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十二五”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项规划1 (2).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9877832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十二五”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项规划1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福建省“十二五”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项规划1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福建省“十二五”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项规划1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福建省“十二五”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项规划1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福建省“十二五”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项规划1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十二五”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项规划1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十二五”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项规划1 (2).doc(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文件闽经贸技术2012148号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项规划的通知各设区市经贸委(经委、经发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经发局:为推动我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我委组织编制了福建省“十二五”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项规划,现正式印发实施。 二一二年三月十一日“十二五”专项规划福建省“十二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规划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二一二年三月目 录前 言 (5)第一章 发展现状(6)一、主要成效(6)二、存在问题(8)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2、(9)一、指导思想(9)二、基本原则(9)三、发展目标(10)第三章 主要任务(11)一、加快“两化融合”共性技术推广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11)二、推进重点行业“两化融合”(15)三、提升企业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和信息安全管理能力(19)四、加强“两化融合”闽台合作(20)第四章 保障措施(21)一、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21)二、强化软件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协作,培育应用市场(22)三、整合社会资源,着力提升“两化融合”供给服务能力(22)四、坚持人才优先战略,构建“两化融合”人才支撑体系(23)五、建立“两化融合”评价体系,强化“两化融合”基础研究(23)六、加强标准化工作,提高行业管理现

3、代化水平(24)- 2 -前 言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是顺应全球信息化趋势,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全面推进“两化融合”,有利于发挥信息化的带动和渗透效应,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创新驱动、集约高效、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福建当前正步入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化等主导产业在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和信息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推进“两化融合”不仅有利于传统产业转型

4、升级,而且有利于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商业形态的孕育发展,带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创新,促进福建省产业向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方向转型升级。本规划编制主要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147号)、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函201123号)、工信部等五部委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工信部联信2011160号)、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闽政2011第57号)等文件。本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第一章 发展现状一、主要成效“十一五”以来,福建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5、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撑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节能减排为切入点,企业信息化的应用逐步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应用过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有了新的突破。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意识有较大提升,电子商务正在从网上信息发布、采购、销售等基础性应用向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全方位协同方向发展,部分创新型企业取得良好效益。2010年,福建省“两化融合”综合指数0.342,排名全国第7位。融合硬度(工业化规模、质量和速度指标,指数为0.443)列全国第15位,超过全国平均指数0.363,与北京相近。融合软度(信息化规模、质量和速度指标,指数为

6、0.299)列全国第位,略高全国平均指数0.282。融合深度(一体化规模、质量和速度指标,指数为0.285)列全国第位,略高于全国平均指数0.263。专栏一 融合硬度、融合软度、融合深度的概念融合硬度是“两化融合”的基础标志,其物质载体是工业化,也是“两化融合”的需求方。它主要描述的是工业化发展状况,不仅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前工业化的发展状况,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以此探讨工业化对“两化融合”在需求上的支撑拉动作用。它是由工业化规模、工业化质量、工业化速度三位一体构成。融合软度是“两化融合”的核心标志,其物质载体是信息化,也是“两化融合”的供给方。它主要描述的是信息化发展

7、状况,不仅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前信息化的发展状况,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以此探讨信息化对工业化在硬件、软件和技术服务上的支撑推动作用。它是由信息化规模、信息化质量、信息化速度三位一体构成。融合深度是“两化融合”的质量标志,其物质载体是一体化,也是工业化需求曲线和信息化供给曲线平衡的交点。它主要描述的是一体化发展状况,不仅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前“两化融合”的绩效水平,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两化融合”的绩效水平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以此探讨一体化对信息化供给与工业化需求相互作用的效果。它是由一体化规模、一体化质量、一体化速度三位一体构成。信息通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管理等方面的

8、应用更加广泛。通过利用嵌入式软件、计算机辅助技术和数控技术改造工业生产过程,推进企业内外部的经营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实现企业基础数据及时共享,提升了研发、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程度,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2008-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实施的信息化项目中,生产过程自动化占30.3%,办公自动化(OA)占57.9%,内部管理信息化项目应用水平较高,其中:管理信息系统(MIS)占42.8%、企业资源计划(ERP)占34.5%,外部经营信息化项目建设不断拓展,其中:供应链管理(SCM)占31%、客户关系管理(CRM)占36.

9、8%、电子商务(EC)占30.7%。在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方面,我省企业积极引入能源管理系统(EMS)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两化融合”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基本建成了国内先进的通信网络体系。全省99.4%的企业拥有计算机,98.9%的企业具有互联网出口,计算机联网率达到85.7%,大部分企业已经具有协同应用的信息化基础。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主要业务流程实现信息化的企业占25.5%,58.9%的企业建立了门户网站,促进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明显改善。电子商务应用发展迅速,34%的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比重超过45%,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10、,支撑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信息服务业不断壮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存在问题(一)推进区域“两化融合”缺乏有效机制。加快推进“两化融合”的发展思路与建设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不匹配,缺乏区域层面的“两化融合”引导目标、方针、政策、措施和组织保证。(二)推进行业“两化融合”缺乏标杆引导。加快推进行业“两化融合”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不匹配,尚未形成有效工作机制和“两化融合”试点标杆来带动行业“两化融合”。(三)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的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两化融合”一体化程度有待提升,在区域、行业和企业层面“两化融合”需求不断提升的同时,省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软件与信息

11、化服务商等的“两化融合”服务资源分散,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此外,福建省“两化融合”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包括:资金投入不足且结构不合理,信息化应用层次不高,信息化专业人才不足,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认识有待提高等。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围绕构建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着力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着力营造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良好环境,从区域、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协同推进“两化融合”,构建现

12、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做大做强,为推动福建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基本原则(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根据产业门类、各地市的产业特点,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两化融合”的总体思路、目标、重点任务和评估指标体系,确定区域层面“两化融合”的工作机制和行动方案,积极推动区域“两化融合”。(二)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结合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等工作,突破重点产业、重要环节、重点领域,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引导作用,开展“两化融合”重点行业标杆试点工作,有序推动行业“两化融合”。(三)健全体系,提升服务。提升“两化融合”服务能力,建立覆盖政府、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科研院

13、所、信息通讯技术厂商的“两化融合”社会服务体系,加大对“两化融合”技术诊断、辅导、公共服务、示范宣传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建立科学的“两化融合”试点项目评审、验收、考核管理机制,有效引导企业“两化融合”工作。(四)提高认识,营造环境。推动规模以上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性突破,主动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两化融合”的最佳实践和成功经验,积极开展企业卓越管理模式和信息化管理的教育训练工作,大力宣传“两化融合”经验成果,营造“两化融合”外部环境。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从三个方面推动“两化融合”专项工程建设,“两化融合”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在重点产业集群中建立10个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积极争取国家级“

14、两化融合”试验区试点政策的支持,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内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福建省平均水平20%,在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集团)基本建立信息主管(CIO)制度,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内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益高于福建省平均水平20%,基本形成节约、清洁、安全、低碳的绿色产业体系,构建一批区域“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较完善的区域“两化融合”评测、诊断、辅导与咨询服务工作机制。制造业的智能化、数控化程度明显改善并逐步向服务化发展,工业产品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商贸流通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为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快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培育产业集群,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保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率达到8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90%以上,“两化融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在信息化战略规划、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引进与培养、技术与服务机构备案、诊断辅导和示范宣传推广等方面初步建立适合福建“两化融合”发展要求的综合服务体系,打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