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用比例解应用题复习.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9837969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用比例解应用题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用比例解应用题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用比例解应用题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用比例解应用题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用比例解应用题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用比例解应用题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用比例解应用题复习.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用比例解应用题复习教学目标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2复习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3复习用反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学重点和难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数量关系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2一条路,已修的和未修的。3梯形的上、下底长度一定,梯形的面积和它的高度。4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5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6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7单位面积一定,播种面积和总产量。8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2、。9订阅北京儿童的份数和所需钱数。(二)复习应用题1某工厂八月份计划造一批机床,开工8天就造了56台,照这样速度到月底可生产多少台?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8天56台31天?台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每天生产的台数一定,成正比例。)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正字,决定用正比例方法做。解 设到月底可生产x台。x=217答:照这样速度月底可生产217台。2一批纸张,钉成20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600本。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多少本?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20页600本24页?本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纸张总页数一定,成反比例。)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反字,决定用反比例方法做。解 钉成2

3、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x本。24x=20600x=500答: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500本。学生独立地用老师教的分析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本上做两道题。(1)火车3小时行135千米,用同样的速度5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2)有一批砖,25人去搬,6小时搬完,如果30人去搬,需要多少小时搬完?(三)练习解答两步的比例应用题1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多少天可以读完?黑板上的对应关系变成:解 设x天读完。(64)x=63010x=630x=18答:18天可以读完。2在第1题的基础上,改变问题。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提前几天

4、读完?对应关系:解 设如果每天多读4页,x天读完。(64)x=63010x=630x=183018=12(天)答:提前12天读完。(指导学生分析、比较。)以上两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使原来的题复杂了一步,但用反比例解的方法没有变。)练习(学生独立分析,做题。)1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3小时行驶105km。用同样的速度又行驶了1.2h到达乙城,甲城到乙城有多少千米?解 设甲城到乙城有x千米。3x=105(31.2)x=147答:甲城到乙城有147km。2光明乡有144公顷水稻,5天收割了90公顷,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几天可以收割完?解 设剩下的x天可以收割完。

5、90x=554x3答:剩下的3天可以收割完。(再用间接设的方法做两道题。)1纺织厂的织布车间过去每人看16台织布机,每班需要42人,现在改进操作方法,每人看24台。每班可以节约几人?1642=24x42x2某机器厂原计划每天生产机器48台,15天可以完成任务,现在要12天完成任务,每天应增产多少台?12x=4815x48(四)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分析、思考方法。拿到应用题不要急于先做,要先读题,找出对应关系,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就可以正确解答了。课堂教学设计说明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是有其独特的思考方法的,所以在教案的设计上重点放在指导、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上

6、。第一层次,先做判断练习,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因为这是正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础。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

7、,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第二层次,进行最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着重训练学生怎样找对应关系,如何正确判断,然后再动笔做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第三层次,进行间接设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目的是在原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更高一步。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