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名家琦辞辨微.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0122889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名家琦辞辨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先秦名家琦辞辨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先秦名家琦辞辨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先秦名家琦辞辨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先秦名家琦辞辨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名家琦辞辨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名家琦辞辨微.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先秦名家琦辞辨微摘要:被称作“名家者流的惠施、公孙龙虽比起先秦其他诸家来更多地“以善辩为名,但看似巧智的言辩毕竟淹贯了实在而确凿的价值取向。非价值中立的名辩态度使那些被讥为“琦辞、“怪说的论题未可以戏论漫评,然而,也正因为如此,聪明的辩者终于未能把名言之辩引上形式化的向度以建构相应的语言或逻辑之学。名家是取论理之途作价值论证的,论理与价值的可能暌隔使他们无缘上达价值形而上学之境,也使他们的理致因着少了这一分形上眷注而显得内蕴缺乏。关键词:名家;同异之辩;名实之辩以“穷众口之辩著称于世的先秦名家,虽不无“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公孙龙子迹府?的抱负,却自始不曾被立以为教。历来学者对名家多有

2、讥讽之词,尽管这被评骘的对象在被一再边缘化的同时也被作为先秦诸子中个性鲜明的一家而一再提起。荀子曾以儒者的口吻苛责名家的理辩谓:“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荀子非十二子?庄子那么对执著于经世之念的名家衡之以虚灵的道家规尺:“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弱于德,强于物,其途隩矣。?庄子天下?史家对名家“正名实的衷曲显然有着更多的同情理解,但“苛察缴绕司马谈、钩釽析乱刘歆的评说所透出的亦是讥刺的锋芒。近世学人称论名家常以“狡辩一言而蔽之,于此,侯外庐等以“相对主义唯心思想与“绝对主义唯心思想分判惠施与公孙龙可谓最具代表性。相形之下,不为时潮所摇夺,对名家别具

3、一格的“琦辞切近原委抉发其理致的冯友兰、牟宗三那么殊为难得。然而,无论是有着较深的新实在论印痕的冯友兰,还是对道德形而上学情有独钟的牟宗三,都未能更经心于名家“琦辞、“怪说中淹贯的价值取向恰恰是这价值祈求贞定并限制了名辩运思的大致格局及其可能归宿。在既得学术背景下,本文希图一试的乃在于从价值进路上找到一种契机,就此探向名家措思的几微,也藉此对可能多少被前贤委屈了的某些详细论题的命意提供别一种阐释。一、“辩说与名家?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援刘歆语谓“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并由此把名家之指归溯向孔子首唱之“正名。但无论如何,孔子所谓“正名乃一种“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伦理而政治的理论,并不看重

4、诉诸言诠的辩说。“道、“德、“仁,在孔子看来,决非巧言或雄辩可达知,其终须致道、修德、欲仁者以其真切的生命践履“默而识之?论语述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名既然终究脱不开“道、“德、“仁的内涵,“正名便只在于借重往圣前贤的行状作某种价值分际的开示,而非相强于立言设辞的繁冗分辩。受启于“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孔子有谓“予欲无言?论语阳货?。这“无言诚然是有感于“阐道而发,却未尝不可以说它也正相应于“道之以德的“正名。与孔子论“道主张“默而识之约略相通,老子由“道隐无名而诲人以“不言之教。“默与“不言无由生“辩,大异其趣的儒、道之学在其创辟者那里并未引发任何口舌或刀笔之争。孔老之后,

5、墨子别立一教,为抗衡儒术以明兼爱、非乐之旨而首开辩难之端。其辩锋之雄,或可由所谓“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墨子贵义?略见一斑。因着一种必要的回应,儒家自孟子起“十字翻开而力辩诸子。但墨、孟皆非一味逞辩之人。墨子对“以文害用有相当的警觉,孟子亦间或有“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之叹。至战国中后叶,辩风大畅,“名实之辩在一个特定的向度上把问题引向对言喻分际的措意,被后来史家称作“名家者流的“辩士或“辩者遂应运而生。这“名家中最富盛名者当推惠施与公孙龙。荀子虽鄙薄惠施、公孙龙之徒,却也如此论及“辨说的缘起:“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与共故。故明君临之以势,道之

6、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论,禁之以刑,故其民之化道也如神,辨势恶用矣哉!今圣王没,天下乱,奸言起,君子无势以临之,无刑以禁之,故辨说也。?荀子正名?此后,韩非再度论“辨的发生说:“是以儒服带剑者众,而耕战之士寡,坚白无厚之词章彰,而宪令之法息。故曰:上不明,那么辩生焉。?韩非子问辩?依荀子所见,“辨说原出于“圣王没,天下乱情势下的不得已,因此卷入“辨说的战国诸子当然包括名家在内尚被称作“君子;而韩非论辩,那么重在谴责由于“上不明而被放纵的“儒服带剑者和“持坚白无厚之词者,他径直称他们为徒害无益之“蠹。但无论对于韩非还是对于荀子说来,“辨或“辨说的风行诚然总是时势的不幸,只是韩非非辩所循守的多是“

7、言无二贵,法不两适的法家绳墨,荀子那么在倚重“临之以势,“禁之以刑的同时更祈向于“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的儒家宗趣。其实,惠施、公孙龙等“辨士的出现,除开“天下乱、“上不明这一“辨说可能发生的背景外,“名或“言的自觉其独立价值和内在限度的被反湿也是未可轻觑的原因。从孔子“正名重在名份的伦理内涵,到名家由此衍发出对喻说的审慎和对名言的剖判,或有其理致的一维,这一维度使名家据以自成一家“百家中非可替代、非可慢视的一家。惠施、公孙龙皆出语诡谲,却并无机心,他们的任何一个被讥为“琦辞、“怪说的命题都非嬉戏之论。?庄子徐无鬼?载庄子轶事谓:“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假设蝇翼,使匠石

8、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以斧艺绝伦的匠石自况,固可见其恣纵不傥的生命情调,而以惠施比之面对“尽垩而鼻不伤的利斧“立不失容的郢人,亦足可知言辩中有着生命之真切的惠施曾是何等的沉着、沉着。?公孙龙子迹府?记公孙龙与孔穿的对话,谓“孔穿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此术,那么穿请为弟子。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今使龙去之,那么无以教焉。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今使龙去之,此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者,悖。此是记公孙龙之言,亦是记公孙龙之行;在论主严谨的言辩逻

9、辑中,洋溢着的是执著而坦真的生命的气韵。名家虽以“名“言辩为标识而名成于一家,但无论是惠施,还是公孙龙,都从未游于浮文而失却其精神的重心。同是在“圣王没,天下乱的世道中寻找一种可能的出路,儒、道、墨、法、阴阳家无不有人生价值取向上的贞辨,名家亦有其毫不模糊的价值抉择。名家的社会历史良心是涵淹于奇诡的言辩的,“琦辞、“怪说中贯穿着严正得多的救世主张。不通契这一点,缺乏以探名辩之三昧,更何足以论名家之得失。二、惠施:“合同异而“天地一体尚在明清之际,方以智就已觉察历来所谓“名家者流非可一概而论,但只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卷,1931时,名辩的派系才有了切近真趣的划分。冯氏

10、指出:“名家当分二派:一派为合同异;一派为离坚白。前者以惠施为领袖;后者以公孙龙为领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68页此后,这一对名家两派的分判在学界赢得了持续的认同。不过,更多地赞同这一划分的学人往往将“合同异与“离坚白置于互相驳诘的地位,而实际上,“合只是“合同异而非“合坚白,“离也只是“离坚白而非“离同异,“离、“合在这里并不构成真正的对立。相比之下,这一划分的始作俑者显然要清醒得多,他说:“惠施、公孙龙代表名家中的两种趋向,一是强调实的相对性,另一种是强调名的绝对性。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0页尽心于“实的相对性与穷究于“

11、名的绝对性乃理路的错落而非论旨的抵牾,二者虽各执一端,却并不阻碍其相须而行。可憾的是,冯友兰毕竟未能深察隐贯于两种思致中的价值取向的相契,这相契原是名家两派“相与乐之?庄子天下?而非相与仇之的内幕所在。“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可惜其著述散轶殆荆?汉书艺文志?尚著录有?惠子?一篇,而至少在隋唐之后,人们欲一窥当年惠子施辩的风采,就只能借重散见于某些古代典籍的辑录或评说性文字了。在可资钩稽的假设干片断中,?庄子天下?所辑惠施“历物之意的十个论题最可提挈论主取譬而辩、“遍为万物说之要略。其如次: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4“日方中方

12、睨,物方生方死。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6“南方无穷而有穷。7“今日适越而昔来。8“连环可解也。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这十个论题皆在于藉“合同异之辩而喻示“泛爱的价值归趣。其中最堪注意者为1、5、10三论题。第一个论题所示予人的是“合同异之说的适用范围或“合同异观念所可覆盖的畛域,此即“大一与“小一之间。至大无外无边际围其外的“大一与至小无内无微末充其内的“小一是“大、“斜的两极,这两极由定义或界说而得,而非可由经历证实;“大一与“小一惟有“异而没有“同,两者无从讲“合同异,亦即是说,“合同异之说不适用于对“实无

13、所指的纯“名纯概念或绝对的“名绝对概念的领域;除此之外,“实的世界或经历世界“至大与“至斜或“大一与“小一之间的世界中的一切,其“同、“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第五个论题指示的是“合同异的层次:经历事物的“种在其所“属范围内的“同异之辨是“小同异之辨;“万物各各相“异,而相异的万物毕竟在其各各为“物这一点上有其相“同,如此的“同异之辨是整个经历世界的“大同异之辨;“小同异之辨是一定范围的“同异之辨,亦即一定范围的事物间亦“同亦“异的“合同异之辨,“大同异之辨是整个经历世界范围内万事万物既“异又“同之辨,亦即天地万物范围的“合同异之辨。第十个论题申说的是“合同异之辨的价值内

14、涵:既然“大一与“小一之间的天地万物皆既“异又“同,那末,从相对的“同处看,“天地原只是“一体,人处于这一体的天地间便应泛爱同类、“泛爱万物。上述三论题皆为创意、立制的元论题;溯源到这些论题,其他论题的意义确实认方可能不失其分际。第一、五两论题的原发性是默然可识的,“合同异之说只是从这里才有了其统绪可辨的格局。第十论题似乎是前此所有论题推衍而出的一个结论,其实,它作为某种前提性认可,自始即赋予了其他论题以神韵而使那些“琦辞、“怪说最终不至于沦落为机辩的游戏。第二、三、四、六、七、八、九等论题,是对第五命题的取譬式的喻说,其貌似“琦、“怪,而意致却极为恳切。前人对这些出语奇诡的论题虽已有了多方疏

15、解,这里仍愿借鉴种种成说向着论题命意的切近处再作研寻。论题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破解这一论题的要津在于“无厚一语,前人对此考辨颇多,但大都似是而非,缺乏为训。冯友兰引?庄子养生主?所谓“刀刃者无厚解此论题中之“无厚,极具启示性,然而其谓“无厚者,薄之至也。薄之至极,至于无厚,如几何学所谓面。无厚者,不可有体积,然可有面积,故可其大千里也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247页,那么终究不能自圆。惠施所说“无厚是就经历世界之“实如“刀刃之“无厚而言,而非就纯形式的“名纯概念如几何学之“面那样的“无厚而言,冯氏一方面认为惠施的这一论题重在强调“在形象之内的“实的相对性,一方面又把“无厚理解为“几何学所谓面那样的“超乎形象而非可“实指的状态,这是其理路的自相乖离。倘以“无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