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9845992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高中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在课堂上渗透有关诗歌鉴赏的知识万丈高楼平地起,鉴赏古典诗歌一定要有扎实的诗歌鉴赏理论知识做为基础。因此,学生要进行诗歌鉴赏活动,自然就要具备一定的诗歌知识体系,所以在课堂上,要注意诗歌知识的渗透。引导学生从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情感、种类、表达技巧、意象、意境等方面,给学生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加以指导。这样,学生在具体进行鉴赏实践的时候才不至于说外行话,学生的鉴赏实践也才能够走上较为正规的鉴赏轨道。如我们学习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qiu)。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liu)。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zhou)。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liu)。押韵,

2、让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音韵美。了解四声,诗歌的平仄就容易明白,就能较好地体会到诗歌音韵的美,增强审美的能力。二、激发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对于流行音乐的接受程度较高。而且,流行歌曲中也有一些是采用那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为词,谱上带有现代感的乐曲,就成为了富有时代感的歌曲,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于是,我就投其所好,从流行音乐入手渗透古诗的教学。我告诉学生,古诗本来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是可以谱成歌曲广为传唱的,不少优秀的古诗词在当时其实就是“流行歌曲”!这样一来,原来遥远的古一下高中学生尽管对学习古诗文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同。因此,激发与培养兴趣可以从学生乐于接受的流行音乐入手,

3、在把古典乐曲与诗歌鉴赏渗透到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先播放萧敬腾的梦一场;讲授李商隐的无题时播放徐许嵩的断桥残雪。有些学生因为爱唱流行歌曲,便不知不觉把这些诗词给背了出来,乐在其中。于是,进一步要求学生自己去找类似的歌曲来唱。在同学们都能熟练吟唱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其韵律之美,给学生讲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的感情。告诉学生古典诗歌与音乐的内在了解。这样原来遥远的古典诗歌一下子在心理上被拉近了,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也明显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引导学生到名胜古迹、网络等有古典诗词名句的环境中去历练,带领学生在一些书画作品展览活

4、动中接受熏陶。三、受以学生正确的鉴赏诗歌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受以方法比受以知识更为重要,教师不能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去进行鉴赏,学生的鉴赏实践应当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而且教师的引导应当力争做到三个方面:(一)提供鉴赏实践的时间与空间。就是指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的给学生一定的鉴赏实践训练的内容与时间,要注意的是时间间隔不能拖得太长,尤其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之间的时间不能太长,太长则理论知识遗忘得多而且快,对于提高鉴赏水平没有多大的益处。(二)要拓宽鉴赏实践的范围。即指理论知识的学习应该在课内,而古典诗歌的鉴赏实践则要放眼生活,甚至于要放眼阅读视野所及,即课内

5、课外,阅读材料、生活范围等等。只要有机会接触古典诗歌,也就有机会进行古典诗歌的鉴赏了。(三)要注意把握诗歌鉴赏的数量与尺度。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实践时,要注意古典诗歌鉴赏的数量的安排与把握,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过多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过少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鉴赏实践。我们大致从叙事诗、抒情诗、赠别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诗歌中,每一类型诗歌选择讲解二至三首,这样既能够顾及到诗歌鉴赏种类的全面性,又能够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不至于加重学生的负担。老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们深入体悟诗歌的深远意境和丰厚内涵。如

6、标题的暗示,整理的生平、思想,意象、意境,表现手法以及关键词等,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如对王湾的次北固山一诗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入”字的理解 “生”和“入”的选用,把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还有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狂”。 鉴赏时诗歌的表现手法也不可忽视,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

7、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起首二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采用了色彩的对比。其中,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样,通过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营造了一种凄凉的环境,从而表现出诗人孤寂飘零之感。在一定数量的诗歌鉴赏实践训练之后,学生有了很深的感受,原来诗歌鉴赏理论知识对于诗歌鉴赏实践有如此的重要性。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运用理论来充实自己的头脑了,还会有意识的使用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鉴赏实践。就具体的鉴赏方式来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1、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8、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

9、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2、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整理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了解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

10、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3、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11、。4、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整理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整理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

12、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整理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5、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整理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

13、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整理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整理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

14、,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整理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

15、的基础上。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

16、的真谛。四、加强中学生对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初中生对古典诗词意蕴的把握、理解主要来自于教师的精讲与点拨,但光靠老师的这点讲解,显然是很难在短时间奏效的。一般来说,古典诗词的学习仍应以诵读为主。一方面,对待初中生在古诗词的理解上存在一知半解的现象,教师应持宽容的态度,不能求全责备,正如宋代理学家陆象山所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另一方面,我们主张理解记忆,反对死记硬背,但初中生在古诗词的背诵中不可能全部理解,有些古诗词就得死记硬背,即使不懂,也得先吃进去,吃下去了,随着日后知识水平的提高社会阅历的丰富,总能慢慢消化,有所领悟。诵读能力 ,自然包括朗读和背诵两项基本能力的训练。古诗词的朗读,既要达到“正确清楚、自然流畅、传情达意”的朗读要求,也要仔细品味诗的意境,了解一点格律,读出诗的韵律美。在鉴赏古诗词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所有环节的中心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