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建设1 (2).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9903403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道德建设1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网络道德建设1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网络道德建设1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网络道德建设1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网络道德建设1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络道德建设1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道德建设1 (2).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网络工程专业导论 网络道德建设课程名称_自动化学院题目名称_网络工程(4)班学生学院_3111001454专业班级_王颖鹏学 号_唐平 学生姓名_指导教师_ 2011 年 12月 19日网络道德建设关键词:网络道德教育与建设 高校 网络道德规范 网络信息 时代课题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全方位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人们的阅读、交流、娱乐乃至商业活动越来越多地在网上进行,世界被网络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加强对在校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网络道德包括了在网络信息的交流与使用中遵守信息法律法规、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尊重知识产权、抵制信息犯

2、罪等内容。 一、网络道德原则 在网络社会中,人们以数字化信息为联系的中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间接性。这时传统的、直面的道德舆论难以进行,由于不少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性、面具化,道德舆论的承受对象就变得更为模糊,道德自律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网络道德具有全民性、兼容性、互惠性和自由性等原则。 1.全民原则。指一切网络行为必须服从于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一是平等原则,即每个网络用户和其他网络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和义务,网络所提供的一切服务和便利他都应该享有,而网络共同体的所有规范他都应该遵守,并履行一个网络行为主体所应该履行的义务。二是公正原则,即网络对每一个用户都应该做到一视同仁,不应该有特殊

3、用户。 2.兼容原则。指网络主体间的行为方式应符合某种一致的、相互认同的规范和标准、个人的网络行为应该被他人及整个网络社会所接受,最终实现网络交往过程中行为的规范化、语言的可理解化和信息交流的无障碍化。 3.互惠原则。是指任何一个网络用户,既是网络信息和网络服务的使用者和享受者,又是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任何用户均享有网络社会交往的一切权利,同时也应承担网络社会所要求的责任。互惠原则集中体现了网络行为主体道德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4.自由原则。是指网络行为主体有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自由,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自由,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干涉别人的行为、压制别人言论自由。但是

4、,自由不是绝对的。要想使每个人拥有网络自由行为,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网络行为自由必须在网络道德规范的范围内实现;二是个人网络行为自由不能妨害他人的网络自由。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学生网络道德认知不高。调查显示,只有623的同学认为“上网应该注意道德,遵守道德规范”,而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一些基本网络道德规范缺乏正确认知。其中,l06的学生认为“注不注意道德、公德”无所谓,122的同学承认“自己的网络道德意识比较差”,还有149的学生认为“网上应建立与现实社会不同的道德体系。因此,随意作假、不愿在网上透露真实信息、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感和情感冷漠、.剽窃他人网上成果而侵犯知识产权、网络言

5、行随意放纵、网上色情局部泛滥等现象层出不穷, 网络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更成为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养、情感认知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无疑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学校教育强调的是计算机知识的技术层面,教会了学生使用电脑的技巧,但忽略了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要求,以至于造成了一种奇怪现象:一方面学生懂得私拆别人的信件有悖道德,另一方面在网络世界却不认为偷看别人的电子邮件是不道德的。可见,对广大青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刻不容缓互联网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途径,若我们这个环节不做好,其对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必会造成不良影响。三

6、、高校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是一项全社会都要参与的系统工程,其中学校教育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 1.学习网络法规知识,强化校园网络管理。学法、知法是守法的前提。大学生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法规,明确自己在网络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的做法可资借鉴。该校规定:新生人学后必须接受一次计算机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校方为此专门制定了一本计算机网络使用守则,向学生解释诸如攻击计算机网络和发送伪造的电子邮件等行为是错误的。经过短期培训

7、后,学生还必须参加一次以守则为内容的网上考试,成绩合格者才有资格使用校园网。 2.加深网络道德感情,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接受和体验新鲜事物,勇于创新。利用他们对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引导他们创建自己的网站并做好维护工作。利用网上免费资源和校园网,做到班班有网页,能够最大限度地让他们接触网络本质,了解网络原理,体会网络管理的乐趣和艰辛,增加对网络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加深爱护网络的意识和情感,从根本上杜绝妨害网络行为的发生。 3.参与制定网络行为规范。团中央、教育部等单位联合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

8、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以此提高青少年的信息伦理和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自觉遵守有关网络规则,不断推动道德自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而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也应该从规范网络行为习惯做起,但是由于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上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强,能够进行多方位的自我教育,在网络道德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规范的讨论和制定工作中

9、来。主动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增强,从而更好地对网络行为进行自我约束,推动道德自律。四、电子邮件使用中的网络道德规范 电子邮件作为互联网重要信息服务形式,为我们的交往活动提供了方便、迅捷的服务,但是电子邮件同时也是垃圾信息和网络病毒的主要来源之一。规范人们使用电子邮件的信息行为,形成使用冉子邮件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意义。如中国电信制定了垃圾邮件处理办法,对未主动请求的用户发送的电子邮件广告、刊物或其他资料;没有明确的退信方法、发信人、回信地址等的邮件;利用中国电信的网络从事违反其他ISP的安全策略或服务条款的行为;其它预计会导致投诉的邮件等,确定了明确的处理办法。有了这些规定,就

10、能从传输环节有效减少垃圾邮件的泛滥。 1.在发送邮件的时候要注意:(1)不发匿名邮件。匿名邮件容易使收件人当作垃圾邮件或病毒邮件,在不被阅读的情况下即被删除,影响了正常的邮件交往过程。(2)设置邮件的“回执”选项卡,要求邮件被接收到后发送回执。(3)注意保存邮件的副本。副本便于回忆和整理交往情况。(4)发送邮件前,认真检查邮件内容,避免出现错别字和表达不清的问题。(5)若发现错发了邮件,应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向收件人道歉并说明情况。(6)对特别重要的邮件,在发送后应该通过电话等方式告知收件人及时查收。邮件若有附件,应在发送前做杀毒处理,避免可能的病毒扩散。 2.在接收邮件的时候要注意:(1)经

11、常打开邮箱,及时接收新邮件。在每次使用电脑时,在开机后和关机前登录邮箱查看。(2)设置邮件的“回执”选项卡,在接收到邮件后自动发送回执。(3)在收到邮件后,立即对邮件进行回复,以告知发件人,避免着急。(4)对收到的重要邮件,应该保存备份,以便在硬盘瘫痪时邮件免遭破坏,并能及时恢复。(5)对匿名邮件和可疑邮件要拒绝接收,不要查看内容直接将其删除。(6)将有过交往的电子邮件地址存储在地址簿中,以备写邮件时直接导人,避免错写收件人地址。(7)若因种种原因较长时间不能够接收邮件,应该向所有联系人发邮件告知,并说明目前可用的替代联系方式和恢复电子邮件交往的预定时间。 3.在回复邮件的时候要注意:(1)收

12、到邮件后要及时回复,暂时不能回复时要先回复说明情况。(2)回复邮件时要附带原邮件的主要问题梗概。这样既能够使收件人对邮件中的应答与问题进行对应,又不至于使回复的邮件冗长。(3)在将邮件转发给其他人时要特别小心,确保没有无关人员的地址加人,否则就会造成垃圾邮件。小结: 网络在新时代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借助于网络这种新时代的基本工具才能更有效得实施其教育的成效。网络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与之相对应的网络道德规范也是具体多样的。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建设,与其一味“防堵”,或简单、粗暴地将学生从网络中“赶出来”,不如通过多种渠道,对其进行合理引导与规范。只要坚持用网络道德规范我们的信息活动,就能够使我们尽享网络时代的快捷、方便和高效,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网络危害,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并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参考文献:百度百科,王芳 (经济师) 2003年第五期杨金运 (中州学刊) 2005年第六期檀江林 (青年研究) 2007年第一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