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9777222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方课程整合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初探-以校本课程我们石城人设计为例东渡小学 施均苏【内容摘要】: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学校必须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效整合。在整合过程中我们应围绕学生的需求,融入本地的社会文化生活,同时加强校内各学科资源整合力度,开发出适应学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资源,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积极推动新课改向前发展。【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整合、石城人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一起被认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通过创设国家、地方和学校立体管理体制,增强我国基础教育的实力

2、。然而实际上很多地方由于条件限制、观念的落后,导致许多学校在三大课程领域收效不理想。我以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我们石城人为例,对如何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问题展开一些思考:一、为什么要整合由于三者课程定位、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上都存在着着明显的差别,不少人担心整合将使各自的课程目标难以实现,从而影响新课程实施的质量。从实践经验得知,整合是新课程改革在现阶段的必然,我们试图来从三方面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总是真正的课程制作者,教师往往会对教育部编制的课程进行修改,以便实际运作的课程适应特定的课程。学校中大多数课程决策是由教师个人作出的。所以,从制订教材的背景来看,当前学校出

3、现的整合活动是课程建设初期必然会经历的一个过程。 有些地方没有开设综合实践课,或是未按规定开足。其它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情况也不如人意,这不是学校在刻意抵制。这或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目前教学压力丝毫没有降低,所谓的“主课”、“副课”的划分,“大科、小科”的划分都对学校管理者来说有着现实短暂的意义;还有当前能胜任的该课程教师少之又少,上级部门近期也不可能大量培养;再加上教师的意愿及时间也限制了各种课程的精细化开发。因此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教师身兼多职,实现整合是学校现阶段的一种无奈的选择。从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角度出发,不能简单地推进课改,整合也许更能体现新课程人本化的倾向,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步规范和

4、精细化。避免多而杂的课程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二、怎样进行整合 现在结合我校校本课程我们石城人的设计,谈谈整合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注重学生实际生活需求无论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其目标总是指向学生的需要,因此在整合课程时,应围绕本校学生实际需求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而形成有特色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在操作时我们发现,学生的需求大不外乎:学生当前的需求,如调节心理压力,改善父母关系、同学关系、安排闲暇时光等需求;学生对未来的需求,如职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婚姻家庭观的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等需求;社会观念影响下的需求,如父母对子女升学成才的需求、出国留学的

5、需求等。 通过对本校学生三类需求的分析和调查,我们设计了十个综合实践活动专题,安排学生在假期间开展相应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在布置任务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需求,克服过去组织的社区服务往往局限于搞卫生、送慰问等单调方式,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使学生体验到社会对人基本的要求。为此,我们设计了五个专题,具体如下:专题 内容分支 培养目标 一、生活环境 石城水资源状况调查 环保意识 石城土地资源状况调查 石城某一项污染情况专项调查二、生活状态石城人衣着变化 消费观念 石城人的饮食习惯调查 石城人的住房调查 石城人的汽车消费观念调查 三、休闲方式石城人主要休闲方式调查 健康观 石城民间体育

6、健身热潮研究 石城闲暇方式调查 四、成功人士石城各行各业精英研究 成功观 石城名人来校报告 我们身边的无名英雄 五、未来思考当前石城发展的隐忧 社会责任感 桃花旅游节发展问题、市民素质、交通陋习 通过对本校学生三类需求的分析和调查,我们设计了五个个综合实践活动专题,安排学生在假期间开展相应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在布置任务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需求,克服过去组织的社区服务往往局限于搞卫生、送慰问等单调方式,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使学生体验到社会对人基本的要求。为此,我们设计了五个专题,具体如下:(二)结合当地社会文化背景结合我们石城社会经济文化之中开发课程。它的好处是主题贴近学生生活

7、,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的世界,增强生活责任感;主题富有趣味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主动地参与实践,克服活动中的一些不可预见的困难,最终实现课程目标;主题具有开放性特征,选题在结论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它充分体现了作为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特征。 更难得是过去的地方课程,往往以呕歌地方为主旋律,并且明显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其功能只是增加了一些地方常识,如:石城杜鹃文化、石城花鼓戏等。现在我们把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提升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编写者是学生自己,主题也是他们自己关心的身边的话题,必然能激起同学们的足够兴趣,实现课程设置的目标。 (三)加强学校各处室的资源整合整合学校内

8、政教处、教务处、家长学校、心理辅导室等各部门的活动,把它们纳入统一的校本课程的规划之中,大大减轻了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压力,减少对学生正常学习的干扰,确保学校教学的稳定。整个设计操作充分发挥了整合完善的功能,体现了“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四)注意交流,资源共享交流、积累、修改,这一课程才能成为精品课程。在课程成果使用上,我们积极倡导“资源共享”的理论,加强与文化联系,承接他们的一些社会调查任务,利用学校庞大的人力资源为公益事业服务。赢得社会各部门的支持,同时充分重视家长在学校与社会沟通中的桥梁作用,发掘家长的社会资源,有利地推动了学校的课程建设。 三、整合会带来什么? (一)完善学生

9、个性 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不仅有时代烙印,而且具有鲜明的区域性。以石城人为例,他们在优良的革命传统熏陶下形成的奋斗精神、开拓精神不需要国家课程的重复培养。然而他们的创新精神、多元文化理解接受能力等方面是严重缺失的,因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目标制定时,就应重点培养学生这方面缺失的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而一些石城社会负面现象如享乐主义思想、集体主义荣誉感差等等出现,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们的身心。我们认为只有正视它,深刻理解它,才能更好的预防它。于是我们设计学生对健康文化的欣赏、传统节假日、桃花文化节等时机的社会文明程度的调查,从而自觉地抵制不健康文化,提高自己的文明素质,宣传先进文化,提高整

10、个石城的文明程度。 (二)培养有创造力的教师 当前我们提倡课程整合,适当降低新课程标准,让教师勇敢地接受挑战,慢慢地他们就会受到新课程的改造。正如我校老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我们石城人研究时,他们将不自觉地接受石城社会先进文化的影响,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主动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成为一批适应社会变革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新型教师。 (三)提高德育工作效果 传统的“说教式”、“榜样式”德育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学校实际工作的需要,而综合实践活动倡导的“体验式”德育新途径又因其个性特征而很难体现广泛性。因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赖于“说教式”与“体验式”的有机结合。而三大课程的整合恰恰完善

11、了这方面功能。以学生饮食卫生教育为例,我校学生由于大多出生商人家庭,饮食习惯不好,尤其喜欢吃路边的油炸食品,政教处多次强调也无济于事。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社会调查,跟踪采访了那些等头小贩的居住环境,进货渠道,并配上用一幅幅照片说明。在学生中引起了震动。但一些同学仍不以为然,认为它是个案行为,不必大惊小怪。于是我们又把这一争论搬入课堂讨论,课后再组织反对者参与,下一轮的调查,从而从根本上扭转他们的不良习惯,再次用事实教育了他们。因此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体验上升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理论,然后再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检验。几经反复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有保证了。而大量的社会实践、职业体验活动的存在使学校德育工作的舞台更加广阔了。 教育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它应该怎么样和能够怎么样,必须兼顾现实与未来两个难题。在现阶段,新课程推进最主要的任务不是完善所谓的课程理论,而应是尽快地让新课程发挥效益,找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整合也许是现实的要求,提升是未来追求的目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