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一等奖论文合集上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9858399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物一等奖论文合集上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中生物一等奖论文合集上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中生物一等奖论文合集上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中生物一等奖论文合集上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中生物一等奖论文合集上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生物一等奖论文合集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一等奖论文合集上(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均收集于网上且获省市优秀一等奖的初中生物论文,供各位借鉴使用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促进探索意识的发展-推进生物有效教学的一点体会【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自主性和探究性为基础,问题性为前提,综合性为重要内容,实践性为有效途径,过程性为评价目标,合作性为方式,开放性为外部环境的一种全新模式。观察能力是众多能力的基础,人类的一切探究活动就是从观察入手的。推进生物有效教学,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关键词】:观察 观察能力 探索意识“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初步具

2、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学生有关能力的培养目标,也是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初中生物教育应以实验,观察为主线,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变“结论式”为“探索式”,使实验,观察,思维,获得新知识几方面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特长,并具创新精神。观察能力是众多能力的基础,人类的一切探究活动就是从观察入手的。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1、对学生进行观察重要性的教育观察是一种有意的知觉,也是一种“思维的知觉”。观察能力是指全面、深入、正确地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表现在生物学科上就是

3、要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和本质特征。探究是研究和学习生物学的科学方法。观察是探究的第一步,科学的学习要从观察入手,观察是获取知识的门户,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是“观察直觉思维想象抽象思维本质揭示”。培养观察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中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初中生物教材有许多分组实验(动手,观察),每章节都有观察,讨论,阅读,思考,实践的内容,突出了观察的重要性。巴甫洛夫说过,在你研究、实验、观察的时候,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根源的奥秘,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巴甫洛夫主张观察不但要准确,而且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奥秘的程度。他一直把“观

4、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达尔文作了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进行广泛观察,并采集大量的生物标本和矿物标本,经过深入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古今中外科学家都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他就有更多的机会获取知识,就更能从观察对象上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2、影响学生进行生物学观察的因素2.1观察目的不明确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如果不知道要观察什么和通过观察要得到什么,其观察活动就有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如有的学生在观察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把鱼的所有鳍全部剪去,这样就很难得到有鱼鳍与鱼在水中运动关

5、系的结论。在观察幼苗的根毛时,把镊子夹住了根毛,结果根毛全被破坏了。2.2观察的精确性较差 生物学观察是一种精细的观察。有的同学观察自制装片或永久装片时只停留在表面,对看到的生物的结构缺乏研究。在观察“花的结构”时,只看花的形态,颜色,大致结构,对雄蕊,雌蕊的解剖观察做的比较马虎。2.3没有随时随地勤观察的习惯 初中学生对自身或周围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和生命现象观察甚少。如有的同学家里种了许多杜鹃花,当我讲到花的结构时,问他花瓣有几瓣,花萼是什么颜色,回答“不知道”。鲫鱼是大家很熟悉的动物,当我问同学们,鲫鱼的体表有什么特征?鲫鱼的口中有牙齿吗?鲫鱼是雌雄同体还是雌雄异体?回答也不完整。3、引

6、导学生学会观察的途径发现抗菌素的先驱者-美国的弗莱明教授,就是在培养细菌的过程中,依靠敏锐的观察力才找到了青霉素的。当他获得诺贝尔奖时,谦虚地声明“我唯一的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可见,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获得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现象,认识生物体的各种生命特征,进一步揭示其生命本质的重要途径。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作为教师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在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3.1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心理素质不同,学生在学习和观察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水平。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

7、个性差异,加强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成立生物兴趣小组,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辨认动、植物等。进行生态调查时,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多指导学生的家庭观察实验,培养有意观察,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身或周围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和生命现象。3.2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重点观察-在观察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重点观察对象上,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时,对种子的形态、大小、颜色等作一般观察,而对种

8、子的内部结构应作重点观察,弄清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及其功能,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顺序观察-进行观察时,要根据观察的目的,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仔细看一看观察对象具有的特征和特点。例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时,先让同学们观察各种形态的叶,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的临时装片,从上到下观察叶片的结构-上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脉,下表皮,气孔,再重点观察各部分细胞的结构特点。对比观察-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间的共性和个性,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例如,通过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让同学们找出它们的相同点(都有种皮和胚)和不同点(菜豆种子有两片子叶,肥厚,营养储存

9、在子叶里,没有胚乳。玉米种子有一片子叶,有胚乳,营养储存在胚乳里)从而确定了这两类种子的共性和个性,对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起到了良好的作用。3.3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首先,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单凭兴趣出发,只愿意观察他们喜欢观察的对象,而将观察目的弃置一边。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按观

10、察目的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对细胞核的染色也要重视。使学生按照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通过绘制细胞结构图达到观察的目的。其次,观察要有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学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观察记录、绘制生物图以及对生物对象描述时,一定要符合观

11、察到的真实情况。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对生物学的好奇心,是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不可忽视的环节。在组织观察活动时,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深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与生物学有关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敏捷性提高了,概括性发展了,精确性增强了,他们就能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客观世界,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这对于他们发展思维,锻炼分析、鉴别、判断能力,独立获取知识是极为有利的。4、观察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发展的效果观察是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知觉过程。在组织学生观察时,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启发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如在讲授“根对水分的吸

12、收”时,我布置了家庭观察实验,把萝卜条分别浸泡在浓盐水和清水中,第二天观察现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明白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我再让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用盐腌黄瓜,黄瓜缩小变软,把发蔫的菜浸在清水中,菜会硬挺。把知识灵活地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同样一个实验,有的同学用马铃薯块代替了萝卜条,现象一样。但有的同学经过观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放在盐水中的马铃薯块为什么会变成深蓝色?”其实这又联系到了另一个知识点,通过探索,实验,观察,同学们知道了原来盐中有碘,马铃薯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13、淀粉遇碘会变蓝。观察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通过对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的观察,探索事物客观规律的活动,获得新知识,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主动观察事物,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深,通过不断观察,使学生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不断开拓思路,提高创新能力。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具有敏锐而精确的观察能力,对发展学生智力有重要意义。如果我们教师长期坚持对

14、学生进行科学观察方法的培养训练,学生就会养成一种积极,主动,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促进探索意识的发展。 当“探究”遭遇“尴尬”时摘要: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表现形式,深入实践与研究实验探究活动,整合、创造、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的探究策略,对于加强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i。关键词:实验探究 有效 策略谈到实验探究活动的组织,相信从事一线初中生物教学的教师并不陌生。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课前,教师对此作了认真而周密的教学设计,可是在正式上课时,总有可能得不到学生的认同或理解,有时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尴尬”:或

15、者“探究得热闹”,或者“探究得安静”,结果却往往造成“有探究之形,无探究之实”的尴尬现象。此时,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去解决?如何去面对来自学生的意外“尴尬”?如何使“有效探究”、“高效探究”真正走进我们的实验探究呢?本人在教学中经常遭遇到类似的经历,慢慢摸索出一些策略,现与同行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更多收获!案例:“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人教版)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活动。其中,“制定计划”这一步骤涉及或者“不同水的含量、不同温度、空气等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使用了对照实验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是非常有益的。然而,在实际授课中,我却遇到了难题。教材中直接列出了

16、实验的操作步骤,第一个班上这一课,我让学生先看书分析再模拟探究,学生无一例外地都照做了,课堂热热闹闹,并看似易如反掌地完成了实验。但我却失落了:学生看了书,头脑中书本方案的影响深刻,他们无一例外地照搬课本的实验方案,不需要自我推测、自主设计、没有质疑、少有思维,探究实验变成了操作性实验。生动活泼的实验探究变成了静止的某个预期的“过程”加“结论”。这不是我心目中的实验探究呀!这堂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提供给学生的是一条既省时又省事的直达终点的捷径,学生从书本的提示早已知道结论,没有悬念,少有难度,使学生缺少了一次积极思维发现的快乐。同时,由于结论和书本所叙述的或理论所推测所预期的完全一致,不需要猜想、直觉、想像,不需要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