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9846590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一) 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

2、,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例: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

3、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7、“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二) 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例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何如”单用,相当于“怎样”“哪个”。例:“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

4、也。”(史记张释之列传)译:“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三) 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3、“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哉(也)”的意思是“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能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4、“岂乎(哉)”相

5、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5、“非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6、“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7、“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8、“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9、“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夫晋,何厌之有?“何有”单用,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

6、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0、其乎(邪),译为“难道吗?”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11、“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12、得无乎,反问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同样的结构还有“得非与”“岂非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例: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13、“能无

7、乎“,译为“怎么不呢”。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14、“(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15、“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16、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例: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 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1、“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2、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赐,汝来何其晚也?

8、3、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4、“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五) 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1、“唯(惟)为”,可译为“只”“只有”“惟独”。例:天生万物,唯人为贵。2、“唯(惟)所”,可译为“任凭”“随便”。例:臣有三剑,唯王所用。3、“非惟抑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表递进语气。例: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六) 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1、有于此(斯)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例如: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2、“若

9、其”相当于“假如”。例如: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周浚传)(七)表选择语气:1、“与其孰若(无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2、“不则“不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例: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3、,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4、“非则”,“非而”,相当于“不是就是”,“不是却”。例:非死则徙尔。(柳宗元

10、捕蛇者说)非字而画。(促织)(八) 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1、“得无乎”“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莫非、恐怕、岂不是、只怕是吧”。如:无乃尔是过与?2庸乎,译为“哪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3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4“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九) 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1、有所、无所、

11、何所(安所、奚所)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的(人、物、事)”“是什么”。例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2、有以、无以,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例如:项王未有以应。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从”可译为“没有办法”或“不能”。(有所以、无所以)3、无以为,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十)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1是故,是以,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译为“因此,所以”。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2所以

12、,有两个意义,译为“用来的方法”或“原因”、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例: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4、“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例: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5、“而已”“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例: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6、“以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例: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7、“因遂”,相当于“于是”。例如: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记刺客列传)8、“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从这时起”“在这种情况下”;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于是”。9、“之类”“之属”“之伦”“之徒”,相当于“这一类的”。10、有者,译为“有个的人”。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11、唯(惟)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得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得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例: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