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9809695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9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doc(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茴中心校本部学校六年级 一 班语文学科教学案课题:穷人课型:精读课课时:3主编:孙建锋审编:总课时:年 月 日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之间相互关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3、认识本课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4、理解本课生字词:心惊肉跳、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黧黑。课前预习导学一、导入新课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伏尔加河上纤夫等。)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

2、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以及穷人的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o托尔斯泰写的。你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二、范读课文三、读后谈话听了一遍,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同情谁?你爱谁?四、自学课文五、理清人物关系有哪些人物?课堂学习研讨一、导语上一课,我们学了穷人的第一段。描述画面,带入情境:课文第一段,托尔斯泰爷爷就把我们带到海边的小屋里。海上正起着风暴,没有月亮,外面又黑又冷。我们仿佛看到了在这狂风怒吼、波涛轰鸣的夜晚,女主人公桑娜正坐在屋里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这样一个画面。这

3、一课,我们继续往下学。二、讲读课文第二段1描述:桑娜再也坐不住了,她冒着风暴来到海边,想能看到丈夫的小船,可是漆黑的大海,什么也看不到。现在,我们的视线随着桑娜的身影,移到寡妇西蒙的门口。课文又给我们描写了一个画面。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提示:我们仿佛看到_。(交代清楚时间、天气、特定的环境、人物的形象。)(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画面,进一步带入情境。)(例话:夜是这样的黑,我们借着小马灯微弱的光亮,看清一个女人,头上包着一块厚围巾,站在西蒙的门口,她就是渔夫的妻子桑娜。)2天又黑又冷,海上起了风暴,出海打渔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她为什么来到西蒙门口(稍停)她是怎么想的?课文接连三次写了桑

4、娜的想。读读这些句子。指点:海上风起浪涌,在这漆黑的大海边,耳边听到的是狂风的怒吼,是波涛的轰鸣,清早出海打渔的丈夫能不能平安着回来,还不知道;就在这时,她却想到了邻居,另一个穷人西蒙,可见她对西蒙同情和关心程度之深。读这些句子,把这种关心和同情读出来,因为是想,声音还要轻些。指名女生读。女生齐读。(男生读叙述的。)(学生的表情朗读,渲染了情境,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体验。)3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桑娜又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不难看出,这时,桑娜的心情紧张起来。一进门,她看到悲惨情景,应该怎么读,速度是快些,还是慢些,你自己在下面试试。(首先投入眼帘的垂下来。)提示:一边读一边想象那

5、凄凉的悲惨的情景。这情景,一下子集中地出现在桑娜的眼前,课文上用了一个很好的动词,看到了吗?(投)指点:这一个投字说明西蒙的命运桑娜是关注的,是她的视线最集中注意的,投在这里用得很有分量。她的女邻居躺在床上怎么样了,非常紧张,怎么读?教师范读。男生读。4这时我们又看到,在已经死了的寡归的身边,睡着两个孩子,这儿描写了一个细节,你们看出来了吗?(身上盖着旧衣服。)提示:这个细节,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象到在西蒙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那情景你能想象到吗?课堂学习研讨(例话:风呼呼地敲打着门窗,天气是这样的冷,孩子睡了,西蒙勉强撑起身子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的身上,又解下自己的头巾,裹住孩子

6、的脚。她已经气息奄奄了。她看着心爱的孩子伤心地说孩子,妈妈不行了,你们这么小怎能离开妈妈呢?啊,上帝啊,保佑吧,让哪个好心人把孩子拉扯大吧!她一字一泪,辛酸的泪水顺着双颊流下来,滴在孩子的圆脸上。)5渲染:西蒙死了,孩子睡得这样的香甜,说明孩子还根本不懂事。读的时候,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显出孩子的天真、不懂事。越是读出孩子不懂事,越是使是使人感到凄凉、悲惨。读到这儿,我们都为孩子担忧,没有父亲,又失去了母亲,他们怎么生活下去呢?6强调指出,啊,是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头巾裹好,抱回家里。学到这儿,李老师出一个小练习,考考你们有没有把上下文看懂。出示:桑娜( )把孩子抱回家。

7、表示她一下子拿定主意,态度很坚决。渲染:她有没有想,家里多了两张嘴,吃饭更困难?(没有)她有没有想,把人家的孩子抱回家,自己的孩子会更苦?(也没有)她有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如今变成九口人,丈夫会更苦?(也没有)有没有想到这样她自己会更苦,(更没有)这些都没有想。对,桑娜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回家,她没有迟疑,是抱回家呢,还是不抱回家。所以书上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指点:她只知道要这样做,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再强调非这样做不可。从这里可以看出穷人的本色,一心想着别人,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困难。朗读。教师读本小节一、二两句,学生齐读第三句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8、出示:理所当然,义不容辞。7你们看,她把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这时,我们仿佛看到第三个画面,桑娜不安地坐在床前,身后的帐子里睡着七个孩子。(稍定,让学生想象一下那动人的情景。)这时桑娜有些害怕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显出了她心里很不平静。(忐忑不安)她为什么这样地不安,哪一句话是最主要的?(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他是谁,后面省略了,你们能给她补上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再加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呢?)所以她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她想到丈夫可能会责怪她,甚至会揍她。因为他们实在太穷了?quot;一家七口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指导朗读。不安地断断续续

9、地课内训练巩固分别指导朗读。桑娜讲西蒙的死,充满了同情和爱。(齐读)丈夫的嗯,是个问题。从他皱起眉严肃忧虑充满了同情,态度非常认真,想得很周到,所以语气要加重。(男生齐读)这时渔夫也很自然地会想到他们困难的境遇。我们可以哪一个词看出来不仅是桑娜,渔夫也是甘愿帮助别人,而自己受苦的?(熬)读到这里,我们用上哪一组关联词语。(宁愿也)指点:他们想到一块儿了。在他们看来,把孩子抱回家是义不容辞的,责无旁贷的。指名分角色读第二组对话。课后拓展延伸你瞧,他们在里啦强调在。桑娜拉开帐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这样的结尾。使我们想些什么?你能接下去补充两句吗?(例话:看到七个孩子睡得又香

10、又甜,桑娜激动得上了眼泪。渔夫对妻子说:桑娜,你做得对!)这些内容都可以接下去写。这些都是这个结尾使你想到的。这个结尾就好在这里,干净、含蓄,耐人寻味。列夫o托尔斯泰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巨匠。板书设计穷人桑娜渔夫想起皱起眉忐忑不安一边想,一边敲门熬过去理所当然站在门口想义不容辞心想投非不可学习反思小茴中心校本部学校六年级 一 班语文学科教学案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课型:略读课课时:2主编:孙建锋审编:周俊锋总课时:年 月 日学习目标1、 引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分别出自两人之口的不同含义。2、掌握自学方法,能做到有效率地进行阅读。课前预习导学一、自学,完成以下要求:1、初读,利用工

11、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扫除字词障碍。2、再读,思考。(1)找出有关提示时间的词句,并根据这些给课文分段。(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从此;有一次;这天傍晚;很久之后的一天。)(分段:11;2-3;4-7;8-14)(2)课文为何以“别饿坏了那匹马”为题?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意思一样吗?(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

12、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课文以这个善意的谎言为题,寓意深刻,串起全文,展现了两个人物的性格。)课堂学习研讨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课文为何以“别饿坏了那匹马”为题?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意思一样吗?(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1、你觉得文中的残疾青年和“我”各是什么样的性格?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读一读。2、自由讨论,答案不强求统一。三、总结全文课内训练巩固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忘返身无()()片甲()()()()大吉来之()()()流不息理直气()同心()力()武扬威废()忘食千()一发调兵()将课后拓展延伸1、你觉得文中的残疾青年和“我”各是什么样的性格?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2、自由讨论,答案不强求统一。板书设计学习反思小茴中心校本部学校六年级 班语文学科教学案课题:唯一的听众课型:精读课课时:3主编:孙建锋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