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最后出路.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0005010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最后出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九章最后出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九章最后出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九章最后出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九章最后出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最后出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最后出路.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最后出路:路加福音十八:9-1418:9 耶稣向那些仗著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设一个比喻, 18:10 说:“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 18:11 法利赛人站著,自言自语地祷告说: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 18:12 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 18:13 那税吏远远地站著,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 18:14 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一 引言:法利赛人和税吏在圣殿祷告的比喻,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这是主耶稣基

2、督所说的众多比喻中,最简单的,但也是最难明白的一个。A 简单:它是简单的,因为凡是它所讲述的,看来都是不解自明的:比喻的主题(9节):耶稣向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而藐视别人的人,设一个比喻。比喻的内容(10-13节):两个人的祷告。法利赛人的祷告:为自己所有的感谢,没有祈求(10-11节)税吏的祷告:对自己完全绝望,求神怜悯(12-13节)比喻的结论:(14节):税吏被称为义,法利赛人却没有,因为“凡自高的必降卑,自卑的要被升高”,意思是不言而喻了。B 难明:为什么我们又说它是最难明白的?因为1 我们的设想:我们所谓的简单,不解自明,其实是我们自己的设想而已。税吏是个什么样的人?法利赛人又是怎样?

3、我们已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假设,或者不如干脆说自以为是的幻想吧!于是我们就自己解释说:因为税吏谦卑,所以被称为义,而法利赛人自大,所以不被称义。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了解。2 当代人的了解:但事实上,当时巴勒斯坦地的犹太人听了这个比喻,却完全不能明白耶稣是怎么搞的。为什么耶稣会用这个法利赛人来比喻被弃的人?一个俨然的宗教领袖,一个明显是生活严谨的人,到底他做了什么,以至耶稣会称他为一个被弃绝的人?税吏又做了什么,以至耶稣会说他是被称义的?难道税吏不正是当代应该遭到唾弃的“人渣”吗?第一世纪巴勒斯坦地的人,可不会像我们想当然地幻想法利赛人为“黑色”,代表着反面人物,而税吏则是“白色”,代表正面人物。我们

4、常常会问:怎样才能真正读懂圣经呢?就是要从我们自以为明白的地方,找到不明白之处,然后再深一步探明个中原因,那才是真正读懂了。这里就是一个让我们可以学习这样读圣经的典型例子。我们以为懂,只是因为我们错误的前设,结果我们的解释顶多是在解释我们的幻想而已,却不是在释经。第一代的听众不明白耶稣这个比喻的意义,正是这个比喻的要点。现在我们试以经文本身的问题,当代人怎样了解和反应,以及现代意义三方面来说明这个比喻。二 经文解释:A 比喻的主旨(9节)耶稣是为了“向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设一个比喻”这一节是点题的经文,清楚道出比喻的目的。请注意,这里所写的与下文描述的配合得丝丝入扣。怎样配合下文呢

5、?下文说“我不象别人”那么坏,“我一个礼拜”做了什么好事的法利赛人,正是“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亦是这比喻的对象。事实上,第九节的点题,已经囊括了下文所要讲的内容。B 比喻的本身(10-13节)这里有许多地方是需要解释的。首先是第十节,讲两个人上圣殿去祷告。这已经告诉我们,这两个人是巴勒斯坦地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巴勒斯坦地的背景来了解这个比喻,而不是按着我们想当然的假设去了解。既然这两个人能上圣殿,他们一定是住在圣殿附近的。但为什么是“上”圣殿,这个“上”与我们通常讲的“上街”之“上”是不同的。圣殿建在一个高地上,东南面和西面全是山谷,所以去圣殿必然是往高处行,向上而行,诗篇

6、中的“上行之诗”,就是在进入圣殿前所唱的诗歌。“祷告”的意思又是什么呢?犹太人一天有三次祷告的时间,分别在早上九点,十二点和下午三点。使徒行传三章一节说到“申初祷告的时候”,是指一天中去圣殿祷告的人数最多的时候,即下午三点钟。这个比喻故事所发生的时间,很可能就是三点钟的祷告时间。“法利赛人”并非我们今日所想象的那样,是良心一团漆黑的坏人,或是虚伪肤浅之徒。当年的法利赛人是宗教领袖,是完全彻底地为自己的宗教献身的一群,绝不像今日我们所看见的一些宗教领袖,只顾在人前做戏的那样;法利赛人无论在人前,还是在个人私生活方面,都是非常严谨的。正因为如此,也因为他们的律法学识,他们受到当时犹太人社会的普遍尊

7、敬。“税吏”是收税的人,与作税吏和衷共济的撒该不同。收税当然不是纯公职,是需要投标谋取的。他们的职位低于和税吏长,自己照样需要给钱钻营才能得到这个职位。他们也像税吏长那样,用尽方法搜刮民脂民膏,为谋私利无所不为。收税是他们的生意,既然摆上了那么多本钱,就要尽其所能捞回更多利息。这批收税的人所作所为皆是勒索等不义的勾当,道德生活腐败,常犯奸淫,所以通常都没有公民权,不能进入圣殿。在社会上他们属于最低层,为人所鄙弃,圣经中更把他们与妓女,罪人相提并论。这就是当时的人所了解的税吏。有了这些基本背景,我们就可以来看看经文了。先看第十一节上半节:“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这句话有其自然的地方,也

8、有其不自然的地方。自然的地方是,当时人常用的祷告方式是站着的,不像我们今天的祷告方式,或坐或跪。他们祷告时间直身子,眼睛睁着,双手向个伸。这是当时法利赛人以及其他敬虔祷告的人常用的方式。但是不自然的是“自言自语”。祷告是向着神,希腊原文是:praying to God,这里却自言自语,变成了praying with himself ,或者是to himself,希腊文是:prosheauton直译为“自己向自己”,意思是“自己对自己说话”。圣经中特别强调这一点,是我们需要留意的。另外,这个法利赛人的祷告又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祷告呢?11节下半节:“我感谢你”,他为着两件事来感谢神。第一,“我不像别

9、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11节下)为着他不去做那些不仁不义的事,他感谢上帝。第二,“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12节)这是法利赛人要感谢神的第二件事。在犹太人的背景中,禁食和“十一捐”究竟是为着什么的?按犹太人的圣殿法律,即宗教法,只有赎罪日的禁食是明文规定,必须遵守的。但敬虔的以色列人为要得到神的更大恩典,就选择每周在星期一和星期四多加两次禁食。他们禁食,是连水也不喝的。你可以想象,在巴勒斯坦地那种半沙漠地带,不喝水是比不吃东西叫人更感痛苦的。他们不断流汗,不喝水确确实实是禁食的难关。许多人在禁食期间在自己脸上涂上一层白粉,穿上最为褴褛衣服,故意让别

10、人知道他们是在禁食。但这里的经文并未提到这个法利赛人这么做,只讲到他很正常的在圣殿里祷告。所以我们不可以凭着我们的联想,把这种矫揉造作的行为也算在这个法利赛人的账上。“十一捐”是怎么回事呢?按犹太人的法规,只有地里的出产,包括五谷,新酒和油这三样,是需要交纳十一捐的。但有些敬虔的法利赛人就连茴香,芹菜,和各类的蔬菜,甚至一点点仅供佐食的和时草薄荷,也都捐上十分之一(参太二三:23;路十一:42节)我们要注意,这可不是他们受到责备的原因!相反,这事实上是一种真正敬虔的生活,意思是他们不愿意使用任何未经奉献,未经圣化之物养化。这是他们奉献的本意。我们不要误会,以为耶稣责备他们,是因为他们奉献过多和

11、过细。然后,第十三节讲到“那税吏远远的站着”,我们知道税吏是不被允许进入圣殿的,这是这节经文一个最自然的解释。但是接着的一句:“连举目望天也不敢”,道出了这税吏自视不配,不如人,污秽不堪的心境,就像中国人所谓“叨陪末席”的本意。当然,现在我们不能用这句中文来形容,因为就连这话的本意也变了,成了一句故作谦抑向人炫耀的客套话了。比如:总统请某某要人赴宴,区区在下叨陪末席。“就是藉表面的自谦来自高了。但这税吏完全不是这样。这里说,那税吏不敢进入圣殿的内殿祷告,只敢站在很远的地方,可能是在大柱子后面躲着。他怎么祷告法?13节“连举目望天也不敢”的描写相当传神,简简单单还不足十个字,却把税吏的自谦自卑完

12、全描写出来:就是说他低垂着头,与法利赛人的祷告恰恰大异其趣。这里形容他“捶胸”,可能更加真实的是捶心。心为所有感情意志集中之处,挂心,是一种完全绝望的姿态,深感自己的存在毫无价值。他发出这样的祷告:“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中文的翻译可能稍稍弱化,柔和了原意,直译应该是:“开恩可怜我这个罪大恶极的人!”税吏自认为不只是泛泛的罪人,而是如保罗所说的,是罪人中的罪魁。这不是说,在十个罪人中比较一下,他犯罪比其他人更大,而是说在神的面前,看不到其他任何事物,只看到自己的罪,只看见自己完全的不配,是这样的一个罪人!“主啊,我是唯有你才能开恩可怜的这样一个罪人!”这句话的意思源出诗篇五十一篇第一至二

13、节,是诗篇中最负盛名的悔罪诗。这里税吏的祷告,就是诗篇这两节经文的意译加上撮述,而所根据的是同一篇诗篇中大卫向神祈祷的话:“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神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诗五十一:17)。这个罪人只有一句祷告,这句话却有极其绵远的传统:一个罪人走到绝路,将所有出路的盼望投诸一句呼叫,向唯一的主的呼叫,这是以色列人的悠久传统。C 结语:比喻的最后一部分,就是这比喻的结论:“这个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14节)这句话的翻译相当忠于希腊原文,而希腊文的记载又相当忠于当时耶稣口语所用的亚兰文;基本上,这句结论是将亚兰文直译而成的,故能够有些生硬,叫人难以理解。其实原来的亚兰文句并没有

14、比较的意思,原意应该是“这人回家去被称为义了,那人却不被称义。”没有人是在与别人比较之下才能被称义,而是每一个人单独在神面前的反应,工作,心态,或者说,悔罪,决定他是否能够被称为义。三 当代人的反应:当时代的人怎样回应耶稣这个比喻呢?他们能不能明白?A 耶稣的点题:当时代的人不错和我们一样,都能听到耶稣的点题:这比喻是为着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人而设的;但却正正是这个点题叫人不能明白。为什么要用法利赛人代表被弃的人?法利赛人错在哪里,以致非被弃不可?为什么税吏反倒被称为义?若是如此,人的是非标准究竟还有什么用?人的是非感,道德标准处处表明,法利赛人是义人,税吏是应该被弃的。是不是凡

15、与神有关的都必须与人所认为正确,有价值的完全相反?他们真正不能明白的是这一点。所以我们一定要来看看,怎样才是一个真正的法利赛人,一个真正的税吏。事实上,叫当时人不能明白的,也都是我们自己以为明白,实际上却不明白的事。到底这是什么问题?B 真正的法利赛人和税吏:1 法利赛人:最叫当时的人和我们不解的是:法利赛人绝非如我们想象的,是披着宗教外衣来觅食的肤浅虚伪之徒。事实上,他感谢神的两件事都是真实的,而且这两件事在当时人的价值标准看来,都是值得钦佩,值得称颂的。第一件是关于做人和对待别人方面的。他不勒索,表示他对人公平,不取不义之财。他不会不义,也即凡他所做的都是遵照律法的要求,这是他唯一所知道的

16、标准。他不奸淫,不是因为他的公众地位,所以才不敢与异性乱搞关系。这种待人的态度,就是在现代来看,也是一个正直,诚实,可钦佩的人。为什么这样一个人反而被弃?这正是当时代的人无法理解的。第二件是对神方面。他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他所有的都捐上十分之一。我们不可以轻看这两句话。这是他为着他的放弃的两件事:口腹之欲,以及发财的希望。如果一个人肯为他的宗教放弃口腹之欲和发财希望,起码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也可以看出,他对他的宗教是非常严肃认真的。我们基督徒常常小看法利赛人,但试问我们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两点?口腹是我们真正的神嘛!特别是在香港这地方,到处有美食之肆,食客如云,其中恐怕亦有不少基督徒“光顾”。为着他的宗教,这法利赛人竟然肯每个星期禁食两次,你可以轻看吗?为着他所认的,他捐上十分之一,比较起来,他的经济收入低于那个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