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月考试卷.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0020411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七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月考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成都七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月考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成都七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月考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成都七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月考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成都七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月考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七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月考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七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月考试卷.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都七中实验学校七年级下期月考(一)语文试卷2005-3-27A卷(100分)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A确凿(zo) 人迹罕(hn)至 脊(j)梁B肿胀(zhng) 叮嘱(sh) 骊歌(l)C讪(shn)笑 骇(hi)人 迸(bng)出D可汗(khn)大点兵 但闻燕山胡骑(q)鸣啾啾 朔气传金柝(t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A决壁断崖 坦荡平原 浊流滚滚B九曲连环 浩浩荡荡 一泻万里C气势磅礴 英雄气慨 监狱大门D万里赴戎机 关山渡若非 雄兔脚扑朔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D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

2、言,最明白, ;又说,我们 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 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 讲解过。A最准确 必须 细心 耐心B最精确 必须 耐心 细心C最精确 一定 耐心 细心D最精确 必须 细心 耐心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A自从那次挨了爸爸的痛打后,再也没有迟到过。B三味书屋的先生陶醉在他所读的文章里。C最后一课上,韩麦尔先生沉痛的承认了自己教学不负责任的罪行。D木兰是否替父从军表现了她对国家和亲人的爱。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C )A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B“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C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3、,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清洁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串向云霄里去了。D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6填入下面横线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他是一个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好同学,在去食堂的路上看到地上有纸团,他随手捡起丢进了垃圾筒, ,班会上,他受到了班主任的表扬。A班主任发现了他 B班主任发现了自己 C自己被班主任发现了 D这被班主任发现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

4、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問焉。曰:“泯然众人矣。”7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未尝:从来没有B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异焉:对此感到奇怪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就:完成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宾客:贵宾和客人8下面语句中“之”字指代对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AC )A忽啼求之B借旁近与之C邑

5、人奇之D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9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C )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 B稍稍宾客其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并自为其名 父利其然也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又七年,还自扬州10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世隶耕-世世代代以耕田为业B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他的父亲对此感到很奇怪,就从邻居家借来给他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D或以钱币丐之-或者用钱财来求方仲永作诗11下列说法与选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B )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说明仲永之才受之天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每天四处拜访同县的

6、人,作诗的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即使不学习也无所谓。C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虽“不能称前时之闻”,但仲永的才能确有过人之处,说明前时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仲永的确具有天赋。D泯然众人矣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天资很好的方仲永最终成为很平常的人。说明后天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是十分重要的。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每小题2分,共8分)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 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7、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朝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12从描写方式看,文段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 肖像(外貌、神态) 、 语言 和动作描写。13听到钟声,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会“脸色惨白”?答: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节法语课的结束,从此不能再用祖国的语言上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情非常悲痛。14写粉笔字本不十分吃力,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答:因为韩麦尔先生把自己对祖国的强烈的爱和对敌人强烈的恨都倾注到了这个动作里。15小弗朗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答:小弗朗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里感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国土的痛苦心情。是

8、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让小弗朗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四、填空。(4分)16用课文原句填空。(任选四句填写)(1)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3)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乐府民歌木兰诗)(4)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5)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6)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1题。(每题2分共16分)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闻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

9、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7解释下列句中的字。(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帖: 同“贴” ,粘贴的意思 (2)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帖: 同“伙” ,文告的意思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赏赐百千强 ( 有余 ) (2)出郭相扶将( 外城 )(3)著我旧时裳 ( 穿 ) (4)同行十二年( 多,时间长 )19从选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木兰在战场上立

10、下了赫赫战功?答: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0在选文第二段写家人团聚的场面时,描写木兰一连串的动作有何作用?答: “开”“坐”“脱”“著”“理”“帖”一连串动词表现出木兰归家及对女儿装的喜不自禁。 21选文第二段和最后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写出两种修辞方法并举出例句。修辞方法一: 例句: 修辞方法二: 例句: 六、作文(50分)22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弱点,或胆怯、或自卑、或粗心、或懒惰请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一个方面,把题目“我终于战胜了 ”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通过继续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中心。 2、字数不少于600。B卷(50分)一、填空。(8分)1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名句

11、。(4分)(1)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点明题旨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2)论语十则里孔子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说明既要认真学习也要勤于思考的语句是: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3)辛弃疾在西江月里表现农民展望丰收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4)写出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作者想象日后与友人相见,秉烛夜谈,共叙思念之情的诗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2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4分)(1)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2)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孙子兵法)(3)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

12、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4)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6题。(12分)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折枝:把树枝压弯了。信然:果然是那样。3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4分)A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尝:曾经B看道边多子折枝 子:小孩C诸儿竞走取之 走:跑D唯戎不动 唯:只有4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A )。(2分)A诸儿竞走取之 取之信然B人问之,答曰 诸儿竞走取之C学而时习之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D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温故而知新5翻译文中画“ ”的句子。(4分)(1)尝与诸小儿游译: 曾经和许多小孩儿一起游玩。 (2)诸儿竞走取之译: 众小孩儿争先恐后的跑上前去摘李子。 6请谈谈你读了此文后受到什么启发。(2分) 答: 联系文段1分,谈启发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