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内.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9859056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内.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幽径悲剧教学实录及教学观察李海林/王荣生执教者:李海林观察者:王荣生课堂回放幽径悲剧教学实录师:课文同学们都预习了吗?生:预习过了。师:那我就检查广下喽。问一个词语吧,如果你们能准确地解释它,那就是真的预习过了。大家看第10段第2句:“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鲁殿灵光”是什么意思?(生举手)师:哦,那你来讲。生:汉代鲁恭王建造了一座灵光殿,历经战乱而不毁。比喻硕果仅存的人或物。师:看来同学们真的预习过了。那好吧,就不检查了。我问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请大家看课文题目:“幽径悲剧”,什么叫悲剧呀?(生举手)师:哦,请把你知道的写到黑板上。生:(上黑板写)把有价值

2、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师:哦,这是关于悲剧最经典的解释。同学们,什么是悲剧?第一,必须是“有价值的东西”;第二,这个东西必须被“毁灭”掉;第三,还必须“给人看”。这个定义真是简明扼要,同学们一齐把这句话念一遍,预备起。(生齐声念)师: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写到的“被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生:燕园中的那棵古藤萝。师:哦。同学们预习得可真认真。每篇课文你们都预习得这么认真吗?生:是呀。师:如果同学们每篇课文都预习得这么认真,那你们的语文肯定能学好。相信吧?我再问一个更难的问题: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这篇课文写到的这个被毁灭了的藤萝,其“价值”在哪儿呢?它有什么“价值”呢?

3、(生看课文,思考。)师:你们看到过藤萝吗?(有同学说没看到过。)老师所在学校就有一棵藤萝,老师拍了几张照片,同学们想不想看?生:(齐声)想。师:(放照片给同学看)漂亮吧?生:漂亮。师:再看一张。漂亮吧?生:漂亮。师:还想看吗?生:想。师:没有啦。(学生笑)课文里有描写的,我们看课文吧。课文中集中描写藤萝的是哪一段?生:第8段。师:那我们把第8段齐声朗读一遍。(生读课文)师:你们喜欢“这一棵”藤萝吗?生:喜欢。师:作者喜欢“这一棵”藤萝吗?生:喜欢。师:你从哪里看出作者也是喜欢的?(生看课文,思考。)师:请同学们看课文第10段,最后一句话,大家齐声把它念出来。生:(齐声念)“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

4、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师:作者说:这一棵藤萝,给自己的感觉,或者说,自己从这一棵藤萝中感觉到的“情味”,只有他一个人知道,还不愿意跟别人说。那么,你们知道吗?请大家再读一遍第8段。(生读课文)师:第一,看了作者对藤萝的描述,你喜欢藤萝吗?生:喜欢。师:喜欢藤萝的什么呢?生:喜欢藤萝有力量。师:你从哪里看出藤萝有力量?生:“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师:“直上青云”,有力量。生:很美。师:你从哪里看出它很美?生:就是这里,还有,“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师:的确很美。藤萝很有力量,很美,这是你们的感觉。藤萝给作者什么样的感觉呢?生:很快乐。师:你是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很

5、快乐的?生:最后一句,“顾而乐之”。师:哦,作者直接告诉我们了,“顾而乐之”,他很快乐。那么,同学们还可以从哪里感受到这种快乐呢?生:“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师:这是对藤萝的描绘。我们在很快乐、很开心的情况下,就会细细地具体地来描绘一个事物,心情不快乐、不开心,就没有这样的闲心。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感觉到作者很快乐,很好。生:“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师:你从哪里可以感觉到作者的心情是很快乐的?生:描写得很生动。师:哪里描写得很生动?(生迟疑)师:“闯”用得好不好?“袭”用得好不好?生:好。师:怎么

6、好?(生迟疑)师:哈,我这是追问。你请坐。“闯”是写香气扑面,“袭”是写声音之细。反正都是写感觉好,有香气,有细细的声音。作者说:这些东西给我的感觉好呀,所以你从这里看出作者的心情很快乐,是吧。还有吗?你们还可以从哪里看出作者的心情好?我给你们读两句吧:“大有直上青云之概”,“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你们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吗?(生思考)师:这里是引用了古诗句。“直上青云”引用了什么诗句呀?不知道吧。我告诉你们,李白的“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万绿丛中一点红”也是引用了古诗句,你们可能不知道,“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引用了古诗句,就表达了作者

7、快乐、开心呢?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引用诗句来说话呀?生:得意的时候吧。师:对呀。人得意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用诗句说话的。这里还有一些地方透露出得意之情的。你们看“顾而乐之”,这是什么句式?生:有点文言的味道。师:对。我们读文言句子的时候,就有点摇头晃脑的感觉。摇头晃脑,就是得意呀。还有一句,你们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这是仿古人的一个句子,哪个句子?(生思考、回忆。)师:郑板桥的句子。(生跃跃欲试,但想不起来。)师:关于竹子的。(有学生小声说:画竹。)师:对,眼中无竹,胸中有竹。看不见竹子,但心里有竹子,所以画出来的竹子才有神。“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这是仿古人的句子,人高兴的时

8、候,得意的时候,就会化用古人的句子来说话,高兴呀。好,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藤萝给了作者快乐。同学们再看第10段,这里还有一个词直接点出作者对藤萝的感觉。你们找找。(学生看课文,有学生小声说:安慰。)师:这个同学说得对:“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给我快乐,给我安慰,这就是作者体味到的藤萝的“情味”。同学们明白作者所说的“其中情味”指的是什么了吧。作者说,这种情味,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其他人是不知道的,但是我们知道了。文章前10段,是写藤萝的“有价值”;后6段,是写藤萝的“被毁灭”。其中直接写藤萝的“被毁灭”的是哪一段?生:第11段。师:大家一起念一遍。预备起。(学生读)师:(出示

9、一张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一棵古藤,上面开满了漂亮的花,这是藤干,这个地方,被人砍断了,这棵藤萝,就没有办法了,上面的花,过几天就要死了。可惜可惜。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也有一句与“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相类似的话,同学们找找看,在哪里?生:“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师:(出示季羡林的照片)同学们,这就是作者,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国学大师,2009年去世了。他说:他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能理解他的痛苦吗?能理解他心中的情感吗?讲到这里,讲到了学习这篇课文最关键的地方了。同学们看ppt。小说是旁述体,剧本是代言体,诗歌是韵

10、体,散文是什么体?自述体。我们读小说,主要是读什么?是读故事情节吧。我们读剧本,是读什么呢?是读人物的语言吧。我们读诗歌,是读什么呢?是读诗句的节奏与韵律吧。比如,我读一首诗,你们不要想我读的这首诗的内容,只听它的节奏与韵律:“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你们只凭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感觉到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生:悲。师:对。读诗歌,就是要读出节奏与韵律。读散文呢,直接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读散文,就是要走近作者,就是要以己之心,体贴作者之心。同学们,把这句话记下来:读散文,就是以己之心,体贴作者之心。那么,我们怎么样体贴作者之心呢?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演

11、示ppt)找作者直接的陈述。比方说,你们问我,你来扬州,心情怎么样?我说:我很高兴。这就是直接陈述。同学们,你们看课文11段到16段,把所有含有“我”的句子找出来。(学生读课文,找句子。)师:一共28句,你们找出这么多来了吗?这些句子中,有些是有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的,比方第11段第1句“我快乐得太早了”,“快乐”就是一个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请同学们把其余27句中有心理动词的句子画出来。师:请一个同学来念一下。生:“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师:就是“我害怕”的意思,是吧?继续念。生:“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师:这是“我痛苦”。好,你请坐。请这位同学继续念。

12、生:“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师:这是“我怕”,“我不敢”也是“我怕”。生:下面还有“我毛骨悚然”。师:“毛骨悚然”是什么意思?生:还是怕。师:好的。这里连续有几句话都是说“我怕”。作者怕什么呀?生:怕看见那棵古藤。师:他为什么怕看见它呢?他胆子小吗?生:不是。师:那是因为什么?生:因为他太痛苦了。师:对。同学们已经能够体贴作者之心了。最后还有一句含有心理动词的句子,是哪一句?生:“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师:好的,我们把作者对自己的思想感情的直接陈述概括为两句话:一是“我痛苦”,一是“我悲哀”。意思都是一样的。下面,还有一种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办法。这种办法更重

13、要。你们问我:你到扬州来,高兴吗?我说,我高兴,我很高兴,我太高兴了,我高兴得要死。你们听听,我真的高兴吗?生:(笑)不高兴。师:哎,我不是明明说我高兴吗?你们是从哪里听出我不高兴的呢?生:从你说话的口气里听出来的。师:哦,人们说话,是有口气的,就是所谓语气语调。我们听别人的话,不但要听他说了什么,更要听他说话的语气语调。有的时候,这种语气语调甚至与他说的话的内容恰好相反。这就是所谓听话听音。我们看散文,也一样,要看它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同学们读一下课文的第15段,看看这一段是什么样的语气语调?这个语气语调有什么特点?你从这样的语气语调中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生:老师,慢点讲,我们记不

14、得。师:哈哈哈,老师问多了。好的,简单点,就是这段话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这样简单了吗?(生读课文)师:什么感觉?你来讲讲。(生站起来后没有说话。)师:哦,有点困难哟。那这样,我们用比较法。同学们与第8段对照着来读,看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在黑板上画表格)这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觉填到这张表上。师:请两位同学把你填的内容写在黑板上来。(两位同学填上自己写的内容。)师:我们来看看他们填的内容。第8段同学填的是“美”“快乐”“幽静”“芬芳”。哦,连气味都感觉到了。感觉到作者的情感是“喜爱”“快乐”“高兴”。第15段第一位同学们填的内容是“悲伤”“凄凉”。我们请这位同学说说你从哪里读出“悲伤”和“凄凉

15、”。生:“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师: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语气语调?生:凄凉。师:哦。是有点凄凉。好的。你从这种语气语调中体会到作者悲伤的感情,是吧。你从哪里体会到作者“希望不发生”的思想感情呢?生:“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师:你从这句话中看出来作者“希望不发生”的愿望,好的。下面我们再请第二位同学来说说你从哪里感到“无力”。(生没有说话)师:那我来读读,你看是不是无力的语气语调好吗?(教师读15段)同学们觉得无力吗?生:不是无力。师:那是什么?生:是无奈。师:啊,这位同学写到的,你看,在这里“无奈”。请问,你从哪里读出无奈的?生:就是最后一句:“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师:好,读出了点无可奈何的味道。其实,这篇课文后半部分,有好几个地方都有点无奈的味道。你们看看,还有哪里?师:我念,你们想想,这里为什么是无奈的?(教师念:“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这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