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教学中的情境创设.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9855821 上传时间:2023-12-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教学中的情境创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课改教学中的情境创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课改教学中的情境创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课改教学中的情境创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课改教学中的情境创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改教学中的情境创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教学中的情境创设.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新课改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普戎学校 彭健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好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毅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始终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数学情境创设, 关键词:情境创设;形象;兴趣;积极性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具有高度抽象性、应用的普遍性和逻辑上的严密性。这三个特性使学生对数学的印象是单调的,难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能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导进行情境创设,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就会大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所谓创设情境

2、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和掌握新知识。特别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俗话说得好:“要想学好一门课,首先你要对这门课感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无论是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都要有一个好的情境创设。一、数学教学中为什么要进行情境创设 1、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理念中,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中提出“学习 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会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

3、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加强对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研究。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便成了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2、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意义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严谨性,加大了某些数学内容的复杂性和难度,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困难。特别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内容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成为教学的难点。但如果把它置于具体的情境中,难点就可以得到分散,使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将有助于学生扫除障碍,分析问题。同时还可以诱导学

4、生思维的开展,当学生的思维还未启动时,可使学生开动思维机器去主动寻求答案;当学生的思维积极推进攻克难关时,可帮助学生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产生顿悟与突破;当学生要对思考过的问题进行整理时,可帮助学生顺利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二、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及其创设原则 情境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特定背景;心理学则将情境界定为: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个体行为活动的即时条件。包括个体既成的人格倾向,当时的认知、情绪、意向特点等主体条件,也包括当时周围的环境,尤其是进入个体意识的范围的环境,而数学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具体的环境。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人为创设教育环境、人际环境、活动环境、校园环

5、境。它通过选择、创造、构建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微观环境。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新颖性 。新颖性是指情境创设,要考虑到刺激物具备新颖、变化的特点,尽量使学生获得新的感受。借以激发学生观察情境,描绘情境的热情,给课堂教学带来生趣与情致。 2、现实性。现实性是指情境创设要从数学教学的目的出发,让学生回到生活里去学习数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如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教学中,老师可首先呈现钟楼的几张照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从不同的方向看会有不同的效果从而引入教学内容,而其后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以抽象各个侧面所看到的视图。 3、启发性。情境创设的目的

6、,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智力,因此在方法上必须讲究启发性,如: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故意设置一些“障碍”、顺应学生的思路启发等。 4、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大动力莫大于兴趣。因而,情境的趣味性也是情境创设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如:讲“坐标平移”时,教师给出点的坐标,学生在坐标内画出图形,再进行坐标变换) 三、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我认为有以下创设方式: 1、情境创设具有挑战性。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

7、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思考,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摸得到”。 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全等判定之后,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课本上举例说明了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全等,在什么情况下不全等呢?”以上这一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具有挑战性,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寻找答案。 2、情境创设具有矛盾性 。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使其产生矛盾心理。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揭露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进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去思考,逐

8、步引入佳境。如:在讲授“有理数乘法”时,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2+2+2+2=24,24就是4个2相加,接着提出问题:2(-4)是什么意思呢?总不能说是负4个2相加吧?那又该如何理解呢?于是产生疑问,教师利用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考,逐步诱导。前面已学过可用正负数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在学有理数加法时是在数轴上进行的,如向东走7米再向西走2米,两次一共向东走5米,即7(2)5,那么,有理数的乘法是否也能在数轴上进行呢?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与欲望之后,教师开始讲授有理数的乘法。 人总是力图使自己的思想协调一致,不自相矛盾,当学生发现某种新知识与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矛盾时,就会产生“认识不平

9、衡”导致一种“紧张感”,从而产生消除这种紧张感的认知动机。紧张感得到消除,就会产生一种满足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强化认知动机。不仅如此,还可以使问题情境具有较好的发散性,即问题情境的设计能充分激发学生联想,扩展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问题的设计都可以活跃学生思维,使其产生多向联想。 3、情境创设具有形象性 。直观是认识的途径,直观形象的物体,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观性是一种发展注意力和思维的力量,能使认识带有情绪色彩。由于同时能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情感记忆。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感记忆,就谈不上有充分的智力发展。所以

10、,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适合初中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讲授“数轴”时,就利用了温度计来导入新课,在讲授几何课时,更是充分利用了各种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充分利用一些半具体半抽象的模型化了的数学材料,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表象。对某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直接让学生学习,学生可能不知从何开始,这时教师可提供直观的材料,或通过具体实验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再让学生来研究具体的问题,这样学生探究问题也就有了明

11、确的方向。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从而很直观牢固地学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又如,火车从车头开始通过一座大桥问题,讲解此题往往是“纸上谈兵”,一部分基础不好的学生不易理解题意,故难点不好突破。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实物,演示这段“火车”过“大桥”的过程,然后要求学生将关键时刻位置绘制成图形,就能较容易列出正确的方程。 例如,在教“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教师先发给学生一张破碎的圆形硬纸片,并说:“机器上

12、的皮带轮碎了,为了制作同样大小的皮带轮,请你设法画出皮带轮对应的圆形。”接着让学生用圆规、直尺、量角器比比画画,进行实验,探索问题的解法,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境: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几个圆? 当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学习新知识的预备知识,但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不容易被学生发现时,教师若通过设置具体实验或直观的问题情境,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情境创设具有悬念性 。在教学中精心构思,巧布悬念,也是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俗话说:“好奇之心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考,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造悬念的目的有二。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 巧设悬念就是根据学生

13、的年龄特征和好奇心,用带有悬念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自然地引入新课。但也要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悬,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使学生欲罢不能,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悬念设置于课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若设置于课尾,则有章回小说的效果。如全等三角形概念刚学习完,于课尾给学生一个这样的问题:如图,BD是长方形ABCD的一条对角线,思考:ABD与CDB全等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此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而利用全等的概念很难描述!自然地

14、,学生会探索其中的奥秘。甚至想到去剪一剪,做一做这种实验式的好方法来说明。此时老师说:“还有另一种方法在叙述上比较方便,到底是什么方法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留了一个问题就下课了。这对于下节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的学习无疑产生了非知不可的紧迫心情。 四、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们也不可否认,有的数学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而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潭。他们好像认为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格外注意几大误区: 1、要防止

15、数学情景创设没有数学味。情境创设应突出数学学习这一主题,否则可能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的“情境”中,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这样是浪费时间的,又制约学生原来活跃的思维。数学学习的真谛是在于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认识客观世界的数量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其更好的认识世界和改善世界。因此,数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注重问题提供的方式,是否新颖多样和营造气氛是否热烈,更注重生活情境能否引起学生主体的数学思考,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达”的心理状态,所以,创设的情境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不能盲目的用情境,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数学教学课堂丧失应有的“数学味”。 2、要防止数学情境教学成为简单的“情境练习” 。情境教学的引入,也不是仅仅为了激发兴趣。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与学生所要探索的知识有内在联系,根据实际需要去创设情境。因此,情境创设首先应体现数学价值,其次体现人文的关怀。只有主次分明,有机结合,才能使情境更有价值。 3、要防止数学情境问题不够具体明确或实际 。提出的问题目的明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符合生活实际。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才能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曾经听说有这样的案例:一位老师试图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学习“两个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