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及其治理.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9821075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货膨胀及其治理.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造成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是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一旦违背了这一经济规律,过多发行货币,就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水平持续上涨,通货膨胀。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内在价值,通过发挥贮藏手段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流通量,不会发生通货膨胀;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纸币不具有内在价值,进入流通的纸币不会通过贮藏方式而推出流通,不具备自动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功能。所以,一旦货币供应过多,就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因此,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现象。在经

2、济分析过程中,人们以不同的标准,对通货膨胀进行了分类。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可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失调型和预期型通货膨胀;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公开型和隐蔽型通货膨胀;按通货膨胀过程中价格上涨的幅度又可分为: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和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有:需求拉上、成本推动、结构因素以及供给不足、预期不当、体制制约等。如果以消费物价总水平变动作为通货膨胀的代表性指标,那么我国近年来的通货膨胀主要需求拉上型的,但是成本推进、结构失调、制度变革以及微观经济主体的不合理提价行为等因素也形成了促使物价全面上升的强大合力,所以,应该说我国近年来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种因素混合的

3、。2、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个敏感而有争议的问题。对此,西方经济学界形成了促进论、促退论和中性论三类观点。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增加的正效益;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害无益,具有减少的负效益;而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实际上不产生任何影响。我国大部分经济学家大都持有与促退论类似的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短期的,而对经济危害性则是长期的。因此,必须坚决制止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生产的影响突出表现在:通货膨胀破坏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导致生产过程紊乱;通货膨胀使生产性投资减少,不利于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通货膨胀对流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打破流通领域原来的平衡,使

4、正常的流通受阻;加剧流通的供求矛盾;使潜在货币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货币购买力,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使流通领域更加混乱。通货膨胀对分配的影响:从社会成员角度出发,它改变了原来的收入和财富占有比例;从国民收入的初此分配和再分配环节考察,通货膨胀在以企业为主的初次分配中,使企业的销售收入不真实,影响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而在财政和再分配中,会打破原来的预算安排,给财政平衡带来困难。而从银行融资来看,通货膨胀会使信贷资金供需矛盾加剧。通货膨胀对生活消费也有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货膨胀减少了居民的实际收入,使消费水平下降;加剧社会成员之间矛盾;加剧市场供需矛盾,使消费者的实际利益受损。3、由于通货膨胀存在诸多弊

5、端,因此必须进行治理。但因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故需要进行综合治理,采取多种政策、措施互相配合。治理对策通常有: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调整经济结构、增加总供给、限价、减税及指数化等。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所包括的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是就其狭义而言,即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以调控制货币流通、货币供应和信用规模为中心内容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是总体上和全方位的。突出的表现为:调控货币供应量体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调节国

6、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2、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政策目标、中介指标和政策工具。另外,在理论分析和效果检验中,货币政策还包括传导机制、政策时滞和政策效果等项内容。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的首要问题,货币政策目标是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货币政策目标并不是同时建立的,而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先后出现的,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货币政策目标一般可概括为四项:稳定市值(或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它们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有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如充分

7、就业与经济增长;有的则相对独立,如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但更多的则表现为目标间的冲突性,即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等。3、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对它们的选择是否正确以及选定后能否达到预期调节效果,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取要兼备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三个基本要求。4、货币政策目标和中介指标都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好似系的。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节中介指标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

8、根据包括一般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法宝”。选择性政策工具主要有: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其他政策工具,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信用控制与间接信用指导。 (1)法定存款准备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2)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以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3)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的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逐渐由直接调控为主过度到间接调控为主。目前运用的工具有再

9、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等。5、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和作用。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首先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其次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和各类经济行为主体;最后从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在整个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金融市场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6、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二

10、者的划分是以中央银行为界线的,一般货币政策时滞更多地是指外部时滞。7、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放松信贷和降低利率是“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的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减税和增支是“松”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功能差异体现在传导过程差异、政策调整时滞差异、政策调整的侧重点差异等方面。差异表明,两种政策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必须配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运用的必要性,是由财政和银行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及两大政策对总需求的不同调节功能决定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一般可以作四种组合:(1)“紧”货币

11、、“松”财政;(2)“紧”财政、“松”货币;(3)货币、财政“双紧”;(4)货币、财政“双松”。不管是“双紧”或者是“双松”,主要都是解决总量问题。第十二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1、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首先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性作用。(1)金融是依附于商品经济的一种产业,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2)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决定着同期的金融状况。经济发展的结构对金融结构有决定性影响。经济规模决定了金融规模。经济发展的阶段决定着金融发展的阶段。其次,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途径为:一是通过金融运作的特点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二是通过金融

12、的基本功能促进储蓄并将其顺利转化为投资,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投入;三是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节约交易成本,促进资金融通便利经济活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四是通过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直接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出现不良影响和负作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因金融总量失控出现通货膨胀、信用膨胀、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危害经济发展;因金融业运作不善使金融风险加大啊,一旦风险失控将导致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因信用过度膨胀产生金融泡沫,膨胀虚拟资本,刺激过度投机,剥离金融与实质经济的血肉联系,破坏经济发展。2、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

13、业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经济商品化是指所有产品中用于交换的比例。经济金融化是指全部经济活动总量中使用金融工具的比重。经济商品化是货币的前提与基础,但商品话不等于货币化。经济货币化向纵深发展,便进入到经济金融化的高级阶段。提高我国货币化程度的基础在于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充分发挥货币的职能作用。此外,还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提高货币化程度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3、麦金农和肖提出的金融深化论和金融压制论是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主张。该理论及对策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和货币金融理论的重要贡献。麦金农和肖认为,发展中

14、国家金融发展的现状与特征主要体现为:货币化程度低;金融发展呈现二元结构即现代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金融市场落后尤其是资本市场发育不全,政府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管制等。金融压制是指由于政府对金融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认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体系与实际经济同时呆滞落后的现象。金融压制使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出现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政府对金融业过分干预;市场发育不全;理论认识存在误区。发展中国家金融压制表现在:(1)金融机构高度国有化而且经营和服务效率低下(2)金融市场尤其资本市场不发达,金融资产存量和品种少,储蓄者和投资者隔绝,融资困难。(3)资金聚集

15、困难和使用浪费。即低利率水平下,金融体系难以吸引闲散资金,同时由于资金用成本极低形成旺盛的资金需求。(4)资金不能进行最优配置,生产要素难以实行最优组合,导致经济发展迟缓。4、金融深化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呈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状态。实现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一是政府放弃对金融业过分干预;二是允许市场机制特别是利率机制自由运行。衡量金融深化程度的指标主要是利率汇率的弹性和水平、金融资产的存量和流量、金融体系的规模和结构、金融市场的运行和功能等。金融深化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就业效应、收入效应产生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解除金融压制、推进金融深化。为

16、此,政府应实施的政策有: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松对利率、汇率的严格管理,使其成为反映资金供求和外汇供求对比变化的信号;同时须放弃以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做法,使金融体系有效吸收和运用资金,从而促进经济增长。5、金融压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揭示了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双向作用的关系;弥补了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研究不够的缺陷,提出了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理论与对策;论证了市场机制在推动金融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过程中的作用。该理论的不足之处:一是过分强调金融自由化;二是过分夸大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6、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当代金融创新对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