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尧老师-第二讲:《二入四行观》导读.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0026572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尧老师-第二讲:《二入四行观》导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明尧老师-第二讲:《二入四行观》导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明尧老师-第二讲:《二入四行观》导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明尧老师-第二讲:《二入四行观》导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明尧老师-第二讲:《二入四行观》导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尧老师-第二讲:《二入四行观》导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尧老师-第二讲:《二入四行观》导读.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二入四行观导读一、达磨祖师及其著作简介【生平】南天竺国人。婆罗门种姓。国王之三太子。依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而悟道,为西天二十八祖。南朝宋代(420479)来到中国,于梁大通元年(527)至金陵,见梁武帝,因缘不契,后到北魏嵩洛一带传法,曾栖止少林寺,终日面壁,人称“壁观婆罗门”。达磨祖师在中国生活了50多年。被当作异端,遭到正统义学沙门的迫害。数度遭毒,第六度遭毒时,感到世缘已尽,不复自救。只履西归。身边弟子著名者有慧可、道育、僧副,在家弟子有昙林、杨衒之。【著作】现存署达磨名字之著作,有八、九种,公认著作是二八四行观。以楞伽师资记所载为准。另有,敦煌本和朝鲜天顺本二入四行论,在四

2、行观之外,还收录了达磨祖师之弟子的言论,被学界公认为最有价值的版本。二、二入四行观导读 二入四行观为宗门修行之大纲。主张藉教悟宗、定慧等持,为如来禅之特色。其义理幽微,体系严密。惜乎祖师禅(不立文字,当下直指,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兴起之后,少有人讲解,以致无闻。 今法门秋晚,去圣时遥,善知识难遇,末世行人欲入祖师门庭者,舍此四行观者,恐难契入。 弟子昙琳(达磨祖师的弟子,在家居士)序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原无“人”字,据卍续藏经本补),是大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即大乘教法),故舍素从缁(指舍俗出家。素,借指在家人。缁,指代出家人。从,一作“随”),绍隆圣

3、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按】简要介绍了达磨祖师的身世及道德)。悲悔边隅正教陵替(废弛,衰落),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按】介绍达磨祖师来华的原因)。忘心之士(楞伽师资记作“亡心寂默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楞伽师资记作“取相存见之流”),乃生讥谤(【按】介绍达磨祖师在华传法的大致情况)。于时,唯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咨启,善蒙师意(【按】介绍达磨禅师的法嗣)。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

4、不著(【按】揭示二入四行观的意义)。此略序所由云尔。 导读此段序文,其义有五:一、简要介绍了达磨祖师的身世及道德;二、介绍达磨祖师来华的原因;三、介绍达磨祖师在华传法的大致情况;四、介绍达磨禅师的法嗣;五、二入四行观的意义。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导读总示入道之二要途。理入,即理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之道,明体,根本智,证法身,座上功夫。理,是指理体,非义理知见行入,即事修,即事明理、悟后起修之道,起用,后得智,圆满报身,座下功夫。此理行二要,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相资相随,互即互入1、 或理入而后行入,此时之行入即悟后起修。2、 或行入而后理入,此时之行入即悟前

5、之修行。3、 或理行相资而并用。与首楞严经旨相一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理入者,谓藉教悟宗(借助教下之理,契悟宗门之旨。教指禅宗以外的教门。宗指教外别传的禅宗)。深信含生(有情众生)同一真性(常住真心),但为客尘(烦恼之义,相对于“清净自性”而言。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故称为客;又以烦恼能污染吾人之心性,犹如尘埃之染污万物,故称为尘。又烦恼妄想,皆无常生灭之法,与常住真心不同,前者如旅宿之客、光中浮动之尘埃,后者如店主,如不动之阳光)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面壁静观之意,后专指达磨禅法,指一心禅观,身心如墙壁,寂静而不动,一切妄想不能侵

6、入。墙壁形色单一,寂然不动,修行人面壁而坐,心易入定,故云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平等不二),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文字教法),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导读一、明大乘佛教修证之总纲,此属明心见性之道。大乘佛教的修行理路,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这句话就是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大悟,三叹“奇哉”“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颠倒执著,则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当下现前。”二、关于修道的几个关键问题。这段文字中必须读明白的几个概念1、什么是真性?现前一念,真性如何现行?要点:常住真心,第一念无为之本觉。檐头

7、雨滴声。2、什么是客尘?现前一念,客尘表现为哪些状态? 要点:执实的妄想分别,思维取舍,起心动念。3、现前一念,如何舍妄归真? 要点:一念不生全体现。歇即菩提。无心合道。4、如何才算是“深信”? 要点:一切现成,遍一切时处,须臾不曾离,无处回避。5、如何修壁观? 详后。6、如何才算是完成了“理入”? 详后。三、达磨祖师的舍妄归真之法。 通过下面三段文字,可以看出达磨祖师禅法之要义:(一)壁观慧可禅师在参礼达磨祖师之前,博览群书,善谈玄理。见到达磨祖师后,祖师每有酬问,慧可禅师虽能从教理上种种说心说性,但都不能契理。祖师于是教他“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一日,慧可禅师忽然告诉祖

8、师道:“我已息诸缘。”祖师勘验道:“莫成断灭去否?”慧可禅师道:“不成断灭。”祖师道:“此是诸佛所传心体,更勿疑也。”(二)空观慧可为求最上乘法,立雪断臂,以示求法之诚。终于感到达磨祖师为他开示。慧可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师道:“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慧可禅师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师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祖师于是回答说:“我与汝安心竟。”慧可禅师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安,安与不安,全是妄想。(三)平等无分别观期城的太守杨衒之,参

9、达磨祖师,问:“西天五印,师承为祖,其道如何?”祖师道:“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杨衒之又问:“此外如何?”祖师道:“须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厌有无。于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故称为祖。”杨衒之道:“弟子归心三宝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真理。适听师言,罔知攸措。愿师慈悲,开示宗旨。”祖师见他恳切,于是为他说偈曰:“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达磨祖师关于用功方法的这三个开示,是实际上,包含后来流行的话头禅、默照禅之雏形。依般若智,观妄想之空性,知其了不可得。依圆顿的见地,以涵盖

10、全坤的心量,默照万法,一念不生,离心意识用功。四、壁观之道。壁观之道,强调定慧等持,默照禅之所源自。(一)外息诸缘,凝神静气(前行准备);(二)休去歇去,远离取舍(用功原则);(二)专注一境,守一不移(或观音,或观呼吸,或观觉受,或念佛);(四)离心意识,一念不生(上路状态);五、悟道之证量。(一)与理冥符(从自性般若起观,与般若无相不二之理体相应)。(二)无有分别(无自他、内外、色心、能所之别)。(三)寂然无为(无为而照,照而无为,寂然不动)。 清凉国师答皇太子问心要书。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作“称法之行”,

11、今从楞伽师资记,去掉“之”字)。 导读1、总标四行之名。2、四行与万行互即互入的关系。云何报冤(无过而受罪,谓之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迷失了常住真心,追随生灭之妄想,认妄想为真),流浪诸有(泛指生死苦海。众生之果报,有因必有果,故称之为有),多起冤憎(怨恨,仇恨),违害(触恼伤害。违,触忤)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犹言给与、强加),甘心忍受,都无冤诉(觉得冤屈而愤愤不平)。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原为“识达故”,今据楞伽师资记,补“本”字)。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导读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12、需要面对的问题,无非有四种类型:1、如何面对宿业果报?修报冤行以去逃避的心。2、如何面对现前境缘?修随缘行以去执着的心。3、日用中如何与道相应?修无所求行以去有所求的心。4、日用中如何圆满菩提?修称法行以去有所得的心。第一报冤行如何面对宿业果报?(一)报冤行的要点1、明信因果。2、当下承当(心甘情愿,无不平之气,无逃避之想)。3、体冤达本。(二)如何体冤达本1、心生与罪生:(1)心生即罪生: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地藏经:“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2)心生即缘聚:因果报应往往要通过现前一念之缘发生作用。现前一念之烦恼正是宿世恶业成熟之恶缘;现前一念之清净念头正是宿世

13、之善业成熟之善缘。2、自性忏悔:罪性本空:忏其前愆(勇施比丘忏罪。二祖、三祖、四祖悟道之因缘)。依止自性:后不复作(依自性起观,随处作主,不随六尘生灭妄想流转)。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全然被业力所牵引),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好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风所动)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导读第二随缘行如何面对现前境缘?(一)修随缘行的要点1、境缘之好坏因我而起。四祖开示牛头法融禅师的偈子:“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

14、,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2、缘起性空无常,不要在现前境缘上作执着取舍。3、打破我执,远离对境缘的取舍执着。庞居士的杀贼偈。(二)遇境起观,冥顺于道1、视一切境缘皆是诸佛之妙用,平等包容。(1)加持观:破我执。(2)勘验观:勘验我功夫是如何?勘验我心是否在道上?(3)诱惑观:观顺境为诸魔怨对自己的诱惑,对自己修行的破坏,以此时刻保持警惕。大慧宗杲对顺境的提醒。2、视一切境缘皆是自己心行所现,以心摄境。感应观:环境他人是我的业镜。以改变心行来改变环境。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依乎真理,返本还源,不被贪嗔痴等烦恼所迷。将,由,从),安心无为,形随运转(意指乐天知命。形,指身体。运,即命运,指因果因缘法则),万有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