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宅文化”现状调查及分析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0036301 上传时间:2023-09-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宅文化”现状调查及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生“宅文化”现状调查及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生“宅文化”现状调查及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生“宅文化”现状调查及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学生“宅文化”现状调查及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宅文化”现状调查及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宅文化”现状调查及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宅文化”现状调查及分析“钥匙挂腰带,皮夹插后面口袋,黑框的眼镜有几千度”周杰伦的一首阳光宅男 形象描绘了当下的“宅男宅女”们。他们有的沉迷于网络世界,漠视现实生活的细枝末节;有 的因各种原因逃离现实社会,一头扎进自己的天地;有的主动选择“宅”的生活方式或“宅” 的新型职业。那么,什么是咤”,为什么“宅文化”如今在大学中越来越兴起,我们又该如 何面对宅文化呢?这些就是我这篇文化想要讨论的问题。一、“宅文化”的含义理解“宅文化”前,我们先要知道什么是“宅”。“宅”这个名词起源于日本,是“御宅 族”的缩略,最早是由日本著名漫画家中森明夫1983年通过漫画作品提出的,主要描写那些 对动漫等着迷

2、几乎不顾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的人。后来“宅”就逐渐演变成对那些待在家 里,沉迷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与社会脱节的青年的称呼。“宅文化”是随着动漫和计算机游戏的出现而诞生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动漫、 夸张的电动玩具等给当时的孩子以强烈的刺激,逐渐把握了青少年精神需求的主导权。这些 孩子长大后,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让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寻求真正能由自己的意志主导的世 界。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王建新教授表示,所谓“宅文化”是一种在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出现的 亚文化现象。它是在现代政治经济形势下,以消费文化的一定发展水平为前提而出现的新文 化现象。“宅文化”在美国、日本发展比较早,传入中国大陆是在上世纪

3、80年代末期以后的 事了。但在中国大陆发展速度之快,影响的人数之多,是其他东亚地区无法相比的。这个亚 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大学生,因此,这篇文章我主要研究分析大学生的“宅文化”现状。二、大学生“宅文化”现状为了对大学生“宅文化”现状进行分析,我在网上做了一个关于“大学生宅文化现象” 的调查报告,调查结果如下:1性别选项小计比例男10854.55%女9045.45%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98100%2以下哪些行为你认为属于宅的表现聞執或其20.71% a基也5.05%不諏埶集体话观M.7%不飙掘般生人或陌生的环囲54.55%电胭0吐阿聊q打诵加看电耀)用与人耐面沟通时间较氏55.56%3.你是宅男(宅女

4、)吗很屯13.64%-爲环屯197%4你觉得你所在大学大学生宅现象的比例-20-40%, 36.36% .J-0-20%; 6.57%I:(Sl-IQJ%., 1,01%10.61%40-60%; 45.45%-5你的课余时间安排6你闲暇时上网,会选择做什么瑜射戢,41.41%工憾要宀甜醜簿娱乐. 30-3.通过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在大学生眼中宅的表现包括依赖电脑(如上网,聊q,玩 游戏,看电影等)、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与人面对面沟通时间以及较少不喜欢接触陌生人 或陌生的环境;除了 19.7%的人认为自己不宅,其他人都认为自己有点宅或者很宅;接近半 数的大学生认为本校中40%60%的学生

5、有着宅现象;在宿舍玩电脑在课余安排时间中占大 多数;闲暇上网时,大多数人选择看电影等娱乐、网络聊天以及游戏等。三、大学生被养成“宅男宅女”的原因1、客观原因(1)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电脑的普及大学生“宅”的生活往往都离不开电脑和网络,这也是他们腻在室内不愿走出来的最主 要原因。近年来,电脑不断普及,各高校的校园网络也在不断完善,为大学生的“宅”提供 了载体。从图表5 可以看出平时课余时间大部分人都选择在宿舍玩电脑。那么为什么那么多 大学生会被网络所吸引呢?这从图表6 可以分析出来。首先,网络为大学生建立了与外界沟 通的桥梁。他们可以在论坛上与网友交流,通过qq等聊天工具与朋友联系;其次,网络

6、游 戏的巨大吸引力。不同地域、年龄和身份的人因网游聚在一起,游戏过程中的交流、竞争、 刺激,让人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的愉悦和成就感;另外,网络资源丰富了大学生娱乐 生活。他们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音乐、电影等,这些都是消磨时间的最佳伴 侣。(2) 大学闲暇时间过多很多人都知道一旦升入了大学,那么日子会过得非常舒服。为什么呢?因为大学有很多 的闲暇时间自己支配。拿我们自己举例,本学期中,我们每星期共 22 节课,平均每天 4 节 课,这就意味着我们每天有大把的时间供自己挥霍,于是很多人选择将大把的时间宅在宿舍 睡觉、上网。(3) 目前大学课程乏味、大学管理松弛 首先很多大学生反应课

7、程内容乏味,难以和实际相联系。而且大学教师上课照本宣科,难以吸引大学生的兴趣,这给大学生逃课“宅”在宿舍提供了理由;其次,现在大学管理制 度松弛,学生考核全用分数说话,考核内容单一、死板,从而使很多同学即使平时缺课,考 前突击、临时抱佛脚也能顺利通过考试,这使得大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宅”在宿舍, 因此使大学生被养成了宅男宅女2、主观原因(1)缓解压力、逃避现实 当代大学生面临更多的压力,如学业、就业、情感人际等,也会在激烈的竞争下遭受挫 折和打击,面对逆境有的人选择直面而上,而有的人却选择了逃避,“宅”就成了大学生的 一个“避难所”,其实很多人能够清楚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残酷现实,可就是不愿

8、努力克服, 于是放任自流,宅在自己的世外桃源中。(2)性格内向 有些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由于家庭或学校教育等原因只顾埋头苦读而忽视了培养交际 能力,导致性格内向和交往障碍。一方面他们极其渴望与他人交流,寻找知心朋友,一方面 交往能力的欠缺使他们始终不得要领,如果再遭遇挫折会更加自卑,宅在窝里不再出来。这 其中也有一部分人开始寻求网络,在虚拟的时空中塑造自己想要的性格,寄托于虚幻的感情。(3)惰性心理 人人都有惰性,懒惰是人之常情,关键是如何克服。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有一个清晰、明 确、坚定的目标,而很多大学生现在所欠缺的就是目标,所以会感到无事可做,毫无动力。 刚开始是出于偏好舒适,懒散,享乐,可一

9、旦养成习惯,再想要提起干劲来都会觉得力不从 心,渐渐的人也会变得淡漠,消极,丧失斗志。(4)缺乏奋斗的目标 每个大学生在高中时期,都积极努力学习,希望有一个更高的分数,考一个更好的大学。 而进入大学,如果没有对人生做好规划,没有一个清晰、坚定、明确的目标,就会感到无事 可做,毫无动力。而每个人都有惰性,懒惰是人之常情,刚开始是出于偏好舒适,懒散,享 乐,可一旦养成习惯,再想要提起干劲来都会觉得力不从心,渐渐的人也会变得淡漠,消极, 丧失斗志。于是便成为了宅男宅女。(5)从众心理 良好的群体氛围对个体的行为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反之亦然。大学生具有回归群体和 被群体认同的需要,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他

10、们不想被排斥或受到攻击,所以他们需要与其他 成员保持步调一致,这种从众心理是盲目的,缺乏自身对群体行为的判断。所以如果宿舍的 大部分人,或几个关系较好的同学都变成了“宅一族”,其他人都跟着宅也并不奇怪。四、大学生被养成“宅男宅女”带来的影响 大学里的宅男宅女,主要依靠电脑。而长时间的“宅”,极易造成网络成瘾,这对大学 生有着极大的危害。1.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大学生“宅一族”运动时间显著少于“非宅族”,身体素质有待加强。我在对大学生“宅” 现象调查研究中也对学生每周运动时间做了调查,其中47.47的学生每周仅运动2 小时以 下,从中大学生“宅一族”的运动量明显偏低,需要多加锻炼。此外宅一族长时间

11、操作电脑, 动作僵硬,容易造成腰、颈、肩、腕等部位的疾患;睡眠和饮食失调会造成生物钟紊乱、内 分泌失调、身体虚弱等;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下降。2.不利于学业的发展宅男宅女长期逗留在网上,从图表 6 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大学生在网上从事与学习、工作 无关的活动。由此看出宅在宿舍的人多是在从事以消磨时间为主的活动,而且为了宅在宿舍 部分人选择逃课,长时间的沉迷网络必然是大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致使他们耽误学习,甚至荒废学业。3.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宅居限制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减少了文娱社团活动,逐渐疏远了和父母、朋友、老师的 关系,对身旁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焦虑、孤独、抑郁等负向情绪增加,容易造成逃避

12、现实, 感情淡薄,社交退缩,性格孤僻等。4.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发展 大学生吃住学都在一起,受同辈的影响很大。由于部份大学生自控力较弱, 从众心理和 跟潮思想严重, 同辈群体的行为举止会对他们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周围大多数人都沉迷 于网络, 做自由的不受管制的宅男宅女时, 如果身边没有人及时地进行告诫和引导, 他们自 己也很容易深陷其中, 成为迷恋网络的宅男和宅女。因此“宅”的风气一旦形成校园文化, 就不只是个人生活方式的问题,而是影响到一群人、一代人,甚至社会的发展。五、如何看待“宅一族”“宅”现象有利有弊,应该引导大学生“宅一族”去粗取精。“宅”现象并不是人们所担忧的“洪水猛兽”相反它有其自

13、身的优点和发展的潜力。网 络文化背景下的“宅男”“宅女”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引领时尚和深度生活 的理念使得“宅一族”必须具备更高水平的信息收集,分类和处理的能力。被喻为脱离社会 的一群正在无时无刻地通过网络用他们独有的作风创造时尚、引导舆论、挖掘真相、从衣食 住行各个方面影响着社会的一群,俨然有超然于现实社会的态势。但是不得不承认目前大部分的大学生“宅一族”宅得并不健康,身体素质普遍不高,缺 乏锻炼和口头表达等并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甚至有碍于其身心健康发展。为 此,我认为各高校应通过开展各项课外活动、实践活动等帮学生脱“宅”,同时所有大学生 有应树立自己的生活目标,尽量克制自己,有计划有选择地“宅”,要“宅“的健康,“宅” 的有思想并且随时能够出“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