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医疗法-第一章八卦象数与疾病(三).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991762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医疗法-第一章八卦象数与疾病(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易医疗法-第一章八卦象数与疾病(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易医疗法-第一章八卦象数与疾病(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易医疗法-第一章八卦象数与疾病(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易医疗法-第一章八卦象数与疾病(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易医疗法-第一章八卦象数与疾病(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医疗法-第一章八卦象数与疾病(三).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易医疗法第一章八卦象数与疾病预测(三) 第三节痛的辩证 本文的辩证对没有中医基础知识的人们是一个启发,对如保使用八卦象数诊治疾病的人们是一个简要的临床症状概述。辩证,是分析疾病的证候。证不等于症,而是综合分析各种症状。辩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辩明其内在联系和各种疾病变化的相互关系,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 本文所谈及的辩证,是对含有无穷变化,千差万别的模糊集合-痛,按中医藏象理论,进行客观的质与量的分析,对人体表面异常现象作出概括性辩识,以及动态选择和决策,然后施以易医治疗的最佳配方或其它疗法的最佳选择,以达到药物效应的目的。 痛,是

2、病患者临床上最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可发性于机体的各个部位,有因实而致痛的,如感受外邪或气滞血瘀,或痰浊凝滞、或虫积、食积等。阻闭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者则痛;也有因气血不足,或阴精亏损,脏腑经脉失养,因虚致痛的。喜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 一、 疼痛的部位 1、 头痛 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之海,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与头部都有联系,尤其是三阳经,直接循行于头部。 某些外感邪气,如风、寒、暑、火以及痰浊,瘀血阻滞或上扰清阳,所引起的头痛多为实证;气血精液亏损,不能上荣于头,致使脑海空虚,也可发生头痛,则属于虚证。 头项痛属太阳经,前额痛属阳明经,头侧痛属少阳经,头项痛属原阴经。 2、 胸痛 胸为心

3、肺所居,故心肺的病变,如阳气不足。寒邪乘袭,放血阻滞、痰浊阻遇、火热伤络,均可导致胸部气机不畅,发生疼痛。 胸闷痛而痞满者,多为痰饮; 胸胀痛而走串,暖气痛减者,多为气滞; 胸痛而咳吐脓血者,多见于肺痈; 胸痛喘促伴有发烧,咳吐铁锈色痰的,属肺热; 胸痛潮热、盗汗、痰中带血者,多属肺痨; 胸痛彻背,背痛彻胸,多属心阳不振,痰浊阻滞的胸; 如有胸前憋闷,痈如针刺刀绞,甚则面色灰滞,冷汗淋漓,则为真心痛。 3胁痛 胁为肝胆;二经分布的部位。如肝气不疏、肝火郁滞、肝胆湿热,血瘀气滞等病变,都可引起胁痛。 4脘痛 脘指上腹,是胃所在部位,故又称胃脘,胃脘疼痛,可见于寒邪犯胃、食滞胃脘、肝气犯胃等病症。

4、 5腹痛 腹部分大腹、小腹、少腹。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胃;脐以下为小腹,属肾、膀胱、大小肠及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是肝经经脉所过。 腹痛如寒凝、热结、气滞、血瘀、食滞、虫积等,多为实证;至于气虚、血虚、虚寒等,概属虚证。 6腰痛 腰为肾之腑,腰痛多见于肾的病变。 因于风寒、湿邪阻塞经脉者,或外伤、瘀血阻络者均为实证;因于肾精气不足或是阴阳虚损不能温煦、滋养而致者则为虚证。 7四肢痛 或在关节,或在肌肉,或在经络,多由风寒湿邪的侵袭,阻碍气血运行所引起的。 风湿疼痛病因大多由于人体正气虚衰,治疗关键就是补经患者充盈的肾气,阳气盛,病邪自然消除。 亦有于脾胃虚损,水谷精气不能运行四肢而发作。 疼痛独

5、见于足跟,甚则掣及腰脊者,多属肾虚。 二、 疼痛的性质 询问疼痛的不同性质特点,有助于分辨疼痛的原因与病机,新病疼痛,持续不解,或痛而拒按,多属实证;久病疼痛,时有缓止,或痛而喜按,则多见于虚证。 1胀痛 在很多部位中都可以出现,以胸部、脾部为最多,胀而痛者多为气滞;如胃腕胀痛,则为中焦寒凝气滞;胸胁胀痛,则为肝郁气滞;头部胀痛,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的病证。 2重痛 疼痛并有沉重的感觉称为重痛。多见于头部、四肢、腰部,多因湿邪遏气血所致,湿性重蚀而粘腻,湿滞于经脉,则令人有沉重的感觉。如病中见有头沉痛,四肢困重疼痛,腰重坠而痛者,均届湿证。 3刺痛 疼痛如针刺,是瘀血疼痛的特点之一,以胸胁

6、、小腹、少腹、胃脘部出现为多。 4绞痛 痛如绞割,是为绞痛,多因有形实邪闭阻气机而成。如心血瘀阻引起的真心痛;蛔虫上窜引起的脘腹痛;石淋引起的小服痛等。 5灼痛 痛有灼热感而喜凉为灼痛,常见于两胁或脘部,多由于火邪窜络,或阴虚阳热亢盛所致。 6冷痛 痛有冷感而喜暖的为冷痛,常见于头、腰、脘腹部的疼痛,多因寒邪阻络或为阳气不足,脏腑、经络不得温养而成。 7隐痛 疼痛并不剧烈,可以忍耐,却绵绵不休,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多是气血不足,阴寒内生,气血运行滞涩而成,多见于头、脘、腹、腰部的虚性疼痛。 8掣痛 抽掣或牵引而病,多由筋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因肝主筋,故掣病多与肝脏阴阳失调有关。 第五节 汗症

7、汗为心液,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出汗的病变,在外感证和内伤者可以见到。 发汗过多,容易伤筋耗血,反之津亏血少的病人,汗律不足,便不宜发汗,故有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之说。 询问出汗的情况,首先要问有汗或无汗,问清出汗的时间、部位、汗量的多少及其主要兼证等。 一、 表证辩汗 病位在肌表,了解表证有汗与无汗,往往可分辨感受外邪的性质和正气的盛衰。 表证无汗,多属外感寒邪。如伤寒表实证之类,寒主收敛,使汗孔闭塞所致。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邪,如中风证类及卫阳虚弱,外感风热的表证,都可以见到出汗。因风性开泄,热性升散,均可出汗;若卫阳虚弱,肌表不固,则更易出汗。 二、 自汗 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

8、尤甚,多因气虚卫阳不周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吸气虚报的症状。 三、 盗汗 入睡汗出,醒后汗止,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阳热亢盛,蒸发阴津,而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颧红、口干舌燥等症。 四、 大汗 汗出量多,津液大泄,其病变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汗出不止,伴有高热不已,烦渴饮冷等症,为阳热内盛,迫汗外泄的实热证。 若大汗淋漓,手摸之沾手,伴有呼吸喘促,神疲气弱,四肢厥冷等症,为阳气将绝,元气欲脱,津随气泄的危候,故称为绝汗,多见于脑溢血等危重晚期病人。 五、 战汗 先见全身战栗,几经挣扎,而继之汗出的为战汗,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如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安的

9、好转现象。若汗出而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邪胜正衰的危候。 六、 头汗 汗出仅限头部,多由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 若见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气喘的头额汗出,则多为虚证。 如重病未期,突然额汗大出,属虚阳上越,阴虚不能附阳,阴津随气而脱的危象,多见于脑溢血或脑中风等晚期病人。 七、 半身汗 或见左侧,或见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统为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 八、 手足心出汗 不太多者为生理现象,若汗出过多,兼见口干咽燥,便秘尿黄,为阴经郁热熏蒸所致,手足心为手厥阴经、足少阴经脉所过之处。 汗出过多,独见于心胸部,多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 除应辨别以上各

10、类汗症外,还应注意辨别冷汗与热汗。冷汗多因阳虚,卫气不足,肌表不固所致;热汗多由外感风热或内热蒸迫所引起的。 第五节梦与疾病 梦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两大类。生理性梦包括幻想,再现梦及灵感梦,为昼日在脑皮层上留下的痕迹重现,也包括心理的传感或受刺激所致,一般为良性梦,可起到心理平衡、心理疏泄、心理预测等作用。病理性梦的产生则多为内源性,往往来源于体内潜伏性病灶产生的信息,多为恶梦。 梦境的出现,常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心理素质、情态顺逆、人体内外某些脏腑某组织器官、经络的病变有着直接关系。对于梦境的研究,要去伪存真,从人的心理、生理、病理入手,探讨梦的实质,这对身体健康、疾病的诊治,有一定的帮助。 梦

11、的预测已旷泛用于临床。如神经衰弱失眠之人,梦中所见,模模糊糊醒生不能回忆,感受形体疲乏、头昏脑胀。五官疾病,梦境多为自感目不能视物,耳不能辩音,鼻不能闻味。淋证、肠炎、消化不良、泄泻、遗尿等患者,梦境多为大、小便急迫。肝阳上亢、肝气郁结、多梦与人争吵斗殴。肺虚气短、肝郁不舒,多梦思苦离愁,伤心断肠之事。恶梦或惊险梦频作,梦见受压,则可能为肾精亏耗、动脉硬化、血管性疾病的预报。梦摄食为消化系统疾病,梦哭则应考虑精神系统疾病。 因此,梦具有反映疾病的物质基础,通过梦可以获得诊测疾病或伤痛的信息。内经认为:梦能预测脏气的虚实盛衰。 素问方盛衰论说: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弱人,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及

12、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根据五脏与七情的关系,梦恕则可预测肝气盛,梦恐惧则提示肾气虚,梦哭为肺气虚,梦笑为心气虚,梦歌为脾气虚。 上述皆属于内源性梦,如内源性梦突然增多,对审在病灶有预测价值,控讨梦与养病疾病的关系,预兆梦的规律,将有助于疾病产诊断和治疗。 第六节望舌 望舌又称之为舌诊,舌就象一扇窗口,通过它可窥视到种种疾病的信息和奥秘,舌苔(即舌的表面)的变化随症而异,反映了人体生理、病理的内涵,舌的一定部位与一定的脏腑相联系,并反映相关脏腑的病理变化。 通常将舌划分为舌尖、舌中、舌根、舌边四个部分,分别属于心肺、脾胃、肾、肝胆等有关脏腑。这种以舌的分部来诊察脏腑病变的方法,

13、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同性质的病状,在舌象上能反映出不同的变化。本文仅侧重于对舌苔颜色的观察。舌苔的变化,反映着正邪的消长与病位的深浅,察舌苔可以推断病势的进退,利于人们所掌握,易于分辨病情,为疾病诊治提供有效而方便的参考价值。 苔色主要有白、黄、灰、黑四种。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舌谈苔白,常见于里寒证;若满布白苔如白粉堆积于舌上,为外感秽浊不正之气。毒热内盛所致。 黄苔主热证、里证,为热邪熏灼所致;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 灰色即浅黑色主里证,可见于里热症,亦可见于寒湿症;若苔灰而润,多为寒湿内阴或痰饮内停;若苔灰干燥,多属热炽津伤或阴虚火旺。 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又

14、主寒盛,常见于疾病的严重阶段。 如观察舌苔变化,诊断结果与病情不符时,应询问其饮食及服药情况,以防染苔造成假象。 诸如:进热食或刺激性食物,可使舌质变红;吸烟可将舌苔染灰;黄连、核黄素等药物可将舌苔染黄;食乌梅、橄榄能使舌苔染黑;鼻塞或张口呼吸的病人,舌面多干燥等。 第七节口渴与口味 一、 口渴 口渴与否,常反映着人体津液的盛衰及输布情况。 在病变的过程中,口不渴,标志着津液未伤,多见于寒证,或是没有明显的热邪;若口渴,则多提示津液损伤,或因津液内停不能气化上承所致。 一般地说,口渴多饮,常见于热证; 大渴喜冷饮,为热盛伤津; 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口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多为痰饮内停,水津不能上承之证; 口渴而不多饮,常见于急生热病,多属热入营血; 口干,但欲漱水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