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常识必备——中国书法美学.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9842050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7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常识必备——中国书法美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美学常识必备——中国书法美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美学常识必备——中国书法美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美学常识必备——中国书法美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美学常识必备——中国书法美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常识必备——中国书法美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常识必备——中国书法美学.doc(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书法美学常识简说 要想知道中国书法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我们必要了解一些有关中国书法的美学常识。 中国书法,作为祖国的一门传统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一点,不仅被国人所推崇,而且也得到了世界的公认。正如西方一位哲人所说:“世界真正的艺术在东方,东方的艺术在中国,中国的艺术是书法”。这段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些偏颇,但毕竟反映了中国书法在世界上被认可的程度。那么,中国书法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艺术的美呢? 一、书法美的表现形式 书法美的基础在于表现汉字的象形性。由于汉字源于象形,给汉字造成了丰富的笔画和复杂的形体结构,才使书法有了艺术的根基。但是汉字的象形性并不能直接产生书法的美。如汉字的“鱼”字来

2、源于自然界鱼的形状。而书法艺术中写一个“鱼”字,决不是画一条具体的鱼,欣赏者也不是看这个“鱼”字像不像自然界中的真鱼来判定它的美与丑,相反,在欣赏作品时,是完全摒弃这个汉字原型的。而且,由于汉字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象形性越来越弱,体现书法艺术的书体更多地表现在脱离了汉字原型的楷、隶、行、草上,这种表现已是抽象性线条的造型了。所以,书法美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线条造型、线条组合(即结构)和章法布局。(一)线条美 作为书法的线条,尽管由于书体不同、风格不同、笔画种类不同而千差万别,但给人以美感的线条首先体现的是“笔力”。而判断笔力的标准则是笔画的“圆”、“涩”与否。 书法中所讲的“圆”,是一个立体而不是

3、平面的概念,用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的话说,就是线条“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这种“圆”,来源于中锋行笔,而这种通过中锋行笔写出的线条便显得饱满、结实、有立体感和浮雕感,从而表现出充实的力度。 、立体的“圆”与外廓“圆”的关系 在书法中,线条外廓的圆浑和方直,往往称之为“圆笔”和“方笔”。立体“圆”的对立面是“扁”,而“圆笔”的对立面是“方笔”。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但是,从中锋行笔的原理来看,如果达到了立体的圆,则笔画线条必然是四周饱满,能够完美地表达出外廓的丰满匀称;反之,如笔锋偏向一边,线条的外廓也自然有一面或几面产生缺陷。 所以,立体圆与外廓圆的关系,就是传统书学中经常讨论的“骨”与“

4、肉”的关系。骨是基础,肉附于骨上,骨正,肉才丰满匀称。因此,无论是藏头护尾的圆笔(如颜真卿楷书),还是棱角毕露的方笔(以魏碑最为典型),只要达到了立体的圆,达到了外廓的丰满和匀称,就是有力度的,也就是美的。 、立体的“圆”和弧度“圆”的关系 在圆转线条较多的行、草、篆书法作品中,线条力度的美在笔画的转折处表现得更为充分。因为,坚持中锋行笔的原则,“至于屈于屈折处亦当中,无有偏倒处”(刘熙载艺概书概)。圆转处线条便不塌,不缺,不飘,象钢丝绷得紧紧的,产生“不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强烈感染力,这就是立体圆和弧度圆的统一。怀素的草书,能将这种艺术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再看涩笔。所谓“涩”是一种线条冲

5、破纸面阻力、挣扎奋进的艺术效果。正如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言:“威力是一种越过巨大阻碍的能力。如果它也能越过本身具有的东西的抵抚,它就叫做支配力。”书法中“涩”的审美判断,正是依据于笔锋在纸面上遇到阻力抵抗、又越过它前进的表现。这种阻碍与反阻碍表现得越充分,线条就越显示出本身的这种“支配力”。在传统书学中,常用形象的“屋漏痕”来形容这种艺术效果。所谓“屋漏痕”,是说水滴从屋顶沿墙漏下,不是顺顺当当地一泻无余,而是一面克服泥墙的阻力,一面缓缓滴下。“涩”与“圆”也有内在联系。“圆”要求中锋行笔;“涩”要求更进一步,不能将笔锋偃卧平拖过纸面,而要将笔锋站直,人为地制造逆势涩行。刘熙载说:“惟笔势欲行

6、,如有物拒之,竭力与之争,斯不期涩而涩矣”。这样写出的线条,不轻滑、不飘浮,而是沉着、凝重、老辣、苍劲,有如“万岁枯藤”。这样的线条仔细看来,恰似大雕塑像家罗丹让葛赛尔在灯光下观察维纳斯雕像,从似乎光滑的表面上可以发现无数轻微的起伏。这种起伏,就是笔锋在不断遭遇阻面又破阻的痕迹。从上述书法线条审美判断来看,无论是“圆”是“涩”其关键都在于中锋行笔,在于有提按自如的用笔功夫,把用笔的上下立体运动提高到相当重要的地位来认识。传统书学中所说的“如印印泥”就是此意。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行笔过程中创造出线条的美来。 另外,用笔不仅有中锋,还有侧锋、藏锋、轻重、徐疾等等区别,用各种变化的线条来表现书者的内心

7、情感和趣味,就像音乐使用各种乐音,依据节奏、和声、伴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美妙的千万乐章一样,是书法美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只有把这些用笔方法合在一起,才能表现笔画线条的骨、肉、筋、血。从而达到线条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人类从思想上把握世界,必须接纳万象到概念的网里,纲举而后目张。中国人用笔写世界万象,从一笔入手,但一笔画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之“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禁径云:“八法起于隶字之始,自崔(瑗)张(芝)钟(繇)王(羲之)传授所用,该于万字而为墨道之最。”又云:“昔逸少(羲之)攻书多载,二十七年偏攻永字,以其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也。”隋僧智永欲存王氏典型,以为

8、百家法祖,故发其旨趣。智永的永字八法是 侧法第一(如鸟翻然侧下) 勒法第二(如勒马之用缰) 帑法第三(用力也) 趯法第四(趯音剔。跳貌与跃同) 策法第五(如策马之用鞭) 掠法第六(如篦之掠发) 啄法第七(如鸟之啄物) 磔法第八(磔音窄,裂性谓之磔,笔锋开张也) 八笔合成一个永字。宋人江白石续书谱说:“真书用笔,自有八法,我尝采古人之字,列之为图,今略言其指。点者,字之眉目,全借顾盼精神,有向有背,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丿 丶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实。”这都是说笔画的变形多端,总之,在于反映生命的运动。这些生命运动在宇宙线里感到自由

9、自在,呈“翩翩自得之状”,这就是美。但这些笔画,由于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一个点不是平铺的一个面,而是螺旋运动的终点,显示着力量跳进眼帘。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盼,欹侧不平。卫夫人笔阵图里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口崩也。”这是何等石破惊天力量。一个横画不说是横而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钟繇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美就是势、是力,就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二)结构美 结构,就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汉字是由笔画线条构成的。不同的线条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一个个单字。而每一个单字所用线条的形状和数量又都不一样,许多独立的构成部分偏旁

10、也可以组成形态各异的汉字,在线条的搭配和排列所形成的结构中,充分体现了汉字的美学意识。 汉字的结构,又称布白。由于汉字是以成组线条形式出现,连贯穿插而成,所以笔画的空白处也属于汉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空白处应当计算在一个字的造型之内,空白要分布适当,和笔画具同等艺术价值。所以,清代书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这也像一座建筑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空间的分布,虚处和实处同样重要。中国书法艺术里的这种空间美,在篆、隶、楷、草、行里面有不同的表现。空间感的不同,表现着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对书法艺术的不同体验。较之西方美学中追求统一和谐的整体美思想,书法美虽有与其相

11、似之处,但又有其独特之处。首先,在“整体美”的局部与整体这一对矛盾中,有的西方美学家认为,局部是可以不美的,综合各个局部,可以形成完美的整体。如罗马时代的论崇高说:“整体中任何一部分如果割裂开来孤立地看,是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但是把所有的部分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但在中国书学中,则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苏轼论书)其中“骨”和“肉”,是指线条的美,是书法美的根本所在。所以,在书法美中,局部的,单个的,并不那么消极,他们即使被割裂开来孤立地看,也是美的。如果笔画和线条组合的组成部分不美,那么,作为一个个汉字的美就无从谈起。我们不能象西方美学家那样

12、说:“单个线条可以是不美的,组合起来的线条才是美的。”而应该说:单个线条是美的,组合得好就达到了更高的完美。其次,在“整体美”的统一与变化这一对矛盾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于统一这一方面。如笛卡儿在论巴尔扎克的书简里说:“这种美不在某一特殊部分的闪烁,而在所有各部分突出到压倒其它部分,以致失去其余部分的比例,损害全部结构的美。”而中国书法,则更注重于变化这一方面,习惯于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恰恰要渲染“某一特殊部分的闪烁”,有意地使之“突出到压倒其它部分,”或使其它部分对其避让,用打破某种协调均衡来达到新的、更高级的协调均衡,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是中国书法美的一个特殊的值得重视的特点。相传

13、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曾留下楷书三十六法,内中的排叠、避就、穿插、顶戴、向背等等,都是从楷书的结构分析出汉字结构美的构成诸法,一切均以美为目标,为了实现美,在不脱离美的规律的前提下,改变字的形状,创造新的结字原则,这在古今书法作品中随处可见。正如清代书法家戈守智在注释欧阳询楷书结构第三十六法“却好”时所论:“诸篇结构之法,不过求其却好。疏密却好,排叠是也。远近却好,避就是也。上势却好,顶戴、复冒、复盖是也。下势却好,贴零、垂曳、撑拄是也。联络者,交而不犯,粘合、意连、应副、附丽、应接之却好也。实则穿插,虚则管领,合则救应,离则成形。因乎其所本然者而却好也。互换其大体,增减其小节,移实以补虚,借彼以

14、益此。易乎其所同然者而却好也。者屈已以和,饱者虚中以待,谦之所以却好也。包者外张内势,满者内固其体,盈之所以却好也。褊者紧密,偏者偏侧,捷者捷速,令用时便非弊病,笔有大小,体有大小,书有大小,安置处更饶区分。故明结构之法,方得字体却好也。至于神妙变化在已,究亦不出规矩外也。”以上分析的诸 个“却好”,无非是恰到好处之义。但其中所总结的书法美学确实给人以极大的启迪。中国书法里结构的规律,正象西洋建筑里结构规律那样,它们启示着西洋古希腊及中古哥提式艺术里空间感的型式,中国书法里的结体也显示着中国人的空间感的型式。书法家通过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把一个个汉字谱成一幅

15、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其飞动摇曳,似真似幻,完全溶解浑化在笔墨点线的互流交错之中。但是书法里的空间动律并不仅仅体现在单个汉字里,更体现于整幅的书法作品当中。从每一种书体的个体结构到一幅整篇的章法布局,是单字结构的扩张和应用。这是体现书法美的更高层次。(三)章法美同其它艺术的美一样,中国书法非常讲究通篇贯注的和谐美。在欧阳询所述的字体结构三十六法里,有“相管领”和“应接”两个条目,所论述的已不仅是单字的结构,它包含了一幅字的通篇结构,即包含了书法艺术作品的章法布局。戈守智说:“凡作字者,首先一字,其气势便能管束到底,则此一字便是通篇之领袖矣,假使一字之中有一二懈笔,即不能管领一行;一幅之中有几处出入,即不能管领一幅,此管领之法也。应接者,错举一字而言也。(按:“错举”,即随便举出一个字)。如上字作如何体段,此字便当如何应接,各行作如何体段,此字又当如何应接。假如上字连用大捺。则用翻点(即长点或反捺)以承之。右行连用大捺,则用轻掠以应之。行行相向,字字相承,俱有意态,正如宾朋杂坐,交相应接也。又相管领者如始之倡,应接者如后之随也。”“相管领”好象一个乐曲里的主题,贯穿着和团结着全曲于不散,同时表现书作者的基本乐思。“应接”就是在各个变化里相互照应、相互联系。这是艺术布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