘灼热;苦臭;恶心呕吐;大便黏滞;脉滑数或濡数。3. 证型确定 主症第1项加其他主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三)胃络瘀血证可作为兼夹证处理)胃脘胀满、刺痛,痛处拒按,痛有定处,面色暗滞,黑便,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1. 主症胃脘痛有定处,拒按;舌质暗红或紫黯,有瘀点、瘀斑。2. 次症胃痛日久不愈;大便色黑;面色晦暗;脉弦涩。3.

12、证型确定 主症第1项加其他主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二、虚证(一)脾胃虚弱证1. 主症胃脘隐痛;喜按喜暖。2. 次症1食后胀满;纳呆少食;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细弱。3. 证型确定 主症第1项加其他主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二)胃阴不足证1. 主症胃脘隐痛;胃脘灼痛;舌红少津,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2. 次症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干舌燥;大便干结;脉细数或弦细。3. 证型确定 主症第1项加其他主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三)寒热错杂证草1. 主症胃脘部隐痛或冷痛或灼热;喜温喜按。2. 次症脘腹痞胀不适;反酸嘈杂;肠鸣便溏;神疲乏力;舌质淡或红,苔薄黄或黄

13、白相间;脉滑或沉细。3. 证型确定 主症第1项加其他主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治疗方案】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根除Hp,注重胃癌前病变的检测与随访。二、辨证施治中医认为其病位在脾胃,与肝胆密切相关,其基本病机是“脾胃升降失常,痞塞不通”,治疗大法为理气通降,和胃止痛。(一) 实证1. 肝胃不和证含肝胃气滞证和肝胃郁热证)(1)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2) 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香附,枳壳,白芍,甘草,陈皮,佛手,百合,乌药)。(3)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每次1包,一天3次;胃苏颗粒,每次1包,一天3次。2. 脾胃湿热证(1) 治法:清热化湿,和中醒脾。(2) 主方:黄连温胆

14、汤加减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壳,竹茹,黄苓,滑石,大腹皮)。(3) 中成药:肠胃康冲剂,每次1包,一天3次;三九胃泰胶囊,每次24粒,一天2次。3. 胃络瘀血证(1)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2片艮据临床实际,单独的胃络瘀血证相对少见,可将其作为各证型兼夹证通过方剂或药物加减进行治疗:在主方基础上加丹参饮和成)失笑散,选用丹参、砂仁、蒲黄、莪术、五灵脂、三七粉冲)、延胡索川芎、当归等。(3) 中成药:摩罗丹,9g一天3次;荆花胃康胶丸,每次2粒,一天3次。1. 脾胃虚弱证含脾胃气虚证和脾胃虚寒证)(1)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止痛。(2) 主方: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炒白术,茯苓,甘草,陈

15、皮,半夏,黄芪)。(3) 中成药:香砂六君丸,每次9g,一天2次;温胃舒胶囊,每次3粒,一天2次。2. 胃阴不足证(1)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助运。(2) 主方: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百合,乌药,佛手)。(3) 中成药:养胃舒胶囊,每次3粒,一天2次;阴虚胃痛冲剂,每次10g,一天2次。3. 寒热错杂证(1) 治法:辛开苦降,理气和胃。(2) 主方:半夏泻心汤加减(姜半夏,黄苓,黄连,干姜,党参,甘草,大枣)。(3) 中成药:荆花胃康胶丸,每次2粒,一天3次。三、西医治疗1. 一般治疗饮食宜选用富营养、少剌激、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吸烟、酗酒、咖啡、浓茶以及对胃有刺激的药物。消除患者疑虑,调整精神情绪,保持心情乐观、舒畅、平和,确立和极健康的生活态度。2. 抑酸或制酸剂适用于黏膜糜烂或以胃灼热、反酸、上腹痛等症状为主者。可根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H1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罗沙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艾普拉唑等)、制酸剂(复方氢氧化铝、碳酸氢钠、氢氧化铝等)。3. 胆汁结合剂适用于各类胃炎伴胆汁反流者,有考来烯胺、甘羟铝、铝碳酸镁达喜威地美)等,后者兼有抗酸、保护黏膜的作用。4. 根除Hp治疗适用于Hp阳性者: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