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课标下“学困生”的习作水平.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9913127 上传时间:2024-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新课标下“学困生”的习作水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注新课标下“学困生”的习作水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注新课标下“学困生”的习作水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注新课标下“学困生”的习作水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注新课标下“学困生”的习作水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注新课标下“学困生”的习作水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新课标下“学困生”的习作水平.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注新课标下“学困生”的习作水平河南省新乡市育才小学曹 彬关注新课标下“学困生”的习作水平河南省新乡市育才小学 曹 彬新课标在习作教学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是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习作,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写话和习作的兴趣,自信心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习作水平的提高,尤其要转变观念,改进策略,关注“学困生”的习作水平的提高。一、“学困生”习作水平诊断如何提高“学困生”的习作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除了要分析诊断“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外,还要认真地了解他们的习作水平,从而对症下药。通过对“学困生”习作的抽样分析,发现他们写作的主要毛病在于:

2、(1)言之无物。“言之无物”是习作的一个基本要求,但“学困生”的一个通病就是文章写得干巴巴。主要表现在:笼统记述一件事、一次活动,缺乏具体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神态及动作。同样去动物园看小动物,观察力强的同学写出的习作具体、生动、感人,而“学困生”只是笼统地写出看到的一些事物,其原因在于不会观察和思考,尽管看到了不少,可在脑子里只留下模模糊糊的印象,自然写不出内容丰富的文章来。(2)内容不实。由于“学困生”平时不善于观察和捕捉写作的材料,头脑中积蓄的不多,一旦面对习作题就难以应付,背习作、抄袭习作,甚至胡乱编造。五年级时,一位学生在我出了习作题雨中送小孩之后,便依照雷锋雨中送大娘一文,编了习

3、作。写的是在一个星期天,冒雨护送迷路的小孩回家。文章写成后,我发现了不少矛盾:其一,事情发生的时间前后矛盾。作者明明写早晨上街时发现一个迷路的小孩,随即送他回家,而把小孩送到家时,“天已经要黑了”,还写了“月亮爬上天空”呢!作者从桥东发现孩子,送到桥西一户人家,不到一站路,怎么用上一天呢?其二,作者写他背小孩过桥时,因天气变化下起了大雨,他在桥上一连“摔了几跤”,“脚伤”“裤破”而背上的小孩却未损分毫地见到了妈妈。其三,作者写的小女孩,能独立行走,身材矮小的作者怎能背这么大的孩子过桥呢?这种“习作”,不是记述小作者的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而是随便拼凑,有害无益。(3)欠通顺连贯。写作不但要言之有

4、物,还要言之有序。习作水平是字、词、句、篇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能力差的学生,词不达意的情况相当普遍,语句之间脱节、重复,段落层级不清楚。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觉察出他们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智力上的缺陷:对事物的=模糊认识,思维条理性差。仅举三年级下学期一名学生写寒假里的一件事为例,全文如下:一天,下午妈妈买一鱼,准备晚上煮着吃。妈妈先刮鱼鳞,在刮胡子,肚子难刮得不得了。把肚子里的东西捞了出来,然后再给鱼头剪掉,把里面的东西捞出来。妈妈然后把鱼洗干净了。晚上我们就可以吃到鲜美的鱼了。这小文不做百字,但语句多有不通,句和句之间不连贯,意思也有脱节之处。(4)书写潦草。“学困生”的书写作业大多字写

5、得不端正,错别字较多,卷面不整洁,标点符号不认真使用,或者文不加点,或者一逗到底,标点写得不合要求,总之,书写不认真,缺乏良好的书写习惯。此外,“学困生”缺乏初步的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对老师的批改,多不认真领会了,常见的病句或错别字即使纠正,因缺乏自觉的学习态度仍在习作中反复出现。总之,“学困生”写作水平低下,离课标要求甚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针对“学困生”写作存在的种种问题,切实地、坚持不懈地进行补救,方能见效。二、“学困生”写作心理分析“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写生学习语文,他们的成绩也总会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往往十分显著。一旦学生感到他在班级里已是“学困生”

6、,便会产生不良心境,他们在精神上有许多“苦衷”,从而在学习上产生消极的情绪:(1) 做做了努力,却达不到较高的要求,产生灰心或苦恼。(2) 自以为不错,却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充分肯定,产生了苦恼。(3) 看见别人的成绩超过自己,而自己无法赶上,失去了信心。以“学困生”对习作态度为例,通过对20名写作成绩达不到要求的学生,采取口头问卷方式,调查得知,他们的主要心理障碍综合如下:(1)惧怕心理。通常他们不喜欢上习作课,不愿意写习作课。得了低的习作分数后,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斥责接踵而至,是他们的身心异常紧张,写作几乎成了沉重的负担。(2)对抗心理。由于一些“学困生”写习作很少获得成功,长期处于被人冷落

7、的气氛中,萌生了压抑心理。当他们不能忍受老师或家长对他们所写的习作持轻视或粗暴否定的态度时,一些个性倔强的“学困生”便产生敌对的情绪,常常乱涂乱写或逃避写习作以示抗议。(3)应付心理。“学困生”由于写作成绩不佳,习作给他们带来的只是苦涩滋味,而自己又无法提高习作成绩,不得不被动应付。(4)依赖心理。有些“学困生”由于家庭教育不当,生活、学习依赖性很大,性格脆弱。习作时困难重重,又不肯动脑筋,于是只好求助于家长。“学困生”在其它方面的学习,大致也会有类似的心理状况。掌握“学困生”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并进行细致的心理分析,是改善“学困生”习作不良心境,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的一个十分必要的手段。三、“

8、学困生”习作补救方法布鲁姆认为: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倾向于把大部分精力花在那些看上去最不需要辅导的好学生身上,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忽略过去。他建议说:“如果教师能用教20%-25%的优秀学生的方法对待其他学生,这个问题就会解决了。”很明显,“学困生”在学习地位上的转变,学习成绩的改善,关键在于教师要正确看待他们,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进步。他们一旦获得成功的体验,就会逐渐克服不良的心境。因此,教师应从多方面查找形成“学困生”的原因,从感情上爱护他们、同情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才能逐步减少“学困生”以及减轻他们家长的心理负担。如果教师缺乏对“学困生”的一片爱心,不

9、能正确地看待他们,要想转变“学困生”的学习现状,是不可能的。教师首先要对他们表示相信,详细他们通过教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会提高写作水平,然后才是具体的指导。那么,对“学困生”习作该如何补救呢?(1)要教会他们观察和思考。从“学困生”所写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发现写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智力水平的低下,他们耳不聪,目不明,记忆力差,少想象,写的习作必然是空洞的,干巴巴的。因此,最主要的补救是提高他们智力活动的水平,要教他们学会观察周围生活,学会通过思考,根据习作题目(或文章中心)选择材料,学会动笔前思考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顺序,还要学会边写边思考边有条理下笔成文的能力。一个习作水平差的四年级学生,不会选择

10、材料,每篇习作只写几十个字,而且内容单一、枯燥,语句还有通顺。经我的多次耐心指导,教他留心观察事物,学习观察方法,写日记时,尽量选择新鲜的、有趣的事。经多次开导,他竟能以世界上有烧饭不放水的人吗?为题,写了一则日记,并以题目的这句问话作为开头。接着自问自答:“有,就是我的妈妈。”接着写妈妈淘米烧饭,不时叫爸爸看饭锅,爸爸发现有焦味,妈妈却不介意,当妈妈亲自去看时,焦味扑鼻,此时,“妈妈不好意思地笑了”最后这句话点明了文章中心。文中的语句虽然不够通顺,但事情的情节却写的真实、具体、感人。而后我再课堂上充分肯定:“从一篇习作看出这位同学变得越来越聪明了。”他从中尝到了写作成功的甜头。学生深受鼓舞。

11、(2)要给予具体的帮助或指导“学困生”的习作一般很少符合要求,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他们达到习作最基本的要求,除了写作内容指导之外,那就是语言表达指导了。老师要一词一句地帮助他们分析,使他们认识到哪些词语用的不恰当,哪些句子写得不通顺,哪些地方不连贯。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耐心教他们一一进行修改。如果有困难,还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提示。如学生写我的书包一文,其中有这样三个句子:“书包的颜色是深蓝色的。”“我把包放在书包放在桌子里。”“似乎我每天都背着它。”指导时,我让他自己先读一读,然后我用夸张的口气读出用错或重复的词语,然后引导他从语感中识别出语病,并立即自己改正为:“书包的颜色是深蓝的。”“我把

12、书包放在桌子里。”“我几乎每天都背着它。”经过这样多次耐心帮助之后,学生习作里的病句就会明显减少。(3)指导写好每篇文章“成功”是学习的目的,又是学习的动力,要转变“学困生”习作“失败”的不良心境,那就要指导他们把每一篇文章写成功,即达到或基本达到要求。当然这种要求不实一下子就能奏效的,但是教师要坚持这一原则,宁可指导学生写好一篇习作,也不要让他们乱涂十篇。当学生能写好一篇时,方能初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成功的一点“窍门”,这种良好的心境随即会产生积极的写作效果。学生能写好一篇,就为他举一反三写类似文章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当教师分析出文章的种种不足之处后,应立即让他重复一遍,并力争不合要求

13、的地方自行改正。只有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之感,才可能逐步主动地去提高辨析语言的能力和习作的实际水平。(4)要有严格的循序的要求“学困生”写文章和完成其它一样,一般态度不认真,往往为了应付老师才动笔,对写作质量更是无动于衷。因此,教师再给予具体指导的同时,对他们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按要求写时,就及时给以鼓励,不认真写时,仍需严格而耐心地劝导,逐步是教师的一片爱心和苦心,化作学生写作的动力。当学生习作基本达到要求后,仍需进一步提高要求,不能使他们的习作只停留在较低水平上,例如,指导学生使用形容词,使句子变得生动;一件事加上某个情节,显得有血有肉,并意识到环绕中心选材的重要,写时不离题,把要写的内容(或事情)一步一步写清楚。写得生动、具体。当他们提高了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进一步发挥出写作的潜在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