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修改1).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0089797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力学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修改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工程力学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修改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工程力学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修改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工程力学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修改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工程力学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修改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程力学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修改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力学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修改1).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程力学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肇庆市技师学院 梁玉媚摘要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和合作者,要积极地通过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多方位的协作和交流氛围,达到建构知识的最终目标。 本文以此理论为指导,结合工程力学的学科特点,构建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关键词 工程力学 教学 学生主体性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将学生看作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正在逐步形成。学生的主体性终于被提到应有的主体位置,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

2、的支持者和合作者,要积极地通过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多方位的协作和交流氛围,达到建构知识的最终目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然而受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以往教学实践中, “师本位”的理念占据主导地位,仍存在着“重教师轻学生”、“重讲授轻学习”、“重统一轻多样”、等现象的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压抑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工程力学是水利、土木、交通、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并在工程设计与施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应以服务专业教学为目标,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便在工作岗位中能用力学的思维来解决实际工程

3、问题。本文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工程力学的学科特点,构建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一、明确主体,调整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实践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传统教学设计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病: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4、按这样的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因此,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设计的重点不是“我在课堂上讲什么”,而是紧紧围绕学生的学这个中心而展开。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生的知识是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于教师的帮助、通过有意义的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其中学生是“主动的”知识建构者。要学生有主动探究的热情,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可能性取决于兴趣,是兴趣激起学习者发奋,是兴趣使他们将来觉得自己有把握。他们得具备强烈的兴趣,这样才不会在半道上停滞不前或者觉得所学的东西没有意义。” 工程力学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且工

5、程应用性强。学生在进入学习时,已经具有一定的相关经验或知识,因而在引入力学概念、理论时,我比较重视力学知识的工程背景和现实意义,使教材具有很强的“亲和力”。选取了大量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力学的概念和结论、力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力学应用的学习情境。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寻根究底的心理倾向,促使学生的好奇心上升为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兴趣盎然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中自主投入新课的学习,以实现最佳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应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广泛联系实际工程,如讲物体受力分析、力矩的计算、平面平行力系等时,

6、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对实际工程分析很有兴趣,一旦发现今后工作中的问题能够自己解决,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 三、自主探索,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教授者是教师,是主体;听讲者是学生,是客体。教师把一节课的知识一一的讲给学生听,讲的越细越是好老师。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讲,把老师所讲的知识储存起来。在这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教师作出行动,学生则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有的主体地位、主体权利被剥夺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

7、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布鲁纳认为每个学科要做的核心事情是:“一开始就给年幼的学习者有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去推测、去争辩。”因此,我们要坚决摒弃“满堂灌”式的教学,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 要强调凡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就不再去讲,自己能领悟的就不再分析;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教师只在关键的地方点拨一下。为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创造

8、性地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最终将实现新知识的再创造。如在探究提高梁强度的时,我没有一开始就向同学详细地介绍提高梁的强度的措施。而是设计了四道简支梁在不同支座形式、不同荷载和不同横截面下计算梁内力的题,让学生分组计算。再通过这四道题逐步引出问题:通过这四道题,可以发现什么?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不少学生就提出新问题:梁的强度与什么有关?教师则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性的点拨。引导学生从实际上升到理论分析:从抗弯强度条件max = Mmax/ WZ s出发, 结合例子展开讨论。 这时大部分学生自然地提出要继续探讨第三个问题:提高梁的强度的措施有哪些? 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实际生活中看到的例子

9、,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此时教学的过程,由静态封闭式变为动态开放式,使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更具活力。 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必要的调控,要不断地让学生自己揭示问题,让学生不断深入思考、质疑、猜测,给学生留有比较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探究的机会,让学生有一个发挥创造性的平台,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观察、猜测、归纳、分析和发现的过程中去自主理解一个问题。在此教学中获益匪浅的一名同学感慨地说:“老师讲得再多、再好都是有限的,而我们自己琢磨出来的知识才是无限的。”四、合作交流,获得充分发展。 教学活动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性的知识授受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成与

10、发展的过程。马克思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每个学习者获得充分发展。五、尊重差异,使力学课堂成为每个学生品尝成功喜悦的场所。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具有自

11、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学生的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背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的不平衡,都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不能用整齐一致的标准要求学生,而应根据不同层次发展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出不同的要求,通过目标分层,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尽可能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创造火花。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使每个学生在力学课堂学习中都获得进步,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一种学习成功的体验和满足。从而是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自己存在的独特价值和人格尊严。六、回归生活,提升课堂教

12、学 工程力学源自生活,生活中有力学。在完成一个内容的学习以后,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寻找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力学问题,学会用力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现实生活、分析现实生活,培养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建立力学模型,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基本能力。总之,教育在本质上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过程,应该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是一种全新教育模式的教育观和方法论,是素质教育的精髓,促进学生主体性素质的充分发展是我们当代教育的理想和追求。我通过力学的课堂教学体会到:只有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交往,合作学习,通过教师的启发、激励、调控才会进一步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才能在工作岗位中能用力学的思维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参考文献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技术J. 1996(12):10212李英梅,刘军.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3王攀峰.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