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的现实难题与历史方位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9793546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企改革的现实难题与历史方位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国企改革的现实难题与历史方位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国企改革的现实难题与历史方位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国企改革的现实难题与历史方位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国企改革的现实难题与历史方位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企改革的现实难题与历史方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企改革的现实难题与历史方位(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企改革的历史方位与现实难题 国企是什么?国企改革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引人瞩目,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备受争议。过去的国企怎么样?现在的国企怎么样?对此条分析,我们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国企从哪里来?国企到哪里去?对此追踪溯源,有助我们判断所处的历史方位。从具体的历史时空座标系中来理解、体察,便可以发现国企改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激荡的过程。30多年来,国企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走出,一改政府行政机关附属者的病态,正在成为有独立性、有创造性、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在国内市场上,国企在与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共同发展中,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行业排头兵。在国际市场

2、上,一批大型国企尤其是央企已经成长为与跨国公司角逐的“中国力量”。方位决定方略,方略明确使命,使命昭示未来。从国营、国有到国资,一“国”三变展示国企改革的历史趋势 国有企业,指国家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从一定意义上说,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如鲁迅先生所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救国图存,强国富民是终其一生的使命。1949年我国将所有企业收归国有,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逐步建立起国有国营的体制。1978年,揭开国有民营的序幕。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第一阶段是1978年

3、12月至1992年9月,重点是简政放权。这场改革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历史性决定,开始对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和改革。这一重大决策,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掀开了历史性篇章。每当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都及时地总结经验,提出新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方针。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历次重大决定为主要标志和动力,国有企业改革从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推进。1978年改革开放时伊始,中国没有一家可称为现代企业意义上的企业。时任福建省经委副主任、现任福建省企联会长的黄文麟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国企统得过死的弊端已暴露无遗,计划经济体制紧紧捆住了

4、企业的手脚。企业利润全部上交,需要花钱要向国家申请,甚至建个厕所都要主管部门审批。这年春天,受中日合资企业福日电视机厂搞活经营的启发,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一起写信,向上级领导“要权”,请求“松绑”,继而在全国引发一场关于给国企“松绑放权”的大讨论,黄文麟是这一事件的重要推动者。正是从这封呼吁信开始,全国国企改革的大幕被徐徐拉开,进入扩大经营自主权阶段。所谓“松绑放权”,意味着打破计划经济时代的国企行政化。而从计划走向市场,正是国企改革的一条主线,已落端倪。黄文麟起草的这封信,很快被送到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的案头。第二天,福建日报头版头条全文刊登了呼吁信。一个星期后,人民日报也报道了福建厂长经

5、理们呼吁“松绑放权”的消息。不久,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松绑放权”行动开始全面落实。到1986年,国务院发文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责任制,明确规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厂长(经理)对企业负有全面责任,处于中心地位。在这一阶段,人们认识到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分开的,在保持国家所有权的前提下,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权下放给企业。正是沿着这样的改革思路,国企开始探索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其中,以首都钢铁公司为代表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被大多数企业所认同和效仿。也是在1984年,北京航空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首创股份制改革先河。不过,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不久,

6、国企改革很快进入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阶段。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且将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16个字:“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从1994年起,中央和地方共选择了2500多家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试点。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同时,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即“抓大放小”。紧接着,是1998年到2000年国企改革脱困攻坚的3年战役。当时的经济日报曾如此报道那惨淡面相:1998年,2/3以上国有企业亏损,在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的5.8万户国有企业中,国有及国有

7、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为近千亿元。全部国有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3%,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增长30.4%。救国企于濒死,成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最为引人注意的话题。国企改革,对当时的政府来说,是“最为难啃的骨头”。2003年,国企改革正式进入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企改革发展阶段。其后,中央、省、市(地)三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相继组建,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规章相继出台,在国企逐步实施了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层层落实,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兼并重组”、“整合”取代“拆分”、“消除垄断”成为国企改革的主题词。国

8、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冶金、机械等行业。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和资源枯竭的国有企业通过政策性关闭破产退出市场,一批国有中小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放开搞活。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推进,央企股份制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到“十一五”末,央企中公司制企业所占比重已达70%,一批大型国企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目前央企资产总额的52.88%、净资产的68.05%,营业收入的59.65%都在上市公司。国资委成立后,立即着手研究在国有独资公司中

9、建立董事会。宝钢集团率先试点,这一事件被称为“国资委成立后最大的新闻”。目前,已有32家央企开展了建立和完善规范的董事会工作,外部董事占半数以上。我国国企从国资建立,一路走到今日,所取得的成就如斯璀璨!2002年到2010年间,国资委所管辖的央企由236家减少到123家。虽然国有企业的数量在减少,国有经济比重趋于下降,但总量却在不断扩大,综合实力、影响力、控制力大大增强。从2002年到2010年,央企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长到24.3万亿元,向着做大的方向不断挺进。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16.69万亿元,开源创收,增强自身实力。实现利润从2405.5亿元增加到11315亿元,真正实

10、现了自身的价值。上缴税金从2914.8亿元增加到超过1.4万亿元,为国家财政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很多人还记得,直到1994年,中国最大的500家国有企业全年销售收入的总和,还不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销售收入。2010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500强中,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有30家,比2005年增加20家,中国石化、国家电网、中国石油进入前十强。中国的国企已今非昔比。很多民众对国企改革的艰难记忆尚未消退,国企鹞子大翻身,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国人面前。从“国营”到“国有”到“国资”企业属于国家的所有权没有变,然而,变化越来越大的是,走向市场的步伐。经济改革、社会改革与国际开放,展示国企改革的地理空间今天

11、的国企改革出于什么方位,历史代表世界,地理代表空间,国企改革生存在特定的空间里,这个空间决定着国企改革的地位及其作用。国企改革始终生存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中央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为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百姓生活,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发挥关键作用。”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宇说。中国的国情要求使得中国改革开放具备三大特征。一是中国的政治上,公有制主导地位,要求把国企放在主导地位来抓,二是中国文化要求中国必须走自主性的道路,这样一种自主性决定了中国必然发展国企,因为作为后发国家,依靠私营企业很难赶上发达国家。三是中国同时具备东方国家的特征

12、,东方国家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国家安全比较重视,这也是东方国家催生大企业集团的独特之处。“一个国家崛起的核心就是优秀大企业的崛起,中国崛起的核心就是中国国企的崛起,特别是一大批世界级企业的崛起。”清华大学教师胡鞍钢说。如果说经济改革是国企改革的外围,而社会改革则是更大的外围。国企改革,关乎社会改革和社会管理。有一种质疑是,国企那么多利润都到哪儿去了?承担社会改革和社会管理的大量成本。这几年我们国家处于高增长时期,财政增收还很大,但是往前看,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可能永远这么高,而且中国还要面临一个老龄社会的问题,到那个时候,需要钱的时候,我相信这笔资产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央企已经在行动。从2006年

13、开始,中央企业向国家上缴国有资本收益,已累计上缴1371亿元。2009年中央企业完成向社保基金转持国有股55.3亿股,对应的市值为429.68亿元。国企改革,另一个空间是全球化的到来。康德曾经提出,历史不可以只从狭小的民族圈子中来演绎,应当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考察。2010年,已有30家央企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其中,中石化、国家电网、中石油分列第7、8、10位,这也是进入前10名的中国企业数量最多的一次。国企改革最大的红利,就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集体性崛起,这也是我们对30年国企改革的一个基本判断。胡鞍钢认为:“这个崛起的标准是什么呢?我选了两个,一个是进入财富500强,一个是进入该行业的世界前

14、10名。”在以国企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在世界500强榜单上出现的同时,中国企业正义无反顾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型国有企业是抗衡跨国公司的主力军。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知名的大型跨国公司大举进攻中国市场,各种洋货猛烈冲击国货。尽管民营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在技术、质量、规模等方面的显著差距,尚不能与跨国公司抗衡,而只有大型国有企业才是抗衡跨国公司的生力军。大型国有企业是与国际跨国公司竞争的主力军。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是国务院国资委“十二五”期间的五大战略之一,“熟悉和掌握国际竞争规则,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是央企“走出去”的的重要目标。2010年,中国南车的海外市场累计签约额10

15、亿美元,分别获得印度新德里地铁车辆,马来西亚城际轨道车辆,越南、伊朗、澳大利亚、沙特内燃机车,澳大利亚货车等出口合同。在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期间,中国南车确认将与GE在美国建立合资公司来共同促进高速铁路及其他轨道交通技术在美国市场的推广发展。中国速度,开始驰骋全球。更多的国企正在以中国南车式的速度“走出去”。截至2009年底,央企境外资产总额占央企总资产的19%,当年实现的利润占央企利润总额37%。然而,国企的技术含量低,正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子,使得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利益风险、活力贫乏风险与三大风险交相叠加国企改革,灯塔与暗礁同在,机遇与风险共存。国企改革与发展始终存在极大的风险中。改革必然会引起原有利益结构的调整,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要把一个庞大的国有经济的体系从计划经济的轨道转向市场经济的轨道,其中所包含的社会风险是极其巨大的。这样的背景下,推动改革需要极大的勇气。不但要敢于直面改革将会引发的社会矛盾,而且要有把握和办法化解这些矛盾。在这几年改革的过程中,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困难企业关闭破产等项工作,社会风险都是非常大,也确实引发了许多不稳定问题,甚至群体性事件。但是,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