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0093959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共享知识分享快乐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心得与反思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个体学习。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中, 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在数学教学中, 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 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竞争意识、 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促进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谈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 ,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一、原来的合作学习

2、1. 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小组讨论, 学生没有独立学习的时间 , 在讨论中花的时间较多 , 收效却甚微 , 整堂课貌似热热闹闹 , 实如一盘散沙。2. 学生间没有真正合作。 在课堂上 , 我们常会发现 , 总是那么几位学生与老师配合 , 其余学生充当看客。究其原因, 并非是他们不想说, 而是我们的一些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某种顾忌,他们不愿与人合作, 更不会与人合作。在学习中体验不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和被别人帮助的感激。3. 教师的角色。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导师, 还是一个协作者 , 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 , 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 我们常会看到在学生讨论问题时, 教师往往只是

3、在学生中走走, 或者问你们讨论完了吗?集体反馈时 , 教师往往只求问题的答案, 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 只满足于预定问题的解决, 不鼓励新问题的提出; 只夸小组的代言人, 忽略集体智慧的结晶二、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1、要深刻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 “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 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 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2、要

4、学会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我们应该根页眉内容共享知识分享快乐据学生的智力水平、 认知基础、 学习能力、 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 “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4 6 人。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 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 还要选好组长, 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的小助手, 选好组成直接关系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我们可以采取

5、个人自荐、 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 并对小组长宣布职责及相关要求。在参与全班交流中, 小组成员轮流发言, 消除优等生的权威, 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平等,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 同一形式使用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后,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所以合作小组应该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3、要处理好教师的角色意识,及时对合作过程实施调控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合作交往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在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同时扮演了

6、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 教师应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作出交往策略的指导与评价,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解决过程。同时, 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及时作出指导和调节,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4、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有要有挑战性、探索性、 开放性和可操作性。把教学内容设计得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而,许多教学内容和问题并不直接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筛选、重新设计。(一)问题情境设计问题一:正三角形、正方形、

7、正五边形的外角和分别是多少度?问题二 : 在有理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是否一定是正数吗?较小数减去较大数是否一定是负数吗?为什么?问题三:正n 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问题一中提出的问题探索性不强,不具备挑战性, 学生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很快就可以解决。在问题三中,由于问题的探索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很难进入合作角色。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而且有些问题是可以改变的,页眉内容共享知识分享快乐把它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索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上面的问题一和问题三可以合成一个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可操作的探索性问题。 问题二中的问题有一定

8、探索性,可操作性,所以学生容易开展研究,学生很快进入合作角色,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并很快得到答案,但当他们回答为什么时,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一定的引导,如提示他们能否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和加法法则来探讨。由此可见,设计问题情境,应具有层次感、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让它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5、善于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在重点、难点处进行合作学习。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平方差公式

9、一节中,经历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满面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 I )( 1+2x)( 1-2x )( 2)( 2a+3)( 2a-3 )( II )( 100+1)( 100-1 )( 4)( x-6 )( x+6)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 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 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街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在迷惑

10、、混沌处进行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 ad+bd) d 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 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 3)、在深化、拓展处进行合作学习。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页眉内容共享知识分享快乐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例如

11、:在平方差公式一节中,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 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 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 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 于是便提醒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过程中,不仅关注流畅性,还关注变通性,更关注独创性。( 4)、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a) 、 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 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 因此 , 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 , 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 , 主动探

12、究新知的形成过程 , 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b) 、 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 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 : 当一个学生发言时 , 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 , 而是自己想自己的事 , 自己干自己的事 , 这样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中, 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 二是开展道德教育。(c) 、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数学来源于实际, 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 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首先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

13、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三、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1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有充分的理由。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课堂尽管采用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但所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性、 启发性和探索性,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有的所提的问题虽有思考性,但学生刚刚转过身,还未进入讨论状态,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有的小组内的分工不明确,一开始讨论,学生就显得手忙脚乱,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 其他学生惟命是从; 要么一哄而起。 。使得小组讨论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把小组合作学习简单化和庸俗化。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采用小组学习策略准备不足,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

14、性。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页眉内容共享知识分享快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它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 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特点、 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资源等的深入和细致的分析,把问题情景、自主学习、协作环境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只有这样小组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2、小组合作学习应让更多的人表现自我、体验成功。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 关注学习有困难、 默默不语的学生,让他们在老师与同伴的帮助鼓励下,积极地在合作学习中表现自我,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3、小组合作学习并不仅仅只是座位方式的变革。不少教师只要一提到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想到的就是座位方式的改变。如果问及为什么要改变座位方式,却说不出很充分的理由。正因为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