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典-外源性DNA残留量测定法.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9881130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典-外源性DNA残留量测定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药典-外源性DNA残留量测定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药典-外源性DNA残留量测定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药典-外源性DNA残留量测定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典-外源性DNA残留量测定法.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源性DNA残留量测定法在进行外源性DNA残留量测定时,可根据供试品具体情况选择下列任何一种方法进行测定。第二法 荧光染色法应用双链DNA荧光染料与双链DNA特异结合形成复合物,在波长480nm激发下产生超强荧光信号,可用荧光酶标仪在波长520nm出进行检测,在一定的DNA浓度范围内以及在该荧光染料过量的情况下,荧光强度与DNA浓度成正比,根据供试品的荧光强度,计算供试品中的DNA残留量。试剂:1. 1mol/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溶液(pH7.5) 用盐酸调pH至7.5。2. 0.5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pH7.5) 用10mol/L的NaOH溶液调pH至7.5。3. TE

2、缓冲液(pH7.5) 1mol/L Tris溶液(pH7.5)1.0ml、0.5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pH7.5)0.2ml,加灭菌水至100ml。4. 双链DNA荧光染料 按试剂使用说明配置5. DNA标准品 取适量DNA标准品溶于TE缓冲液中,制成100g/ml DNA标准品,于-20保存。DNA标准品浓度计算:DNA浓度(g/ml)=50 x A260DNA标准品溶液制备 用TE缓冲液将DNA标准品配成0ng/ml、1.25ng/ml、2.5ng/ml、5.0ng/ml、10ng/ml、20ng/ml、40ng/ml、80ng/ml的标准品溶液。测定法:1. 精密量取DNA标准

3、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400l于1.5ml离心管中,分别加入新配制的双链DNA荧光染料400l,混匀,避光室温放置5min。2. 取250l上述反应液于96孔黑色酶标板中,并作3个复孔。用荧光酶标仪在激发波长480nm、发射波长520nm处测定荧光强度。3. 以TE缓冲液测得的荧光强度为本底,测定和记录各测定孔的荧光值。以标准品溶液的浓度对其相应的荧光强度作直线回归,求得直线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应不低于0.99),将供试品溶液的荧光强度代入直线回归方程,求出供试品中DNA残留量。注意事项:1. DNA残留量在1.2580ng/ml内,本法线性较好,供试品DNA残留量在该范围内可定量测定;当DNA残

4、留量低于1.25ng/ml时应为限量测定,表示为小于1.25ng/ml。2. 供试品首次应用本法测定时需要进行方法学验证,验证内容至少包括精密度试验和回收率试验。若供试品干扰回收率和精密度,应采用适宜方法稀释或纯化DNA(参见本项目第一法)以排除干扰。需要纯化DNA后再进行测定的供试品,每次测定均应从纯化步骤起增加回收率试验,并用回收率对测定结果进行校正。第一法 DNA探针杂交法供试品中的外源性DNA经变性为单链后吸附于固相膜上,在一定温度下可与相匹配的单链DNA复性而重新结合成为双链DNA,称为杂交。将特异性单链DNA探针标记后,与吸附在固相膜上的供试品单链DNA杂交,并使用与标记物相应的显

5、示系统显示杂交结果,与已知含量的阳性DNA对照比对后,可测定供试品中外源性DNA残留量。试剂 (1)DNA标记和检测试剂盒(2)DNA杂交膜 尼龙膜或硝酸纤维素膜(3)2%蛋白酶K溶液 称取蛋白酶K 0.20g,溶于灭菌水(电阻率大于18.2Mcm)10ml中,分装后储藏于-20备用。(4)3%牛血清白蛋白溶液 称取牛血清白蛋白0.30g,溶于灭菌水(电阻率大于18.2Mcm)10ml中,分装后储藏于-20备用。(5)1mol/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溶液(pH8.0) 用盐酸调pH至8.0。(6)5.0mol/L NaCl溶液。(7)0.5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pH8.0)

6、NaOH溶液调pH至8.0。(8)2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 用盐酸调pH至7.2。(9)蛋白酶缓冲液(pH8.0) 量取1mol/L Tris溶液1.0ml(pH8.0)、5.0mol/L NaCl溶液2.0ml、0.5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pH8.0)2.0ml、20%SDS溶液2.5ml,加灭菌水至10ml。(10)TE缓冲液(pH8.0) 1mol/L Tris溶液(pH8.0)1.0ml、0.5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pH8.0)2.0ml,加灭菌水至1000ml。(11)1%鱼精DNA溶液 精密称取鱼精DNA 0.10g,置10ml量瓶中,用TE缓冲液稀释

7、至刻度,摇匀。用7号针头反复抽打以剪切DNA成为小分子,分装后贮藏于-20备用。(12)DNA稀释液 取1%鱼精DNA溶液50l,加TE缓冲液至10ml。用于探针标记和阳性对照的DNA制备 由生产供试品用的传代细胞、工程菌或杂交瘤细胞提取纯化获得,其提纯和鉴定可参考以下方案,具体可参考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美J.萨姆布鲁克等著,黄培堂等译,科学出版社,2002)或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美F.奥斯伯等著,颜子颖、王海林译,科学出版社,1998)。1. 将待提取的细胞基质悬浮的细胞浓度调整为107个/ml(细菌则为108个/ml);2. 量取悬液1ml,离心,在沉淀中加裂解液400l混匀,37作用1

8、224h;3. 加入饱和苯酚溶液450l,剧烈混匀,10 000rpm,10min;4. 转移上层液体,以饱和苯酚溶液450l重复抽提1次;5. 转移上层液体,加入三氯甲烷450l,剧烈混匀,10 000rpm,10min;6. 转移上层液体,加入pH 5.2的3mol/L醋酸钠溶液40l,充分混匀,再加入-20以下的无水乙醇1ml,充分混匀,-20以下作用2h,15 000rpm,15min;7. 用适量-20 70%乙醇溶液洗涤沉淀1次,15 000rpm,15min,弃上清;8. 将沉淀吹至干燥后,加适量灭菌TE缓冲液溶解,RNase酶切;9. 酚-三氯甲烷抽提,分子筛纯化DNA,即得。

9、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和分光光度法鉴定阳性对照品的DNA纯度,应无RNA和寡核苷酸存在;A260/A280比值应在1.02.0之间(测定时将供试品稀释至A260为0.21.0).用于阳性对照和标记探针的DNA在使用前应进行酶切或超声处理,使其片段大小适合DNA杂交和探针标记。阳性对照品的DNA浓度计算:DNA浓度(g/ml)=50X A260阳性对照品可分装与适宜的小管中,-20以下保存,长期使用。探针的标记:按说明书进行测定法:1.蛋白酶K预处理 按下表对供试品、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进行加样,混合后37保温4h以上,以保证酶切反应完全。加样量2%蛋白酶K溶液蛋白酶缓冲液3%牛血清蛋白溶液加水至

10、终体积供试品100l1l20l200lD1100l1l20l适量200lD2100l1l20l适量200lD3100l1l20l适量200l阴性对照100l1l20l适量200l根据成品最大使用剂量,用DNA稀释液将供试品(原液)稀释至每100l含1人份剂量;如成品使用剂量较大,而供试品的蛋白质含量较低,可用DNA稀释液将供试品稀释至每100l含1/10或1/100人份剂量。D1、D2、D3为稀释的阳性DNA对照。用DNA稀释液稀释至每1ml中含DNA 1000ng,然后依次10倍稀释成10ng/100l(D1)、1ng/100l(D2)、100pg/100l(D3)3个稀释度;如成品使用剂量

11、较大,而DNA限量要求(100ng/剂量)较严格时,则需要提高DNA检测灵敏度,相应的阳性DNA稀释成100pg/100l(D1)、10pg/100l(D2)、1pg/100l(D3)。阴性对照为DNA稀释液,空白对照为未进行蛋白酶K预处理的TE缓冲液。当供试品1/100人份剂量大于100l时,终体积也随之增大,一般为供试品体积的1倍左右,供试品体积和终体积相差过小,可能会影响蛋白酶K的活性。2%蛋白酶K溶液和蛋白酶缓冲液的比例为1:20,蛋白酶缓冲液和终体积的比例为1:10。加入3%牛血清蛋白溶液适量,是为了使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中含有一定的蛋白质,与供试品(通常为蛋白质)的酶切条件一致;如供

12、试品为其他物质,则改为其他相应物质。若预处理后的供试品溶液中的蛋白质干扰本试验,可用上述饱和苯酚溶液抽提法或其他适宜方法提取供试品DNA(阳性、阴性对照也应再次提取DNA,与供试品溶液平行)。2. 点膜 用TE缓冲液浸润杂交膜后,将预处理的供试品、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与空白对照置100水浴加入10min,迅速冰浴冷却,8 000rpm,5s。用抽滤加样器点样于杂交膜(因由蛋白质沉淀,故视沉淀多少确定加样量,避免加入蛋白质沉淀。所有供试品与阳性对照、阳性对照、空白对照加样体积应一致,或按同样比例加样)。晾干后置80真空干烤1h以上。3. 杂交及显色 按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结果判定:阳性对照应显色,其颜色深度与DNA含量相对应,呈一定的颜色梯度;阴性对照、空白对照应不显色,或显色深度小于阳性DNA对照D3,试验成立。将供试品与阳性对照比较,根据显色的深浅判定供试品中外源性DNA的含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