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祠、观、庵的区别与建筑特点.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0161054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寺、庙、祠、观、庵的区别与建筑特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寺、庙、祠、观、庵的区别与建筑特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寺、庙、祠、观、庵的区别与建筑特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寺、庙、祠、观、庵的区别与建筑特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寺、庙、祠、观、庵的区别与建筑特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寺、庙、祠、观、庵的区别与建筑特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寺、庙、祠、观、庵的区别与建筑特点.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寺寺,在古代是专指皇帝的行政机构的,我们经常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大理寺”,大理寺是干什么的呢?大理寺在中国古代掌管审谳平反刑狱的官署。最早是从北齐开始设立,以后历代王朝都延用其制,直至清朝。双清大理寺三塔且“寺”在古代汉语里有“持续,相续”的意思。意思是说,皇帝设立的这个机构是个永久性的机构,不是临时性的机构,是要国祚绵绵、代代延续下去的。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因此中国的皇帝把教授佛法并且供僧团居住、学习、修行的场所称为“寺”,希望这个场所能够永久的存在下去。所以寺是办事的机关,教育的机构。因寺内的经书是用白马驮来的,朝廷便将其命名为“白马寺”。这样,洛阳的白马寺就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

2、。杭州西湖灵隐寺潭柘寺塔林寺的建筑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佛寺在佛殿之前还建佛塔,供奉佛舍利,汉语称为 “浮屠”。汉族工匠用汉式楼阁建筑的构架技术修成佛塔式样,称为汉式塔,有木塔、石塔、砖塔、铁塔等。庙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孟姜女庙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 文人 武士。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庙字的俗称。兰州龙王庙“庙”在

3、中国的历史可能比“寺”更长远,象大家都知道的:武侯庙、关庙、岳王庙、龙王庙、孟姜女庙、屈原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等。我们没有听说供关帝的叫“关帝寺”的。因为功能不一样,所以称谓也就不一样。杭州岳王庙坛庙建筑是汉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充分体现了汉族作为农业民族文化的特点。坛庙建筑的布局与构建原构与宫殿建筑一致,只是建筑体制略有简化,色彩上也不能多用金黄色。祠香港黄大仙祠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渐增

4、多。武侯祠先蚕祠包公祠祠堂建筑的组织和布局是有规制的,只是规模大小各有不同,但总体布局有共同之处,大体上可分为门前广场、戏台、大门、围墙、天井、享堂、拜堂、寝堂、辅助用房等几个部分。观观,道教宫庙称“观”而不称“寺”或者“庙”,与道教夜观天象的传统或许有最为直接的关联。道教为什么重视天文学,主要原因是受先秦道家遗风之影响,对天体极为崇拜与敬畏。道教从道家“天人合一”、“身国同治”的思维模式出发,认为了解天象有助于求道证道,得道成仙。所以称为“观”,取观星望月之意,所以常建于山顶。圆玄道观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

5、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罗通山道观道观的建筑原则与平面布局也都同于宫殿建筑,只是规模较小,并且在装饰及室内摆设上带有各自的宗教色彩。观内建有对称的钟楼和鼓楼。庵平顺天台庵庵,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高台庵黄梅芦花庵肇庆梅庵八仙庵微信 shjrsc每天推送最新古玩咨询免费鉴定评估 湖北省武汉市的莲溪寺,是武汉的四大佛教丛林之一,也是武汉市唯一的一座佛教女众丛林-尼姑庵。莲溪寺创建于元末明初,占地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所存主要建筑大都为元明时所建。莲溪寺整个院落结构严谨,布局得当,具有中国木结构建筑的风格,古朴典雅、玲珑清秀,颇接近民居情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