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高考后写的成长经历.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000706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女儿高考后写的成长经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女儿高考后写的成长经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女儿高考后写的成长经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女儿高考后写的成长经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女儿高考后写的成长经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女儿高考后写的成长经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女儿高考后写的成长经历.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女儿的座右铭:如果你真心想得到某种东西,整个宇宙都会协力帮助你实现梦想。一、我的学校和学习 (一) 成长期的创痛和迷惘 我对学校的感情有些复杂。一方面,11年的时间逐渐生出一种淡淡的感情,一种泛黄的感情;另一方面,我想摆脱它,希望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要触及它;希望能够重新开始生活。因为这所学校不仅包含着这些年我成长的快乐也包含着创痛。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离开父母(周末回家),在私立寄宿学校里生活,独自面对一些人,一些事,敏感的天性使我从一些事件里看到了生活的艰难,以至我过早地成熟了。 青春期,我像一只刺猬,脾气变得越来越差,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在心里充满怒意。但孩子毕竟是孩子,随着小学的结束(初中

2、被保送进入重点班),班级环境的变化,心理的成长,那一段生活结束了,我也把一些心情掩埋起来,但是它就像活火山一样会伺机爆发。 初中时有些人热衷于流言蜚语,搬弄是非,中伤排挤,仅仅因为你说了真话,因为你蔑视他们那种拉帮结伙,爱慕虚荣的生活。我相信很多人中学时都碰到过这种情况。那时我宁愿孤独。少年时所受的经历往往会给一个人的生命烙上不可磨灭,不可复原的印记。这使我很早就对人性充满怀疑且很难信任、亲近他人,总是太过敏感,对别人不善的言行总是念念不忘,充满戒备。我希望随着岁月的流逝,能慢慢地变得平静,所幸的确如此。(二)成长期的觉醒和求索 这几年来,我的想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以前不同。我渐渐明白,我并不

3、是为了向某些人报复而活着,过多的恨意只会吞噬自己,使自己永不能觉得幸福。只有淡忘阴影,更好的生活,做一个强者,才是最无与伦比的还击。对于一些人和事,我可以不忘记,不原谅,但我可以学会宽容,更可以将它们看作珍贵经历的一部分-因为没有经历过痛苦人便不能成熟,思想便不能深邃。 高二时,在科林威尔逊的The Outsiders里我也读到了这样的话。这本书讲到,这样的人虽然能在隐士般孤独的生活中痛苦地思索,产生奇异的思想火花,但这其实不是他的终极追求,他的终极理想是不再做一个这样的人,是走在真实的明亮阳光下。书中的这些话很大程度上根本地改变了我的生活观念,可以说是一声清醒的钟声。我终于能逐渐认清自己是怎

4、么一回事,到底想怎样生活。一团乱麻的生活从此成为历史。高二和高三两年,我令人惊讶地告别了极度的悲观消极,自闭寡言,虽然说不能都归功于这本书,但的确和它有很大关系。 在寄宿学校难熬的日子里,从初中开始,所幸我大量阅读书籍,尤其是西方文艺,从中了解到这种心灵的痛苦是对人的一种历炼,是一种珍贵的孤独,能够使人成为洞察世事的人,能将一个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我了解到这种痛苦有它有益的一面,才没有被它所驱使而做出无法挽回的事,从而得以在经历艰难的时候保有自己的心性,得以学着平静,能变得越来越坚忍。特别是高二读了The Outsiders以后,我更知道,要好好生活下去,可以在思想上孤独,但不能在生活里做一个孤

5、独的隐士,这并不是一件光荣高贵的事,而是愚昧地和自己为敌。在寄宿学校里,我和其他孩子几乎从来都不是在顺境里生活,我觉得生活实在不易,但我已算幸运,因为尽管曲曲折折,险象丛生,我终于使它回到了正轨。 上初三后,在被个别人排挤和攻击以后,我偶然翻开了百年孤独,那种非常寂静的隔绝和孤独让我对生活的现状有了另一种考虑方式。我发现了另一种文学,我叫它“少数派文学”,它打开了一扇新门,灵魂思想的宝库从此向我敞开了。我停止了不安于现状的浮躁和焦虑心情,我开始习惯并静享孤独,这是我以前从未做过的。突然间,我的少年时期结束了,而我并不惋惜。我甚至能听见自己飞速成长的声音,我看见了另一种生活。 但这只是转变的开始

6、。人的成熟远非一朝一夕能够造就,它不知需要多少时间的沉淀和过滤。当人自以为成熟时,往往才过几个月,就发现自己更进一步,已将几个月前自认为成熟的想法远远甩在身后。如此反复不知多少次,永无止境。我觉得如果没有这样的成长速度,人只是在蹉跎岁月而已。 刚上高中时,对高中学习生活毫无认识,甚至没有想过高中以后该去向何方。因为一向没有严肃认真地对待过升学问题(小学、初中、高中都在同一所学校),所以高考对我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我甚至觉得我最后不一定会参加高考。我觉得我不一定非要走和别人一样的路,挤同一座独木桥。 确实,在高考甚至从初中开始就得到充分重视的今天,我觉得我很难将那时候的想法表达清楚。我没有考过别

7、的初中,升高中前虽然参加了中考,但是并不怎么重视,因为我反正不考重点高中,还留在本校,那么中考成绩就真的不重要(记得中考我总分只得了590多分)。那时候,我觉得学习成绩仅仅和每月排名有关,和颜面有关,我几乎没有一点“成绩决定去向,改变生活”的概念。 高一上学期,有一次我对一个老同学说,不知为什么,我觉得从高中到大学这一步我不管以什么方式去走,一定不会差,一定是个好结局。这是我当时的预感,尽管当时我没有为高考做任何事,我的成绩一塌糊涂。我好像在等待一些事情的降临,就像等待花开一样,时机未到就漠不关心。 我当时构想了几条路:想考美术学院,想考电影学院,但就是不想靠高考上普通高校。我当时觉得,艺术方

8、面是我的强项,文化课学习的一些方面是我的弱项,我为什么不可以扬长避短,更充分发挥优势?我难以想像拿文化课学习成绩去和成千上万的人在高考中竞争,长久以来,在潜意识里,我一直觉得这不是我该做和能做的事。我一直觉得我就是应该不主要靠文化课学习去考大学。现在想来,这是一种逃避,一种自圆其说。当时的我根本不知道美术学院和电影学院里面到底是什么情况。 很快我发现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再系统地学美术专业课太晚了,虽然我有基础,但没有过很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而且我家在海口,去北京、广州找好的老师不那么方便,不太可能考得上好的美术学院。虽然学习成绩不够好,但我从来没有看低过自己,我不能想像把自己送进二三流的不知名小学院

9、,我觉得那不是我应得的。 清醒认识到考美院不可能的那一天,我非常痛苦。美术是我从小的爱好,曾有许多美术老师看好我的潜力,鼓励我往这方面发展。那时的我还不明白自己的力量有多大的作用,不知道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总觉得自己的愿望被一个个客观原因所限制,命运从来都待我不公。我觉得我根本无法反抗客观限制因素,也没勇气去反抗,没想过去反抗,只能受其摆布。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我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做美术那一行,但没能走这条路,只能怪我自己没有早些为自己规划未来,没有早早为它准备,而且,也没有勇气和信心去为它冒险,去奋力一搏。 (三) 成长期的曲折和痛苦 高二刚开始不久,已经准备考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文化管理专业的时

10、候,母亲从北京回来,详细跟我说了她在北影了解的情况。听了以后,我很快决定不报考北影。与放弃报考美院时不同,我没有觉得难过,因为很显然那不是我应该去的地方。过低的文化课录取分数,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思想,狭窄的校园环境,单一的学生类型-这些终止了我以前对电影学院的不切实际的梦想,类似于文艺青年对电影生活的乌托邦式幻想。 人往往要走好多次弯路,才能最终找到该走的道路。我不停地向往,放弃;再向往,再放弃;这种寻找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变得理智和冷静的过程。你将从中看出以往选择的不成熟和不合理,渐渐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学会取舍,学会抉择。永远不要认定最初的选择就是对的,不要认为你被迫放弃的道路就是最完

11、美的。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人往往会发现更好的道路,那更好的道路又往往随着你的进步和你对自身的更深了解和发掘出现在你的面前;有时候那甚至是你以前想也不敢想的路。 生活太奇妙了,只要你热情执著,总有大大小小的奇迹发生。放弃北影后我很快清醒地认识到,我从小虽然兴趣广泛,但我终究酷爱读书,爱广泛涉猎书籍,爱追求更宽广自由的世界,而不是早早钻在一个领域里,在一个狭窄的专业型院校里。我终于明白我想考美术学院和电影学院,是因为我想最大限度靠近文艺,靠近创意生产,但我忘了这不是欧洲,这些学院并没有我想要的东西。我想要宽广的能施展能力的平台;我想和全国最优秀的学生并肩;我想见识各个领域;我要一个兼容并包的校园;我

12、更应该而且更可能去如饥似渴地去博学-这最终让我决定选择普通综合性大学,也最终令我后来选择了校训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复旦大学,当然这是后来的事。 高一一年,我过得很艰难。放弃考美院后,又开始想高中毕业直接留学英国,于是开始自学雅思考试教材。这一年我除了英语和数学,几乎什么也没有学。我的理科思维一向薄弱,在痛苦地学了一段时间后,我对物理化学几乎采取干脆放弃的态度:上课不听讲,下课借别人的作业来抄,考试连蒙带猜,毫无危机感,心想反正高二就要学文科了。唯一担心的是分数过低,老师当众曝光,实在太过难看。 但为高二着想,我没有彻底放弃数学,却也并不用心,常常不想做作业。记得那次数学老师发现我抄某

13、个同学的作业,他只叫了那个同学去问话,没有追究我;也许他不想让我难堪,也许他觉得我已无希望,管也无用了。高一时,我的化学和物理成绩非常糟糕,只有英语和语文总是考得很好。我次次期末考试都是班里倒数一、二名,本该被降出重点班,但班主任孔老师帮助了我。她和年级主任商量说,反正她一上高二就会选文科的,高二以前就给她一个好点的学习环境吧,你看她的英语和语文那么出色,她不能算一般的差生。尽管主任同意了,但他一提到我不是摇头就是给出一句极差的评价。 那时候我还比较喜欢高一那个班级,同学们学习很认真,对学习看得很重,我坐在他们中间始终受着影响,从没有过完全放弃学习的想法。但是在不会降班这件事确定以前,我次次月

14、考后都经受着对可能降班的焦虑,日日担惊受怕,头脑一片混沌,不知在过怎样一种日子。 那时我非常自闭,对我来说如果降到一个全是生人的差班简直是最恐怖的事情。为此,每次理化下课后,我不得不变换着方法应付必交的作业,为了不被老师发觉,弄得筋疲力尽。因为我不想在办公室被当面训斥。虽然从没有老师追究过我,但是这种胆战心惊,弄虚作假的空洞生活,只要过上一个月人就会明白什么叫精神上的折磨。被迫学我根本学不好的物理化学,不得已而频频做违心的事,这些使我一刻不得安宁,只能祈祷高二快点到来,要么读文科,要么留学英国。那一年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煎熬。 高一时,我毕竟是第一次做一个差生,我无法对这些麻木,无法心安理得

15、。我小学一直算是比较好的学生,小学升初中时还考了全年级200多人的第二名,仅比第一名低了0.5分,被保送进了重点班;初中在重点班也还算个中上等学生。高一这种雪崩一样的混乱让我完全茫然了。我没有切合实际的目标,把本由物理化学占据的时间几乎全部给了课外书、网络和电影。只有生活一点也不快乐,充满不安,走不出困境的人才会那样重视和依赖网络中的生活,但我当时从不承认它虚幻,因为它比我的实际生活快乐得多,我只有在那里能得到肯定、找到自信。(高二进入文科班后,随着学习状态越来越好,现实生活中有了真实的事业去为之奋斗,我很快就不再依赖网络,上网时间越来越少。上大学后有了丰富的日常生活,天天上网但多数时间都是为了学习和工作,娱乐已经很次要了,连上网聊天都几乎不再做了。太忙没空就好几天都不上网,我不再被它支配。可见要戒网,单纯禁止是适得其反的,只有人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值得做的事,找到了乐趣,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对网络的依赖。) 那段时间,因为我的一系列表现,我和父亲的关系急剧恶化,甚至闹到了很激烈的地步。他本来就性格有些粗暴,加上对我极度失望,就更加难以控制。而且我当时并不理解他的失望,我认为他对我已没感情,处处看我不顺眼,绝望之余我每次都猛烈反击,当然越搞越糟。他看我一有时间就上网,看电影,看足球、网球比赛,听音乐,发短信聊天,逛街,就是不学习、于是就采取强制性手段,严厉限制我上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