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第一单元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0075856 上传时间:2022-08-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语文第一单元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二语文第一单元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二语文第一单元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二语文第一单元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二语文第一单元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语文第一单元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第一单元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检测及答案一、选出红色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4分) A.窥见() 匀称()河堤() 堵塞()B.老妪() 河()拱桥() 疏浚()C.翌日(l) 和谐()残损(n) 鸟瞰()D.惟妙惟肖() 并行不悖()姹紫嫣红() 偃旗息鼓()二、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4分) A.簇拥 彩虹 别致 照苏B.造形 栈桥 陡坡 驻足C.婉如 桥墩 惬意 悠久D.徜徉 古朴 迥异 椭圆三、选出解释红色的字完全正确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4分) A.驻足(停留) 胜景(胜利)B.窥见(从缝隙里看) 豁亮(亮)C.鸟瞰(从高处往下看) 惟妙

2、惟肖(相似)D.匝道(周) 巧妙绝伦(绝对)四、根据句意,依次选出最恰当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4分) 1.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 ),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2.每座都是一件艺术品,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字的诗,给首都增添了不尽的( )。A.精致 景色 B.精巧 景观C.巧妙 景致 D.高超 风景五、选出对词语的意思解释有错误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4分) A.俨然:很像真的。B.推崇:十分推重。C.翌日:晴朗的日子。D.孩提:幼儿。六、选出对画线部分所充当的句子成分判断有误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5分) A.作者满怀激情地赞美了立交桥如雨后

3、春笋般的飞速发展。(宾语)B.中秋之夜在宝带桥上赏月。(状语)C.我更钟情于那些飞架在赛纳河上的一座座姿态各异的桥。(宾语)D.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定语)七、选出词语排列的次序没有毛病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4分) A.人流、汽车流、自行车流自成体系,互不干扰,“大道通天,各走一边”,痛快地跑,纵情地行,何等的惬意、顺畅!B.这些名胜古迹令人固然流连忘返,但我更钟情于那些飞架在赛纳河上的一座座姿态各异的桥。C.桥下静静的流水,桥区棵棵绿阴晃动的国槐、白杨,片片流翠的草坪,团团姹紫嫣红的月季,构成一幅巨大的工笔画“玉蜓图”。D.四条

4、匝道把上下两层桥面巧妙地联接在一起,形成了错落相连并行不悖的一幅交通网。八、选出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4分) A.西谚有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巴黎这座世界闻名的繁华之都的出现又何尝是一日之功呢?B.孩提时,母亲常领我去峡谷深处,让我坐在一领蓑衣那么大的一块小小田塍上,自己浸没在齐膝的水田里插起秧来。C.停步吴门桥顶,就像站立于水空。仰望,晴空万里;远视,京杭大运河如飘飘荡荡的碧玉带,机动船牵引着成串的木船在破浪航行。D.久居北京的老城墙附近,孩提时曾跟小伙伴们一次次踏过那颤巍巍的、透过桥板缝就可窥见浊流的护城河桥,到离城墙不远的乱坟冈子或农家柴草堆去捉蛐蛐儿。也曾遇

5、到难得的机会坐上昆明湖的小船,穿过那汉白玉砌成的玉带桥。头一次见到著名的卢沟桥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在宽阔的长长的桥面上欢叫着来回奔跑,一时顾不上去数那桥栏上据说永远数不清的石狮。九、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4分)1.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 2.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因此说明文只能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不能用描写。 3.通讯是记叙文的一种,内容大都是写人记事,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常用的是时间顺序。北京立交桥是一篇

6、通讯,以记事为主,道了北京立交桥的修建和建成后的情景。 4.说明文里含有记叙成分,记叙文里含有说明成分,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中国石拱桥中叙述卢沟桥的历史意义和解放以来我国桥梁发展的情况,就有记叙成分;北京立交桥介绍复兴门立交桥和西直门立交桥的构造特征,就有说明成分。 十、阅读回答:(一)、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

7、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15分)1.这段文字说明的是什么?选择正确答案,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中国石拱桥B.我国的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C.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D.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2.文中引出三点内容的词语依次是_、_、_。3.这三点内容是按照哪一种顺序排列的?选出正确答案,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从概括到具体 B.从整体到部分C.从主要到次要 D.从原因到结果4.文中以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答:5.文中红色词“极其”和“

8、各种”用得准确,简要说明这两个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答: (二)、变色龙是一种极善于根据环境情况迅速改变自己身体颜色,以求得自身隐蔽的小动物。变色龙在热带的丛林中生活,一般是不易被人们发现的。如果你把变色龙由绿色树枝上移到大树干的黄褐色树皮上,你会发现转眼间变色龙的体色就会由绿色变成和树皮一样的黄褐色,与周围环境完全融成一体。变色龙的这种高超的伪装术,经动物学家们的研究才弄清。原来在变色龙的颗粒状表皮上的真皮中,有着许多特殊的色素细胞和黄色细胞。这些细胞在变色龙神经的支配下可以伸长或缩小来改变颜色,使身体色彩与环境协调,从而把自己隐蔽起来。变色龙改变体色的机能,启发科学家们深入地研究它。人们希望

9、有一天也能模仿变色龙,制造出一种可以像变色龙一样随环境改变色彩的涂料。那么,这种东西在国防上必将会成为出奇制胜的法宝。(12分)1.这段文字说明了变色龙什么特征?选择正确答案,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极善于根据环境情况迅速改变自己身体颜色,以求得自身隐蔽。B.在热带的丛林中生活,一般不易被人们发现。C.变色龙的颗粒状表皮上的真皮中,有着许多特殊的色素细胞和黄色细胞。2.将这段文字划分成三个层次,在文中用“”标出。3.概括出三个层次的大意。_4.文中画线的句子是运用哪一种方法说明变色龙的特征的?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比喻说明 B.举例说明C.列举数字 D.引用古籍5.文中画线的

10、句子说明了变色龙的什么特征?答:_6.文中红色词“完全”用得准确,简要回答这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答:_十一、作文:请选择某一建筑,仔细观察,自拟题目,写一篇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40分)要求:1.能突出建筑物的特征,进行具体说明。 2.能运用方位词按照空间顺序有条理的说明建筑物及其各部分。3.恰当地运用比喻、列举数字、举例说明等方法。4.字数500600字。参考答案:一、D 二、D 三、C 四、B五、C 六、C 七、C 八、D九、1. 2. 3. 4.十、(一)1.B 2.首先、其次、再其次。 3.C4.在起重和吊装方面有意想不到的办法。5.“极其”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制作石料的工艺精巧的程度非

11、常高。“各种”说明我国作建筑用的石料种类多。(二)1.A2.融成一体。隐蔽起来。法宝。3.变色龙善于根据环境迅速改变体色,隐蔽自己。变色龙会变色的原因。人们从变色龙改变体色受到的启发。4.B5.极善于根据环境情况迅速改变自己身体颜色,以求得自身隐蔽。6.“完全”说明变色龙身体与周围环境颜色融成一体的程度,准确地说明了它以此求得自身隐蔽的特征。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检测及答案一、选出红色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4分) A.肆虐() 游弋()裨益() 声()B.惩罚() 屏障()俨然()效率()C.干涸() 汲水()犬吠() 处决()D.袭击() 谕告()潜水() 曳屋()二

1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4分) A.葱茏 就序 保佑 勃然大怒B.前题 告诫 垦荒 此起彼伏C.不逊 趋势 告戒 错综复杂D.家眷 充沛 关键 改邪归正三、红色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是:(4分) A.不毛之地 毛骨竦然 毛手毛脚B.临事而迷 居高临下 如临大敌C.执迷不悟 鬼迷心窍 景色迷人D.卑躬屈膝 卑鄙可耻 卑之无甚高论四、画横线的词语在句中有反义词的是:(4分) A.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B.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但是也可以为人类造福。C.在近代工业的错综复杂的工艺过程中,往往就不是像泡茶喝这么简单了。D.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告鲁特,叫他携带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去看。五、根据句意依次填空,最恰当的一组是:(4分) 1.谁能想到,如此( )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边也寸草不生?2.办法丙:洗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 )水开;水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茶杯,泡茶喝。3.但在沙漠中,因空气的蒸发,泥土的( ),河流愈流愈小,终至于干涸不见。4.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 )变成荒漠了。A.辽阔 等待 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