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探索活动中教师的价值凸现的论文.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999779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探索活动中教师的价值凸现的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幼儿探索活动中教师的价值凸现的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幼儿探索活动中教师的价值凸现的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幼儿探索活动中教师的价值凸现的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幼儿探索活动中教师的价值凸现的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探索活动中教师的价值凸现的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探索活动中教师的价值凸现的论文.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探究活动中老师的价值凸现的论文幼儿探究活动中老师的价值凸现的论文【论文【摘要】:p 】老师的价值应表达在能否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气氛,提供丰富的资,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潜能;老师的价值应表达在能否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真正把幼儿看成是有鲜明个性、有独立人格的人,师幼之间互相尊重、共同开展;老师的价值应表达在能否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去发现幼儿的“闪光点”,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在探究中不断的进步。【论文【关键词】:p 】探究活动 老师的价值 尊重 平等孩子生来就有一种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好奇心驱使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每一件事。孩子是年轻的科学家,他们往往喜欢自己动手做事,

2、并在动手的过程中寻找答案。他们的玩耍不是随意的,而是获得信息、开展智力的过程。假如没有充分利用孩子喜欢探究的特点,对其限制过多,那么他们就无法得到足够的刺激,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时机。所谓“探究活动”,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为目的,适时、适宜、适度地致力于充分开展幼儿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能主动获取知识、开展才能的教育理论活动。在这种活动中,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再是单向的传输和单调的重复,而是尊重幼儿身心开展的规律和学_点,利用多种教育因素引导幼儿认识世界,激发幼儿探究世界的兴趣和愿望,使幼儿在老师的引导、支持与合作中,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在活动中进展尝试、在尝试中不断发现,在

3、发现中不断求新、求异。老师虽然退居到了后台,而老师的价值却更深层地扩大和上升。1老师的价值应表达在能否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气氛,提供丰富的资,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潜能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施行过程,是老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老师在引导幼儿探究事物的过程中,应充分以幼儿的兴趣、爱好、情感体验等因素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对面前事物能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幼儿从开场对新事物的生疏迟疑,到后来能主动、大胆地进展接触、研究,这是幼儿“自主学习”意识的进步过程,在这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与同伴、与老师共同合作的愉快。例如:在“奇妙的磁铁”的实验活动中,假如老师只满足于让幼儿明白“磁铁有磁

4、性”,显然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幼儿也感受不到深化探究的乐趣。老师就要善用方法,积极引导幼儿利用所提供的各种材料,大胆地与磁铁进展操作。结果,幼儿通过探究可以发现,纸、布、塑料积木、木制玩具都不能让磁铁吸住,而只有铁锅、铁棒、铁链才能与磁铁相吸。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老师的价值不仅表达在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实验材料和宽松的探究气氛,激发幼儿尝试的欲望,而且还表达在通过“以疑引思”来进步幼儿对磁铁吸物的兴趣,引导幼儿在边操作边考虑、边考虑边寻找、边寻找边发现、边发现边研究的过程中积累经历,增长见识,从而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2老师的价值应表达在能否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真正把幼儿看成是有鲜明个性、有独立人

5、格的人,师幼之间互相尊重、共同开展探究活动给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的权威不再是“强迫”幼儿“被动学习”,而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比方在观察溶解现象“怎么不见了”这一科学活动中,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水和糖、水和奶粉、水和洗衣粉、水和油等物质进展反复试验,发现了不少机密。当幼儿发现水与洗衣粉溶解后还能产生许多泡泡,把水和油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不能使水和油溶在一起。在活动中幼儿对探究过程始终充满兴趣。在这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转换过程中,幼儿明显感觉到自己对探究事物是那么的喜欢,感觉到老师在活动中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是那么的饶有兴趣,幼儿在“玩一玩”、“摸一摸”、“闻一闻”、

6、“试一试”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探究奥秘。更让幼儿受到鼓舞的是,当他们把在探究中发现的问题与老师一起交流的时候,老师会热情地鼓励他们进展考虑,“你是怎么想的”、“再换一种方法试一试”、“下一步你打算怎样”这些亲切的话语,使幼儿觉得自己与老师像朋友一样平等,体验着自己被老师尊重和信任的愉快;当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不知所措的时候,老师会及时地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来,鼓励他们动脑筋、想方法。幼儿体验着与老师共同探究、共同发现、合作成功的乐趣与满足。当他们在过程中有了新发现的时候,老师及时的一句“你的想法真特别”、“你都快成小创造家了”、“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的赞赏中,增添了许多对探究活动的自

7、信和执着。由于老师能真正把幼儿看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所以,幼儿在探究活动中,身心、潜能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展。3老师的价值应表达在能否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去发现幼儿的“闪光点”,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在探究中不断的进步日常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宝库,是进展探究活动的泉。牛顿因为对“抛出去的物体为什么能掉到地上”产生好奇而提出了“万有引力”的理论;爱迪生那么在黑夜里看到医生利用“镜子反光”为妈妈做手术的过程而创造了电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虽然不能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牛顿、爱迪生,但是,只要我们能细心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引导幼儿养成擅长发现、考虑、寻找、

8、探究、研究的好习惯,我们就会为幼儿日后的创造与创造提供最大的可能。比方,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喜欢玩泥、玩水,喜欢捉虫子。虽然孩子们玩得满手都是泥巴,但是他们的收获也是不小的。有的幼儿玩水发现了“水怎么也抓不住”,有的幼儿抓虫子认识了“西瓜虫”。幼儿的求知欲是旺盛的。老师如何引导幼儿进展探究活动,正是检验一名老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纲要要求的绝好方式。比方老师组织幼儿探究纸的承重问题时,老师引导幼儿探究“同样的一张纸,怎样让它承受最多的积木呢”。幼儿被面前的操作材料深深地吸引了。他们积极地投入到研究操作活动中去。有的幼儿建造了一座直行的“纸桥”,上边只放了两块积木,“纸桥”就塌了;

9、有的幼儿觉得在“纸桥”的两端先压上几块积木,再往“纸桥”上放一些积木,果然这次放得多一些。有的幼儿认为还可以再建造一座不同的“纸桥”,把纸折叠起来,“纸桥”变成双层的了。这一次“纸桥”的承受力又比前两次大多了。可是爱探究的幼儿仍然不满足这几次实验的结果,他们又尝试着把纸折成“瓦楞”型,“纸桥”的宽度改变了,当幼儿把一块一块的积木不断地放在“纸桥”上,“瓦楞”型的“纸桥”一下子能承受很多积木而不倒塌,幼儿快乐地叫了起来:“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幼儿完全解放了自己的手脑,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幼儿好奇心与探究欲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其实,在探究活动中,只要老师能善待每一名幼儿,极大地尊重幼儿的人格,像保护幼儿的生命一样去保护他们的好奇心,那么,孩子们的眼睛就会看得很远,尽情放飞自己探究的翅膀,遨游在无限的多彩空间,去探究更广阔的未知和奥秘。总之,老师在探究活动中应及时进展角色彩整,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引导与推动,充分使老师的智慧与幼儿的兴趣交织在一起,到达老师与幼儿展开有效对话、互动分享、合作交往的理想效果。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